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点尺度也删改,他这么敏感?

乐活   电影   2024-04-22 22:43   中国香港  

↑↑↑

很高兴,《白日之下》和《年少日记》最终都能在内地上映。


虽然两部都是香港电影,但它们触动人心之处在于,电影所叙述的社会问题,又不仅仅局限于香港。


老人到幼儿,都有各自的生存难题,前者直指社会制度和边缘群体,后者则是指向社会教育体系和原生家庭中的成长创伤,这是一种“集体创伤”。



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内地上映的版本里,遗书中提到“前男友”,但字幕却把“前男友”改成了“密友”,并且删去了第二段床戏。


正如有豆瓣热评所说的:仿佛内地高中生谈恋爱比自杀还见不得光。


当然导演也明白,如果不改的话,电影根本没办法在上映,即便创作时并没有想过最终有机会在内地上映。


而在内地的映后谈,则有主持人说如果小男孩没死,那他一定会考上香港大学并过上幸福一生。



蝉主只能说,如果有认真看完电影,真不至于说出这样的话。


《年少日记》源于导演卓亦谦在大学时期,有朋友自杀离世,沉重的打击让他充满了愧疚和无力感,电影便是他对朋友的思念,此后他也一直有留意类似的新闻。


香港学童自杀潮越来越严重,电影上映时,有数据指出2023年有31宗学生怀疑自杀身亡的个案,是过去5年最多,更是比2018年增加逾1倍。


以小见大,当个体绝望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形成悲剧,背后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问题所带来的厚重压力。



“前男友”变“密友”,

早恋比自杀更不见得光?


电影以一本日记,两条叙事线进行展开。


看见天台上的一个男孩跳落,以为他要选择自杀,随后才发现围墙后原来还有平地,男孩只是在努力为自己打气:


“郑有杰,你这个垃圾,答应我一定要努力读书,考上香港大学。”


这个自称垃圾的男孩叫郑有杰(黄梓乐 饰),他一开始没有自杀,才让观众误以为郑有杰是后来的郑Sir,但其实郑Sir是弟弟郑有俊。



长大后的有俊,成为了中学老师郑Sir(卢镇业 饰)


某天学校找到一封没署名的遗书,但面对学生的遗书,学校的副校长却轻飘飘说现在的学生抗压能力差:


“现在的学生真的很难教,动不动就说要跳楼。”

“可能这件事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绝望。”


上面有一句“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让陷入离婚风波的郑Sir想起自己充满遗憾和创伤的童年往事,以及再次翻开了哥哥那本年少日记。


郑Sir决定要阻止悲剧重演。



哥哥郑有杰的自杀成为了整个家庭的阴霾。


即便郑Sir不是被暴打被骂垃圾被看不起的那个,但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却一直围绕他整个人生,影响他的爱情婚姻、工作,无法和解无法move on。


当哥哥因为成绩差留级而被家人暴力对待、被老师同学无情嘲笑时,作为出色成绩好的郑Sir依旧选择了漠视沉默,继续扮演乖孩子的角色。



以至于在哥哥自杀后,他万分愧疚,因为他自己也有那么一刻是看不起哥哥。


随后不断回想如果自己在半夜选择和哥哥多聊一下天,在哥哥不会做题时帮他一下,甚至在最后主动给他一个拥抱,这结局会不会就不一样?


哥哥跳楼自杀被家里人说是因病离世,大家对哥哥的事逐渐避而不谈,而母亲最后选择一走了之,父亲依旧以自我为中心。


郑Sir开始反思和叛逆,他不再遵从父亲的命令,学会了打架抽烟,长大后不做律师,选择做了哥哥想做的老师,一个对学生宽容的好老师。



因为哥哥的死,郑Sir一直不敢过得幸福,哪怕表面幸福,内心仍是在逃避。


他的原生家庭不幸福,被暴力围绕,他不知道该如何组织幸福的家庭,也不知道该如何充当一个好爸爸,他有爱的人,但却无法和她诉说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创伤。


以至于当妻子怀孕时,郑Sir只能说他“未ready”,令妻子堕胎。


“人和人之间没有永远,因为大家始终都会离开,我宁愿以后都独自生活,都不想再看见身边的人离开。”



郑Sir翻开哥哥的年少日记,续写自己的心情,希望找到写遗书的学生。


当他坐在班里细看每位学生时,他们的神情沉重,各怀心事愁眉苦脸,似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遗书的书写者。



当家人选择要把哥哥的东西全部收起来时,郑Sir把哥哥的书包和日记迅速塞进自己的书包,这也意味着,郑Sir永远没办法忘记哥哥,即便他想。


郑有杰最后没有成为大人,没有考上香港大学,日记停在了十岁,他再也不会留级。



小杰不自杀,

他的人生就幸福了?


