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白玉兰奖公布了入围名单,但却惹来了争议。
电视剧《追风者》是由王一博、李沁、王阳领衔主演。
按照番位来说,王阳作为三番最后提名了最佳男主角,而一番王一博却没有被提名,于是俩家粉丝吵得不可开交。
王一博粉丝认为王一博才是唯一男主,没有他这部剧根本开不了机,而王阳只是一个三番男配,没资格提名男主,甚至开始骂王阳是“叔圈偷菜”。
“为什么给男配报名男主?”
“追风者剧粉自始至终要的只是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没有魏若来就没有追风者,三番男配偷男主算什么呢”
王阳粉丝则觉得王阳一路走来都是靠自己实力,但却仅仅因为一次提名就被流量粉丝骂得体无完肤,纯属是无妄之灾。
“人是干净的,只是不小心离粪坑近了”
“剧组提名的,你们应该去找剧组找白玉兰评委,而不是骂王阳”
“我的前半生,四番雷佳音不是照样入围白玉兰最佳男主角,为什么放在王一博身上就不行了?”
对于演员的喜爱一向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演技谁好谁坏,心中的标准也不一样。
但此次争议,蝉主觉得被骂的和最该给说法的,既不是王阳也不是王一博。
他被骂“叔圈偷菜”,真无妄之灾?
事情发酵到现在,有《追风者》的剧粉只想让剧组正面给一个回应,不要再混淆视听。
毕竟《追风者》并不是双男主的设定,但剧组却把两个人都报名了,王一博粉丝认为片方这样做不遵守规则,有失公允。
在白玉兰的类别章程里,男女主原则上只能填报1人,而且写明第一男主角、第一女主角必须是在剧情推动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如果有多男主角或多女主角并存的情况,则填报人数最多各2人,且皆须在剧中占较重篇幅。
而《追风者》的故事确实是围绕着王一博所饰演的“魏若来”展开,述说他的成长史,戏份自然最多,但王阳饰演的“沈图南”也是剧里人物故事比较饱满的一个角色。
依章程第4点为依据,王阳是符合白玉兰男主角提名标准的,于是片方就把戏份最多的王一博和王阳都报了最佳男主角,而片方最后还说白玉兰奖并不会按照番位来选。
但王一博粉丝仍然认为片方在偷换概念,全剧只有一个男主,那就是“魏若来”。
即便在片方的介绍,王一博和王阳都属于领衔主演,但在一些粉丝心中这番位就是有区别。
如今因为王阳成功提名导致王一博落选最佳男主角提名,王一博粉丝自然觉得自家哥哥吃了亏,一种就算王一博没提名,也轮不到王阳的既视感。
有人还站出来科普:其实一切的领衔主演,都叫男主。
类似的事情在2018年也发生过。当时雷佳音作为四番凭借《我的前半生》入围了白玉兰最佳男主角,而作为一番的靳东却没有入围,舆论基本一边倒。
“第一次听说四番男主的”
“四番砸钱买奖,钱没白花”
决定如何报奖的始终都是片方,所以无论王一博还是王阳,其实也没什么话语权。
而如今双方粉丝一直对骂,但真正该给出说法的平台方却躲在两位演员后面,一直隐身。
内娱的“番位癌”,产生蝴蝶效应
在内娱涉及到番位之争,粉丝必然不愿退让,即便正主无意去争。
当然也有粉丝说其实这件事根本不关“番位”事,本质问题就是男配不能当男主报。
延伸一点题外话,追本溯源,“番位”一词来源于日本,但在日本影视剧市场中,担任一番的演员需要背负着收视率、对广告商负责等业绩压力。
如果一番主演的剧扑街了,演员本人甚至需要开发布会当众道歉,看石原里美主演的《高岭之花》收视爆冷,在摄像机面前哭得梨花带雨就知道了。
因为内娱的资源分配总是不均衡,而这种番位之争的行为也会产生许多蝴蝶效应。
在这个词汇传入中国后,在如狼似虎的饭圈操作中,就变成了一番是顶流认证,倍儿有面子,其他的番位演员都是弟弟,都被碾压成渣等等的奇怪印象。
至于最后的作品卖相如何,票房如何?没人在乎。
于是演变成了现在的娱乐圈怪像——演员们只争荣耀,不背KPI。
对于撕番位这个事情,柏林电影节影帝廖凡老师曾经有过这样的辛辣点评:
“证明这帮人平时也没有什么正经事可干吧”
轰轰烈烈的撕番位闹剧背后,也是粉丝、流量干预影视剧创作的一个缩影。
