【朔黄文苑】第25期:不容遗忘的记忆

文摘   2024-12-17 21:00   河北  


不容遗忘的记忆

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每当有抗战题材的影片上映,我都会带孩子去观看。今年也不例外,国庆期间,和上四年级的小女儿一起观看了最新上映的影片《志愿军2:存亡之战》。观影之前,女儿疑惑地问我,为啥叫“存亡之战”?

我们一起做了观影“攻略”,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以2.5万人对抗5万人的“联合国军”,激战12个昼夜,让敌军全歼志愿军主力的妄想破灭,我们才有了停战谈判的底气。这是抗美援朝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最残酷的”一场战斗。面前,是武装到牙齿的敌军步步逼近;身后,是数十万正在转移的主力部队,生死存亡,在此一战,这也是为啥叫“存亡之战”的原因。

一如既往地用了好多纸巾。光影交错之间,影片重现战争的激烈场面,大气磅礴、视觉震撼,细节处理颇具匠心,通过细腻的人物描绘,将志愿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热血沸腾,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图片来源网络)

本片更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几乎全片都是以小见大的角度,从不同的小人物视角出发参与这场生死恶战。
李家三口的亲情线。一把家门钥匙、一朵小红花、一只展翅的瓢虫,一段段温馨的画面贯彻在残酷的战役之中……尤其是,导演用一颗糖,连接起在战场上短暂团圆的三口之家。这颗糖在电影里成为了一种情感的传递,只是糖会融化,但回甘的后劲才是最珍贵的温存,就像是这三口之家,短暂重聚、拥抱后的温暖,照片的定格,都成为难忘的时刻!这不仅是这一家子,更是整个战场背后千千万万家庭所期盼的。
吴本正和张孝恒的一文一武搭档线。这一文一武的搭档,从开始互相排斥到后来生死与共,俩人在电影里也多次点燃观众。   

(图片来源网络)

最戳我的,还是年轻战士杨三弟的成长线。前部作品里他是有些胆小懦弱的新兵,这一次他是细致入微的战损记录员。杨三弟的工作起初并不被战友们理解,当他拍下牺牲战友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庞,当他记录下他们无人知晓的姓名,那些活着的战友觉得他像个晦气的催命鬼,可杨三弟依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记录每一名战士的牺牲情况,包括他隶属于哪个部队、参与了哪些战斗、所牺牲的地点……这一场残酷的战争让无数英魂埋骨他乡,绝大多数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长什么样?这部影片正是以杨三弟这样一个角色告诉所有人,哪怕他们默默无闻,依旧让我们铭记于心。
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帧帧画面是历史的低语,这一个个为和平舍生赴死的英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呈现。
历史远去,陈凯歌导演说:“我最害怕这些人被遗忘”。我想说,正是有了他和杨三弟这样的记录者,我们忘不了,不能忘,更不敢忘!
作为一名基层宣传通讯员,当下的“记录者”,基层声音的传递者,我更加坚定,也要像杨三弟一样,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我们基层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让身边人的优秀事迹得以被看见,被铭记。


至公正己 厚德崇礼 创新引领

朔黄铁路新闻传媒中心

来源丨服务公司

王   敏

朗诵   倩

编辑丨刘志远

责编丨孙振乾

审核丨张   波

朔黄铁路之声
传播朔黄好声音,弘扬朔黄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