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车险是“吗啡”,宰车主慎用

汽车   汽车   2024-07-02 06:42   上海  

引言

今天我们重发一篇过往非常受欢迎和关注的文章《为什么不建议直接卖非车险》,感谢您的关注。

以下是文章正文。

长文,建议慎点!欢迎您的收藏、点赞和转发分享。


“服务保险化”不等同于卖保险产品,甚至一定程度上说是“截然相反”!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一系列文章得到了很多业内外同仁的厚爱。有位经销商朋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的文章我看了,跟我们现在卖的非车险产品一个意思。关于我们在做的新能源车服务权益,我们当地找不到供应商。您能不能帮我们找到合适的保险公司谈一谈?


对于服务保险化做自主保障付费会员权益和直接销售第三方的产品,在《一文讲透自主保障权益和第三方产品的差异》 中,我已经从“风险应对方式的选择”、“概率逻辑的差异”的角度进行了分享。核心观点是:


服务保险化是用概率逻辑风险承担,而第三方产品是一种风险分担转嫁,本质上也是一种销售代理。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就是风险分担转嫁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通过那位朋友的问题,我们发现,只是讲清楚两者的差别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服务保险化能不能通过直接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来解决。具体可以细化为如下问题:


1)如何将风险类型进行划分?

2)保险公司是如何选择风险场景的?或者说,保险公司喜欢哪些风险类型?

3)保险公司如何控制赔付概率和成本的?为什么不建议简单卖保司的非车险产品?

4)保险公司可以提供的非车险产品有哪些?分别可以为汽车销售和服务场景提供什么价值点?

5)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非车险产品进行分担风险?

6)保险产品还可以非车主的“付费会员权益”提供哪些帮助?
篇幅原因,上述话题,我会分为上、下两个篇幅与你分享。


风险、黑天鹅与灰犀牛


在讨论核心话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理一理风险的类型问题。      


在《风险、意外,我们如何共存?》一文中,刘润老师将不确定性分为了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其中前者称其为风险。风险又包含发生概率的不确定和造成损失可能的不确定。在《保险通识12讲》的《第1讲-不确定与风险》中我曾经分享过可以依据发生概率大小和损失大小将风险划分为四种类型:


1)发生概率大,一旦发生,产生的影响也特别大。比如,大地震之后的余震。对于这类风险,要尽可能规避、逃离。

2)发生概率小,但影响往往特别大。比如,癌症,意外。应对这类风险的方式是“转嫁”。

3)发生概率小,产生的影响也小。比如,明天下雨的概率是10%。面对这个风险,“承受”就好。

4)发生概率大,但没什么影响。比如,明天下雨的概率是90%,那带把伞就好了。这种风险处理方式叫做“减轻”。


通过这种四象限的切分,我们可以完成对于风险的分类和筛选。从这一点可以有一个简单直观的印象:有些风险大可不必一定买保险,况且也不一定能从保险公司买得到


在上述四象限分类基础上,关于风险,还有更有名的两个词:黑天鹅与灰犀牛。前者由美国著名投资人塔勒布提出,他将“黑天鹅”事件特指极其罕见、无法预测,但是一旦发生影响足以颠覆以往任何经验的重大事件。当黑天鹅事件发生时,它一定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意外性:黑天鹅事件最基本的就是指事件的难以预料性。

重大影响:基本上黑天鹅事件都会产生重大的事实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历史进程。

事后找理由:认为这是可预测的,能够避免的,人类的本性导致我们会在事后编理由。

而灰犀牛事件被人们用来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这个危机有发生变化或改变的可能,最主要它是可预测的。比如人们对于台风的观测和预判。


关于黑天鹅和灰犀牛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者关注我们的《保险思维18讲》音频课,在其中第7讲,我有详细的论述。


先来回顾下关于风险的类型,是因为这是作为后续讨论是否直接选用保险公司产品的前提。                      


保险公司的风险逻辑


保险公司选择的风险标的有哪些特点?或者说保险公司喜欢追逐哪些风险类型呢?


通常认为,那些可被保险公司接受的风险,或可以向保险公司转嫁的风险,被称为可保风险。作为理想的可保风险,通常需要满足如下要件:


纯粹风险。它与投机风险相对应。纯粹风险,仅有损失机会并无获利的可能。保险公司不承接投机风险一是因为投机风险有获利可能因此风险损失预测变得困难,二是因为投机风险造成的损失有时并非意外。

偶然性。它包含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的不确定两层意思。当然风险是客观存在并且对个体标的而言是偶然的。

意外且非故意。意外就是意料之外,既要求风险的发生或风险损害后果的扩展都不是投保人的故意行为,又要求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预知的。可预知的风险往往带有必然性,就存在道德风险。

