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灭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李渊感叹道:我儿子能灭突厥,说明我所托没错,还有什么可忧虑呢

文化   2024-10-19 17:28   广东  

作者简介 | 无风,有些迷糊的95后女青年,ID:wfqnwx。

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打败了强大的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这个消息传遍了天下,让唐朝的威名远扬。

当这个好消息传到长安时,作为太上皇的李渊也激动不已。他感慨地说:

“我儿子能灭掉突厥,说明我当初把江山托付给他,真是没有错啊!现在,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李渊的这番话,看似简单,背后却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和历史纠葛。

一、李渊痛失爱子,被逼退位

回想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之变骤然爆发,李渊的一生轨迹也因此彻底改变。那天,李世民在玄武门前射杀了嫡长子李建成,随后又命部下诛杀了四子李元吉。

对李渊而言,这不仅意味着他一夜之间失去了两个儿子,还同时丧失了十多个孙子——李世民为了确保不留后患,连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一并处决。

消息传到李渊耳中时,他正悠然自得地在太极宫海池泛舟。忽然,手下心腹大将尉迟恭手持染血武器直奔而来。

李渊面对这位铠甲上的血迹,心中早已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尉迟恭冷静地告诉李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已被秦王诛杀,我奉秦王命,前来护卫陛下安全。”

这句话的背后,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威胁。李渊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天子,而是一个被逼到角落的父亲。他不得不求助于身边的亲信裴寂、萧瑀等人,试图寻找最后的反抗机会。

可裴寂沉默不语,萧瑀和陈叔达反倒劝他顺从,称应该将太子之位交给李世民。此时的李渊心里非常清楚,若不顺从,等着他的将是尉迟恭的屠刀。

在重重压力下,李渊最终被迫让位给李世民。表面上,李世民一再推辞,可他在玄武门的鲜血早已说明了一切。对李渊来说,那一天不仅意味着他丧失了两位爱子,更是失去了皇位和权力,从此退居幕后。

二、东突厥的威胁:李世民与渭水之盟

李世民刚刚登基不久,东突厥便开始蠢蠢欲动。突厥颉利可汗趁李世民新立之际,率领十余万骑兵直逼长安,甚至一度距离长安城只有二十多里的距离。唐朝的百姓人心惶惶,而李渊也因此陷入焦虑。

这时的李世民知道,唐朝刚刚经历了内乱,百姓尚未安定,国家的力量还不足以与突厥正面对抗。于是,他决定采取一计,用计谋逼退颉利可汗。他命令扣下突厥使者,并亲自骑马出城与颉利可汗对话。在渭水河畔,李世民一面责问颉利可汗背弃盟约,另一方面展示唐军强大的阵容,使颉利可汗心生畏惧,不愿与唐军正面交锋。

最终,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在渭水桥上盟誓,史称“渭水之盟”,突厥退兵而去。这一战,虽然没有正面对抗,但却给唐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逐渐恢复国力。

三、李靖出征,突厥颉利可汗被俘

渭水之盟后,突厥虽退,但颉利可汗并未死心,继续在漠北积蓄力量,屡次侵扰唐朝边境。唐高宗时期,突厥的威胁几乎成了李渊和李世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贞观三年,李世民终于决定彻底解决东突厥这个威胁。他派遣名将李靖率军出征,力图一举消灭突厥。李靖不负众望,在阴山大败突厥颉利可汗,迫使颉利可汗逃往漠北,试图卷土重来。

然而,李靖深知若放走颉利可汗,将给唐朝留下隐患。他果断出兵追击,最终颉利可汗在逃亡途中被唐军将领张宝相擒获,东突厥至此彻底覆灭,唐朝边疆的威胁也随之消失。

四、李渊的感叹: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

颉利可汗被俘虏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李世民为此欣喜若狂。而退居大安宫的李渊,也难掩心中的激动,甚至发出了那句感叹:

“当年汉高祖被围困在白登山,却不能报仇。如今我儿子能灭突厥,说明我托付给他是对的,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李渊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作为父亲,李渊内心深处未必真正释怀玄武门之变。毕竟,失去的不仅是两个儿子,还有他对皇权的掌控和尊严。

然而,作为曾经的大唐天子,李渊也明白,李世民的才能确实远在他之上。李世民不仅成功稳定了内部局势,还在短短数年内征服了东突厥,彻底消除了大唐的外部威胁。

在那一刻,李渊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托付给李世民的江山,已经有了坚实的保障。

五、父子重归于好?

东突厥的灭亡,似乎成为了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关系缓和的契机。李渊为此召集李世民和众多大臣,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在宴会上,李渊还亲自弹奏起琵琶,李世民则起身翩翩起舞。满座的臣子纷纷祝寿,气氛一度高涨,宴会持续到了深夜。

这一场宴会,表面上看似是一场父子重归于好的盛典。可实际上,这场和解是否真的发自内心,只有李渊自己心里最清楚。

从玄武门之变之后,李渊便搬到了大安宫居住,极少出门,基本上与朝廷事务脱离干系。即便李世民多次邀请父亲出游避暑,李渊也并未接受。尽管他表面上对李世民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许,甚至在公开场合给予儿子极高的评价,但内心深处是否真正释怀,恐怕仍是一个谜。

六、最后的岁月与未竟的宫殿

贞观八年,李渊在未央宫举办了一场宴会,宴请西突厥使者和百越酋长。在宴会上,李渊开怀畅谈,甚至提到“胡、越一家”,感慨自古未有之事。李世民则趁机当众表示,唐朝今日的成就,全因父皇的教诲,江山的根基是由李渊打下的,所有功绩“皆由上禀圣算”。

李世民的一番恭维让李渊大为开心。此时的李渊,已不再执着于权力,但心中却始终纠结于当初的选择。若是当初李建成继位,唐朝是否能取得如今的辉煌呢?李渊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思索。

为了表孝心,李世民采纳了监察御史马周的建议,决定为李渊修建一座全新的宫殿,取名永安宫,也就是后来的大明宫。

四、李渊是否真的释怀?

李渊虽然偶尔出席李世民的宴会,但他自搬到大安宫后,日常生活低调,极少露面。即便李世民邀请他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不肯去。在他心中,玄武门之变带来的伤痛恐怕一直未能完全抚平。

李世民曾在贞观八年的一次宴会上,当众吹捧李渊,说他的一切功绩都归功于父亲的教诲。李渊听后,脸上露出了笑容,仿佛接受了儿子的恭维。但心中是否真正释怀,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李渊晚年极少公开露面,直到去世前都过着相对孤寂的生活。他对李世民虽然表现出认可,但从他对过去那段历史的沉默中可以看出,玄武门之变的伤痛,永远留在了他的心底。



无风起念
每天8:00,无风和你分享历史、文化故事,和你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