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发:构筑高质量发展良性生态 激发“文学皖军”创作活力

文摘   2024-12-18 10:59   安徽  


 构筑高质量发展良性生态 

激发“文学皖军”创作活力

——访安徽省作协主席陈先发


陈先发


10月30日至31日,安徽省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安徽省作协第七届理事会和主席团成员,陈先发当选为安徽省作协第七届主席。本报记者就此对陈先发进行了专访。

记 者:祝贺您当选安徽省作协新一届主席。请问这次会议讨论了哪些重要议题,部署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先发:安徽省作协七届一次主席团会议围绕两大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即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抓环境与抓创作相贯通”要求,强化作协职能;推动安徽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文学强基”行动,激发“文学皖军”的创造活力。会议上大家积极为构建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良性生态建言献策。会议有不少创新之处:一是初步建构起安徽文学工作联席联动机制。文学事业发展不应是作协的“独唱”,而应成为各种相关力量协同发力的“大合唱”。在研究本届主席团任期内工作时,我们邀请了文学出版、创研机构和科研院所负责人,以及基层作家代表、各市作协负责人等40多人参会,广泛集纳了文学事业机制创新的多方面意见,在制定工作措施时,突出问题导向,体现了较强的开放性,达成了许多共识。二是创新主席团成员履职机制的工作架构。我们就如何切实发挥主席团成员在涵育基层文学生态、强化文学服务功能、牵头扶植新人等方面的作用,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措施。三是首次邀请基层“文学素人”参加会议。作协组织要真正成为作家、作者的温暖之家,就必须对基层普通写作者给予更多关注与尊重。会议上,“文学素人”王华与小说家和大学教授现场结对,开始了她长篇作品的修改打磨。我们以此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即每一个新起步的无名作者,都可以从作协组织得到关心、关注与支持。

记 者:如何发现、引导、扶持新人新作,是文学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请问安徽省作协在这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陈先发:确实,文学事业要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就必须有不断涌现的文学新人新作,他们是活力的象征与未来的希望。安徽省文联、省作协将推动文学服务下沉,作为一件培养人才的要事抓紧抓好。为了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我们给各县区作协发出一份“需求清单”,然后精心组织骨干作家、有经验的期刊编辑下沉服务。这个活动至今举办了36期,“点对点”地服务了2200多名基层作者。下沉服务,不是作家坐在台上的“单向传输”,也不是“大水漫灌”,而是针对具体情况,立足“文本细读”,面对面改稿、一对一沟通。全国文学界不少知名作家编辑都曾受我们邀请参与下沉服务。而且我们的下沉服务,是“自带干粮”,不给基层增加任何负担。这种服务受到基层作者的热烈欢迎,我们打算长期坚持,并逐步“品牌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加强对基层网络作者等新文学群体的联系和服务,不断创新文学活动载体,促进新文学群体与传统作家之间的融合。我们连续两年举办“江南问茶行动”,把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作家组织起来,把“文学直播间”直接开到山区茶园里,既谈茶文化、茶文学,也高声吆喝,帮助茶农卖茶。这种活动生动有趣,参与感强,收到了四方面效果:促进了作协组织和各个类型作家群体的融合;深化了新文学群体与传统作家的交流;强化了作者对鲜活生活现场的挖掘,地方党委政府表现出了很强的支持力度;也增强了本地区文学的开放度。

记 者:在新一届任期内,安徽省作协在加强精品创作、文学作品影视转化、打造文学品牌等方面,将推出哪些有力举措?

陈先发:安徽省作家队伍的创作状态相当活跃,各种文体的好作品层出不穷,近3年安徽作家在全国获得省级以上各类文学奖项50多次,“文学皖军”的独特气质正在形成。接下来几年,我们将持续强化这些方面的工作:对每年经过筛选产生的10至20部重点作品,安徽省作协将进行跟踪式服务,在创作扶持、作品出版、专门研讨、宣传推介、影视转化等各环节倾力支持;搭建更多平台广泛邀请全国的名作家、名编辑来皖指导年轻作者的文本打磨。省作协还将划分具体创作领域,为文学新人举行更具针对性的培训研修活动,争取更多省级报刊平台,为新人作品开辟发表与研讨专区;每月推出“文学皖军月度文情报告”,由特约评论家逐月发表相关评点意见,营造真诚、健康的评论氛围;深化与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协作,让更多作家站上高校讲台,促进创作与评论的深度互动;省作协也将推动所有连续性文学活动的品牌化,以提高文学活动的品质和社会美誉度。同时,将推出更多正向激励措施,强化重大主题的精品创作生产。

记 者:近些年安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态势与成就令人瞩目,改革与发展的地域特色也愈加鲜明。请问安徽省作协在深挖本土文学资源上有哪些打算?

陈先发:我们认为,文学创作、文学服务和各类文学实践活动,应立足本土最有特点的文学现场,深挖最为个性化的文学资源。安徽省尤其是合肥市这些年在量子科技、深空探测、聚变能源等前沿科技方面发展迅速,提供了一座内蕴极为丰厚的创作资源库。科技创新已成为塑造当代人生活形态的主要力量,我们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将安徽在科技进步上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创作优势。

这些年,我们陆续推出了长篇小说《追风》、系列科幻主题儿童文学作品、“科创之光”天鹅湖诗会等作品与文学专题活动,还有一批深掘科技素材资源的作品,正在紧张的创作进程之中。虽然作品的数量不少,但精品力作依然欠缺。这需要我们具备一种深刻呈现日新月异的时代现象与本质的文学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将深入思考与不懈探索,制定专门措施,大力推动科技主题的精品创作。讲到这里,我想起庄子的一句话:“无以听之以耳,则听之以心。”文学是一种以心传心的事业,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理应从一己之心奔向无穷的他者,书写无限广阔的时代。期待“文学皖军”在新时代有更大的作为、更好的创造。

来源:《文艺报》2024年12月18日1版

| 平台运维: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
| 编辑:姚琴 初审:查予然 终审:盛媛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

安庆市文联
本公众号由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遵循党的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文艺创作和活动,传播各类文艺创作成果,开展文艺评论和研究,搭建文艺交流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