从技术上讲:粉丝经济下,头一次粉丝的权重那么高。粉丝干涉爱豆选角,制造舆论倒逼资本和剧组,仗着流量恣意改设置……已经成为了贵圈惯例。
自己的喜欢的演员要最美角度最好位置最佳,一没给到最好的配置,粉丝就撒泼滚打胡搅蛮缠,完全无视了一部影视作品应有的质量和完成度。
从资本角度讲:最近几年,影视作品质量参次不齐是基本盘,其中不乏有宣称1亿、3亿砸重金的大制作,但大多数资金都是砸在了演员的片酬上。
举个栗子,抠图宝贝在《孤芳不自赏》中,0演技也甚少出场,画面全靠绿幕抠图,也拿下了8000万的片酬,而且被曝光后并未影响其发展,照样接综艺赚个盆满钵满。
如此走向,那在流量和资本操控的影视剧市场,编剧和导演就会逐渐沦为配角,演变成为资本和流量打下手的“工具人”。
谁都有资格对编剧指手画脚,低廉的薪资和办公楼搬砖社畜没有两样。
作为观众,大家常年吐槽现在的国产剧仿佛老太太裹脚布“又长又臭”,主线支线混乱,剪辑魔幻。
一部剧拍砸了,大家半是戏谑半是威胁地说:“要给编剧寄刀片。”
但从行业角度来看,这黑锅编剧真的背不起。
《香蜜沉沉烬如霜》的编剧张鸢盎曾被网友骂到出面回应,承认剧集的确注水。
本来根据签署的合同,编剧团队制作的是36集的剧本。但被片方通知该片会拍成50集的长度,编剧团队考虑到过度延长剧集会破坏故事结构,讨论过后提交了43集剧本。
结果制作完播出时候,发现通过各种剪切,被“注水”到63集。
而且片头的编剧署名、总编剧位置被制片抢占,真正创作的编剧团队变成N位编剧名单中渺小的一个名字。
此事曝光后一度引发双方的互撕。
但就这一部剧足以看出了国产剧市场中,编剧的卑微,编剧明明是影视剧、电影真正的灵魂和基础,却人微言轻。
张艺谋导演说:“中国最缺的还是好编剧,中国电影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剧本,剧本不成熟是先天的问题。”
但影视剧市场对编剧的轻视,决定了:
如果导演制片人和投资人不给话语权,再好的编剧也没有用。
在前两天的导演之夜上,《我的阿勒泰》《送我上青云》的导演滕丛丛就大胆开麦喊话投资方:
“不是长得漂亮就叫演员,不是有点粉丝就叫演员,不是你爸妈是谁就叫演员,好的演员应该是一个表演艺术家。”
而邵艺辉就呼吁了希望行业能够更加尊重编剧、对编剧好一点,而现在很多电影海报都没有编剧署名,在未来的电影海报上一定要署编剧的名字。
“我们可以不用像男人一样去拍电影,也不用充满男子气概,你也可以像我一样非常柔弱、平和,也不用骂一句话、发一次火,去拍一部电影。”
一流的编剧掌握着一部作品最大的话语权,投资者看编剧投资,编剧有权决定导演和演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说到底,一部作品要口碑好,能打高分,离不开从导演编剧、主演配角群演、物料灯光布置服饰妆化、后期特效宣传营销等等环节里,所有工作人员的努力。
只有所有人都奔着“质量”去完成这个作品,才有可能收获一个能被观众接受的评价;靠撕番位,围追堵截洗脑路人,死缠烂打让网友改口,只会赶跑观众,路人缘败光。
江湖地位也从来不是靠流量和粉丝数就能争得来的。
“演员就专注演戏,撕番丢不丢人?让行业内看笑话,行或不行观众心里没有数吗?争得一番你就是一番了?”
章子怡在《卧虎藏龙》算不上“一番”,但同样是她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之一;鹿晗的《海上碉堡》的确一番了,被全网嘲的颓势谁又能拦得住呢?
所以说如果在一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作品中争夺番位争面子,何尝不是一个笑话。
别争了,拿实力打赢
点亮“在看”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
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 推 荐 文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