大量独立的同质风险。大量是要求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同质是损失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大体相近,独立是风险单位之间互无联系。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便我们想通过保险公司的非车险产品分担转嫁风险,保险公司也不是什么都承保。


通常来说,保险公司喜欢追逐的可保风险是发生概率小,但影响往往特别大。简单说就是“高保额、低概率”,最为典型的就是人寿保险、重疾保险类产品。简单说就是“高保低赔”。在汽车场景里最为典型的就是“延保”产品。


当然,保险公司也并不是千篇一律。我在《“猫虎狗”付费会员、蔚来订阅服务背后的“服务保险化”逻辑,如何落地?》里为你分享了车险、寿险、齿科保险三种不同的保险逻辑。虽然追求的角度有所不同,但都符合上面所说的可保风险的要件。


还有另外一种常见的保险类型,保额不高,几块或者几十块,赔付概率也不低,比如我们常常听说的“航空延误险”和“电商退运险”。这种类型的产品,保费偏低,概率偏高,还存在个别的人为“薅羊毛”问题,这种类型的保险背后风险更接近于上述四象限划分中的类型4,他们是怎么盈利的呢?这个问题,留给你思考!


保险公司

非车险的产品概率游戏


更高的保费规模。这里可以有两个角度,要么承保数量足够大,要么单件保费报价足够高。


对于很多中小汽车经销商集团甚至独立单店来讲,业务规模有限导致保费报价成本过高甚至找不到人承接,是常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同样,对于保险公司来讲,也不是每个分支机构都有能力、被批准经营非车险业务,“当地保险公司没听说过、不能做非车险”往往就成为比较普遍的一个理由。业内,第三方公司就有了一定的市场机会。当然他们背后仍然有保险公司或多或少在“托底”。业务逻辑不仅与保险公司大同小异,更关键的是中间商的存在一定是“赚取差价”抬高了业务成本。

更低的综合成本率。我们已经知道这既包含赔付成本,也包含业务费用。

我们看来,非车险产品现行的机构,有一定的市场红利期。某一家的产品受到市场关注时,其他同业纷至沓来只是时间问题,因为产品条款本身没有壁垒。跟车险市场一样,标准化的产品前提下“卷”费用就是必然的。怎么卷?更高额度的保障方案、更高比例的费用空间,就成为了必然的竞争手段。



越来越卷,如何保证承保利润呢?不外乎三点:要求更高的业务规模、尽可能控制看理赔支出和提高后续保费。简单的说:保险公司期望赔付的概率尽可能受控(虽然不一定是越低越好)

直接亮明观点:我们认为保险公司的非车险产品与汽车车主的“自主保障付费权益”业务导向并不直接兼容。回到我们“不可能三角”的业务导向来说,原因有三:

销售利润导向:如果追求销售利润,业务逻辑就是高收入、低成本。在销售价格存在“天花板”情况下,就要求成本够低并且边际成本递减。

比如延保产品,自己做的成本更低,还是保险或第三方的产品更低?相信各家都有本自己的账。尤其是对于有一定业务体量、规模的商家来讲,自己做获取边际成本收益的可能性更大。

当然,对于基盘客户有限、业务渗透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赚赚销售差价,不承担风险”也是明智的选择,不过需要找到足够大的业务主体,比如原厂的产品。

客户吸引力导向:作为一个车主,你自己有过“某保险公司的某某保险产品真好,值得买”的经历吗?没有吧!我是想说,你很难指望一个保险产品对客户有吸引力。

客户吸引力导向的背后还有一个业务导向就是现金流。有足够大的吸引力,就容易达成高的渗透率,比如车险,就是典型的现金流逻辑。

如果想把业务现金流留在自己手里,那就必然要求资金要在自己账上,这个时候,尽可能少支出甚至不支出就是必然逻辑。

如果收了1000块的服务费收入,支付了800块的服务成本,那么大头的现金流资金还在你自己的账上吗?

返厂粘性导向:这是最不应该直接选择非车险产品的原因。为什么?我在《一文讲透自主保障权益和第三方产品的差异》中已经提到了:

保险公司出于追求承保利润,势必控制赔付成本。那就要求控制享权概率和单次赔付金额,而后者又是前端承约定的,并不太容易降低。控制赔付概率就是重中之重。

对返厂粘性权益来讲,追求的是什么呢?一定是希望更多的客户、更高的返厂次数吧!


问题就来了:保司或者第三方想要盈利,就得与客户“赌概率”,控制享权率,是获取利润的关键。如果你的权益是希望售前对客户有吸引力,售后对客户有粘性,那么不好意思,就与风险承接方的逻辑有了“悖论”

如果你要销售利润,就要考虑成本自担和转嫁分担哪个成本更低?

