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总体上比较平静,但有些信息一起回顾一下。
最重要的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发布: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扩张步伐小幅加快。
这算是比较大的利好,说明各种政策推下去,有些事情在发生变化,是好的方向。
前几天比亚迪对供应链的舆情事件,我是支持市场竞争的。不过连续二篇文章涉及一些这方面内容,都被删了。
我不太喜欢有些人的观点,认为好像商业应该存在温情脉脉。。。市场从来是残酷的。
正好看到上世纪的二个成熟案例,福特汽车连续降价,我想除了福特流水线的管理模式贡献,不可能供应商依然坐享其成吧。
福特在1908年推出T型车时,一辆车的价格是825美元,1916年为350美元,1925年则降到了240美元。
60年后,另一个行业更加快速的降价趋势出现了,这被概括为摩尔定律(Moore’s Law)——每隔18个月,芯片的集中度翻一番,价格低一半。
而按照黄仁勋说法,未来的加速计算将终结摩尔定律,英伟达研制出的加速计算技术处理速度快了100倍,而功耗仅增加到原来的3倍,成本为原来的1.5倍。
这个也是一样的情况,价格总是在降低,除了各种技术、材料高科技的应用,供应商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逐渐降低自己的成本。
说起汽车制造,国内这轮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的成绩,还是很有可以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新能源汽车的发端是北大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在2004年2月完成了一篇名为《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的报告。
报告严厉批评了当时的产业政策,“中国汽车工业20年来之怪现状已经是有目共睹:受到长期保护和支持的重点企业沉溺于合资模式,不思进取;而自主开发的企业不但得不到支持,反而压制”。
路风点名的“长期保护和支持的重点企业”就是一汽、上汽、二汽等大型国企,他们每一家都与多个跨国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尽享丰厚的利润,但在自主品牌上停滞不前。
幸运的是,报告印发一年内,中国政府对于汽车工业的政策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全面转向支持自主创新。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性产业政策也显著加大,最终成就了以比亚迪、吉利、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新能源企业。
2014年,合资汽车品牌牢牢把握中国乘用车市场超过60%的份额,排在前十位的汽车厂商都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北京现代、通用五菱等合资企业,而没有任何一家国产汽车企业。
但在2024年乘用车的十大汽车厂商中,国产汽车企业已占据四席,比亚迪(第一),长安(第三)、吉利(第四)、奇瑞(第六),可谓翻天覆地。
汽车发展的趋势已经确立,未来可期,现在参与投资汽车产业链必将收获很好的回报。
关于芯片半导体还有一个消息,德国政府计划向芯片行业提供约20亿欧元新补贴,新的资金将提供给芯片公司,涉及10至15个项目,包括未加工晶圆的生产和微芯片组装。而在稍早之前,韩国政府宣布,将紧急投入超14万亿韩元(约合100亿美元)的政策性融资,以应对来自美国新政府的不确定性和芯片行业愈发激烈的竞争。
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对芯片进行政策支持和补贴,这个情况可能是世界经济史上不多见的,足见其行业的重要性和贸易保护程度之高。所以呢,芯片半导体也是未来长期可投资的好行业,强者恒强,买大不买小。
另外,海外的高盛、摩根士丹利对A股也给予看多预期。高盛预计2025年沪深300指数上涨13%;摩根士丹利预计沪深300指数2025年年度目标点位4200点。
最后放一个我比较全面接受认可的兴业证券对未来的判断:
我们按照以下条件筛选出值得关注的出口链品种:1)对美出口敞口低;2)在贸易摩擦相对更可控的非欧美地区快速扩张;3)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在30%以下。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汽车链(载人机动车、摩托车、货运机动车辆、汽车零部件等)、金属(金、钢铁、铜铝等)以及机械(离心机/过滤机、工程机械等)等板块。
防止失联关注备份公号,读者来信了,平时会发一些好玩的文章。
记得点“在看”,攒人气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