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雍正把关防大印给邬思道,才懂允祀的“八王议政”为何会失败

文化   2024-10-14 23:12   广东  

作者简介 | 无风,有些迷糊的95后女青年,ID:wfqnwx。

在《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场景耐人寻味:雍正继位那晚,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刻,他将象征钦差权力的关防大印交给邬思道。

这枚大印,似乎是雍正最后的底牌,而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其实能够看出,允祀的“八王议政”为何注定失败。允祀苦心策划了多年,为何到头来还是败在了雍正的手下?


雍正继位前的危局

康熙晚年,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悬而未决。雍正,也就是当时的老四胤禛,并不被朝野上下看好。相比之下,老八允祀和老十四胤禵都拥有更明显的优势。老十四握有兵权,尤其是西北的军队已然在他的掌控之下。而老八允祀虽在“竞选太子”一事后被康熙打压,但他积攒了大量朝野人脉,八爷党势力庞大。

老四的情况就显得格外不妙。他因为追讨国库欠款得罪了许多朝臣,又因老十三的圈禁,背后支持者寥寥无几。面临康熙最后的病重时,老四的心情极其复杂。他害怕康熙会在最后一刻将皇位传给老十四或老八,而他自己却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在这样险恶的局势下,邬思道站了出来。他不仅鼓励雍正必须亲自去畅春园,还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应对方案:“如果康熙传位给你,我们要尽全力保你继位;如果传位给别人,咱们就先发制人,翻转局面!”

邬思道为何要关防大印?

当雍正听到邬思道的建议时,心中已经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邬思道之所以要雍正的钦差关防大印,表面上是为了关键时刻放出老十三,利用老十三的势力保驾护航。但背后的深意却更为重要——这是确保不论康熙传位与否,雍正都能掌控局面的杀手锏。


假如康熙传位给雍正,那么老十三就负责护驾,保雍正稳固继位;但若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那么老十三将成为翻盘的关键,甚至可以兵变夺位。

那一刻,雍正的内心杀机已动,只不过他没有公开展露而已。正是这颗关防大印,暗示了雍正的决心和他心中的底线——无论如何,都要确保自己不被淘汰。

允祀的谋划:苦心经营的“八王议政”


雍正继位后,老八允祀并未停止自己的图谋。在他看来,雍正虽然坐上了皇位,但自己的机会并没有完全消失。为了对抗雍正,允祀开始策划他最后的反扑——“八王议政”。

所谓“八王议政”,就是允祀联合关外的铁帽子王,试图通过恢复清初的议政制度,以削弱皇权,并借机推举弘时上位。

允祀深知,雍正自继位以来,推行的吏治改革已经激怒了朝中大部分的士绅和旗人集团。因此,他抓住这个机会,希望通过借助兵力和铁帽子王的支持,逼迫雍正让位。


老八的计划看似完美。第一步,他让弘时进言,建议召关外铁帽子王进京。第二步,他联手这些王爷,提出恢复“八王议政”的请求。第三步,一旦雍正拒绝,他们就通过兵谏,迫使雍正退位。为了确保成功,允祀拉拢了掌管九门的隆科多,还试图借用关外的兵力夺取京城的军事控制权。

失败的关键:老十三的作用

然而,允祀的计划最终还是失败了。关键就在于他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老十三允祥。在“八王议政”当天,雍正面对铁帽子王和允祀的联合逼宫,场面一度岌岌可危。尽管张廷玉极力反对恢复祖制,但兵谏的势头已然成形,局势一度朝着对允祀有利的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老十三出现了。原来,老十三已经通过弘昼的情报得知,允祀暗中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他并没有急于在朝堂上争论,而是直接去夺回了兵权。这一举动彻底瓦解了允祀的计划,让雍正的局势迅速逆转。

允祀的失败并不仅仅因为老十三夺回了兵权,更在于他没有对老十三下手。允祀心软,不愿意在兄弟之间动刀。而老十三作为雍正最重要的支持者,一直是雍正的底牌。正是因为允祀的“心慈手软”,他没有采取果断措施限制老十三的行动,导致最后的失败。


雍正的警告:手足相残的潜台词

雍正其实早已看穿允祀的谋划。在“八王议政”的会议上,雍正当场对允祀发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警告:“若是十三弟有个三长两短,你和你那些同谋们,就是自绝于天地,自绝于列祖列宗。”

这句话看似是出于对兄弟的关心,实际上暗示了一个更深的含义——老十三是这场博弈的关键,只要他在,雍正的皇位便稳如泰山。

雍正之所以如此重视老十三,不仅仅因为他是自己的亲弟弟,更因为老十三掌握着极为重要的军事资源和人脉。在雍正看来,老十三如果不在场,允祀的计划确实有可能成功。但正因为老十三的存在,雍正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允祀的问题在于,他看到了兵谏的必要性,却没有意识到控制老十三的至关重要性。兵谏的前提是绝对的军事力量掌控,而老十三恰恰是这一环节中的变数。允祀的心软,导致了他的失败,也让他在“八王议政”失败后只能无奈认输。

根源:允祀的心软和顾忌

允祀的失败,表面上是输在了军事力量的控制上,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善不为官”的性格特点。允祀虽然心中有阴谋,也懂得谋划,但他的心中始终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他不愿意自绝于列祖列宗,不愿意对手足下狠手,这让他在关键时刻无法下定决心。


在雍正继位的那晚,如果允祀能先发制人,控制住老十三,局势可能就会完全不同。然而,允祀选择了放任,没有采取最为直接的手段。这种“贤名”的束缚让他在权谋的路上越走越窄,最终陷入了无法翻盘的困境。


而雍正与允祀的差距,也正是在这里。雍正从不手软,当他把关防大印交给邬思道的那一刻,他心中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而允祀则始终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凭借自己多年的积累和人脉可以扳倒雍正,却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权力斗争,往往是靠冷酷无情的决断来取胜的。

结语:失败的必然

允祀的“八王议政”失败,表面上看是因为老十三的横插一杠,但归根结底,是允祀自身的软弱和顾忌让他失去了最后的胜利机会。他可以谋划,可以暗中布局,但他缺乏雍正那种决绝的狠劲。而雍正正是凭借这一点,在逆境中翻盘,最终成为那个胜利者。



无风起念
每天8:00,无风和你分享历史、文化故事,和你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