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者:二公司 冉周权
雨季的重庆,云雾缭绕,从村口拐过一道弯,山间的双堡特大桥如巨型双虹映入眼帘,大桥仿佛从效果图里走出来,这幅美丽图景从蓝图变成现实,建设者用了3年时间,和大桥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项目上年轻的建设者们。
在施工一线,作为当时刚毕业的新员工,朱学龙到项目的第一站就分到了现场学习,从此,去往工地的车辆里多了个背着书包上下班的年轻技术员,和学生时代不同的是,他的包里装着一本厚厚的技术方案。“我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能在这样的超级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特别是看到方案里的图纸逐渐变为摸得到的实物时,真的很有成就感”这位来自云南皮肤黝黑的小伙子腼腆地笑着。
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到后来慢慢融入一线生活,黝黑的皮肤变得更黑了,朱学龙跟着师傅学管理、学技术,空闲下来就拿着技术方案坐在工地休息室里学习起来。他是双堡特大桥拱肋拼装阶段到的项目部,等到拱肋吊装时他已经能在师傅去其他工点忙碌的情况下,独立撑起中墩施工协调的任务。这背后,是一遍又一遍的技术方案学习,爬上爬下的拱肋上奔波,冒着凌晨可能出现的雨爬上拱肋,观测合龙口温度……后来,工人的对讲机里,朱工出现的频率变得更高,他回宿舍的时间也变得更晚。
“朱工朱工,今天的模板到了计划放到哪里……”床头的对讲机传来沙沙的呼喊声,打破清晨的宁静。大干的时候,朱工总能体验到对讲机的叫醒服务,即使并未到上班时间,这是他和班组长之间的约定,尽早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安排梳理。
“小朱朱,车到了,回项目部吃午饭啦”,干现场的老师傅亲切地称小朱为“小朱朱”,他的坚韧被大家看在眼里。望着现场还未暂停的工作,小朱依然笑着向皮卡车上从其他工点接上车的同事说道:“项哥你们回吧,我让送饭了”,朱工转头又走向了他的战场。“作为现场技术员,这会儿的工作没结束我就不能走”这是小朱对岗位职责的理解,也是他的做事准则。
在现场干了一年,当裤腿和鞋子都沾上混凝土点的时候,小朱调到了合同管理部,从现场到后场,从背着书包去工地的技术员小朱,到一名合同计量员,他把从干现场练就的吃苦耐劳带到了新的岗位,在新手计量员岗位上努力追赶。但是,当时双堡特大桥主拱肋管内C70混凝土灌注在即,项目所有人员都在枕戈待旦,巨型拱肋上亮起的灯带点亮了山谷,为了确保灌注质量,混凝土灌注工作一开始中途就不能停,建设者只能轮番上,一起闯过这道难关。小朱也加入了这场挑战,作为曾经的9号墩技术员,他又一次来到了他的战场。“熬过去就好了,当时所有人都是连轴转,团队一起拧成一股绳往前冲便觉得没那么难”,当小朱回忆起那段不容易的时光,满是啃下硬骨头后的自豪。
“阿朱,你为啥加入二公局?”谈及这个话题,他回答道:“这还得从一座桥说起”。云贵地区山多且陡峭,山高谷深的地貌随处可见,走出大山,连通起外界,一直是当地人的期盼。来自云南一座小城的朱工对此深有体会。“龙江特大桥就在我们云南,这是我们云南人的骄傲,了解到这座桥,我便记住了二公局,我也想建造这样一座大桥”。因桥结缘,个人追求和企业脉动就这样连接在了一起。见一座桥,也去建一座桥,希望的种子生根萌芽,在重庆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
一座了不起的大桥背后一定有一群了不起的人,在建设的故事剪影中,小朱只是其中一页,许多宏大的建设故事,会像谷底的大洞河流向了更远的江海一样,终将汇聚成一部不朽的建设史诗。如今,双堡特大桥即将通车,桥上奋斗过的年轻人们依然在岗位上书写着自己不凡的故事,诠释着属于建设者的英雄主义。
来源 | 青春二公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