回到一开始那位主持人说的,主持人说如果小杰没死,那他一定会考上香港大学,过上幸福的一生。


背后的思维逻辑还是那套很传统的成功论,仿佛只要考上了港大,有杰的创伤就能一下被抚平,走向幸福,这一套逻辑也很违背导演所想表达的观点。


另一个在观看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是:


这个家庭有爱吗?还是说有爱,但父母用错了方法。


郑有杰作为哥哥,名字中是杰出的杰,父亲把希望寄托于他,但他无论做什么都比弟弟差,于是常被父亲打骂羞辱,连老师也在课堂中公然骂他留级。


聪明有才的弟弟集宠爱关注于一身,钢琴老师安慰他不一定要像弟弟一样,但有杰心里清楚,只要跟弟弟一样,才会被父母疼爱和肯定。



虽然时常被打压嘲笑产生自卑困惑,但有杰仍用自己的方式去鼓励开导自己,成熟得让人心痛。


听到校长说,写日记可以训练语言写作,有助于考上港大,他就用仅有的零用钱买下笔记本,开头写下“日记你好,我是郑有杰”,开始自己的孤独对话。


漫画《Pirate》曾是他的避风港,主角说:


“总有一天你会长大,成为你想成为的大人,你要加油!”


所以即便自己被打得满身伤痕,心里充满创伤,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家人,期望自己日后可以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大人,每天对自己说加油。



当有杰在车上认真和母亲说,自己夜晚没办法睡着,白天没精神,想去看精神科医生时,得到的却是母亲的责骂和无视。


“你是心散是不专注,所以你成绩才差,精神医生是看神经病的,你觉得你自己是神经病吗?”


有杰感觉自己一事无成,是垃圾,某天早上还看到了漫画家选择跳楼自杀的新闻,他不禁怀疑,未来真的有希望吗?努力加油就可以抚平一切吗?


“我以为漫画家都是很快乐的,他怎么会跳楼呢?”



有杰离开时,他明白其实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得到父母的爱,自己始终不被看见。


于是在日记本绝望写下: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如果我离开了,很快大家都会忘记我的。”



在各类学童自杀的新闻中,总会有人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承受能力差、难教,认为他们死了不该可怜,因为完全没有替家里人着想。


郑Sir原本愤怒打出“你们这群扑街”,但最后还是发问,让大家反思:


“抑郁不是一种选择,他已经没有自理能力,还要求他轻生时想及别人感受吗?会不会太苛刻?”



暴力的父亲由郑中基饰演,他是一位大律师,他认为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失败,自己成长环境虽然穷,但他比许多有钱人努力一百倍。


有杰一直无法成功,在他心里只有一个答案,他不努力。


他的成功价值观+父权至上的家庭地位,让他认为赚钱便是对家庭的付出,也导致他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会失败,不能接受在公众场合自己的关注和地位被抢去,并且习惯于施发命令,让他人屈服。



而韦罗莎饰演的母亲,即便已经是家庭中的受害者,但她仍然无法反抗,甚至继续把自己的怨气转移到长期被暴力的有杰身上。


她认为家庭不幸福,是因为有杰,如果有一天他们离婚,也一定是因为有杰。


这个家庭,似乎没有谁真正把有杰当作是家人,也没有人看见有杰的付出和努力。



最爱的漫画家离世,床边对话的玩偶被扔掉,就连安抚有杰给予有杰曙光的钢琴老师也因被嫌资质太浅被换走。


有杰失去了一切支撑,他认为自己长大后,一定无法变成想成为的大人,在人生的最后选择拥抱了弟弟郑有俊。



人总有绝望沮丧时,而要做到move on,释放过往,却易说难做。


郑Sir希望挽救写遗书的学生,不让悲剧重演,所以即便自己屡屡受困,但也选择留下电话,让学生放心找他聊天,对学生说出那句:


“我未必可以帮到你,但我可以陪着你。”



社会制度和家庭结构性所带来的暴力,或许不会因为一份遗书一个人自杀就立刻发生改变,但起码,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切,看见这些无形的压迫,有时候还可以向他人传递善意。


在电影中,郑有杰说了无数次“对不起”。


为说错英文单词道歉,为自己的成绩差留级道歉,为偷看漫画和带弟弟去天台玩道歉。


但真正该说对不起的人,从来都不是他。



点亮“在看”,请看见人的内心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

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 推 荐 文 章 /


蝉创意
蝉创意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播报Just kidding...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