如果你要客户吸引力以及更高的现金流,就要考虑如何让你的权益更“实”以及如何把更多的资金留在自己的银行账户上?

如果你要售后返厂粘性,那么对不起,你都不需要比较,保险产品和你“赌概率”的方向都是相反的!


我们看到蔚来的无忧套餐里除了车险,没有非车保险产品了(第一版曾经有)!

我们看到苹果apple care服务产品里的碎屏和损坏修复也没有保险产品!

我们看到京东“京东京享”服务里的“碎屏保”、“保值换新”、“延保”个个看着都像保险,实际上却没有保险!

他们为什么没有用非车险产品?或许有人会说那是他们不懂得运用保险产品管控风险。别跟我杠,杠就是你赢

我不是不建议卖,是不建议直接将非车险产品打个包,就认为是“服务保险化”了。

150块进,200块出,仍然是玩进销差价的“卖白菜”!

此外,即便有的风险你想转嫁,保险公司都不敢保,或者干脆嫌弃你规模小,不愿意保。那些他们愿意做的,都是被别人“算计”好的产品,你想想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接下来,我们主要聚焦的问题是保险公司有哪些非车险产品,什么场景适合用保险公司(或者第三方)的风险转嫁保障产品?以及在服务保险化过程中,保险公司还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合作价值和机会?


汽车销售与服务场景的

非车险产品一览


既然是说不建议简单卖非车险产品,那么有个问题必须说清楚:保险公司汽车销售与服务场景相关的非车险产品有哪些?


或许你听说过3-5个,我们这里为你系统梳理如下:


汽车销售:这主要指的是与车辆销售相关的责任保障内容。主要有新车退换货责任保险、新车延迟交付责任保险以及新车三包责任补偿保障等。

汽车维修:这主要指的是与汽车维修责任相关的风险保障产品。主要有汽车延长保修责任(通常所说的“延保”)、车辆维修代步车责任险、车辆售后服务备用品补偿、车辆维修减值补偿等责任险产品。

车辆置换:这主要为客户车辆置换提供补偿的系列产品。比如车辆全损置换(gap)、车辆大额事故维修置换补偿、车辆产品置换责任补偿等等。简而言之一句话:客户换新车,提供补偿。

车辆相关财产损失补偿:首先这里并不是说车损险,其次是财产损失与车辆有关系。比如车辆轮胎、玻璃(延伸至贴膜)、钥匙等车辆零配件损失,还有车辆充电桩、行驶证驾驶证和牌照等附属财产损失,还有随车行李/物品丢失丢失补偿。

车主出行&意外:一方面从常见的驾乘意外险延展到借款人意外险、高速公路驾乘意外险、车主意外不便津贴,同时另一方面也覆盖到了车主困境救援和继续履行服务保障等等。

其他:除了上述场景之外,针对汽车技术的发展,新的非车险产品也不断涌现,比如汽车电池的相关责任保障、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责任保障甚至还有汽车芯片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等等。同时针对车主推出定制款健康&住院医疗保障也出现在了视野中。



如果你对上述非车险产品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汽车场景非车险产品13讲》,除了有音频和ppt,还有上面提及到产品的保险条款和费率表样例下载哦!   


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

非车险产品


在上半部分中,我曾经提到出于销售利润、客户吸引力、特别是返厂粘性的角度,保险公司(或第三方)非车险产品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这并不是说保险公司的非车险产品一无是处,完全不能用。如果你的企业或业务存在如下情况,那么非车险产品就是一个选择:

业务规模非常小。用服务保险化开展自主服务保障付费权益的是用概率逻辑,这有一个前提就是符合大数法则,就是有一定规模做基础。如果业务规模较小,那么可能一、两单享权理赔,就会“赔爆”,这种情况下将风险分担转嫁就是一个选项。

当然,业务规模很小,可能独自去保险公司寻找产品方案面临的要么是直接被拒绝,要么是被“高价”间接拒绝。这种情况下,整车厂商或者第三方公司产品就是一个选择项。

内部管理体系不支持承接风险。有的企业由于种种内部原因,无法支持我们在《服务保险化:借鉴保险产品逻辑,帮老板算清概率权益的“账”》一文中提到的“分摊”和“预提”的逻辑,那么找保险公司或者第三方公司,完成进销收支账务,就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

还有的企业不允许账务上留有风险,或者为了业务应收的划分,那么选择成立一个独立的业务主体,承接项目风险,就是一种选择。

有非法从事保险业务的合规风险。这里具体指的是责任保险意外的范畴,比如车损险、驾乘人员意外险等,这些要么是监管明令禁止的(比如曾有车险“统筹”、“互助”等被监管明确违法从事车险业务的情况),要么是不存在“可保利益”,这个时候直接选择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方案,就是一种简单、无风险的业务操作。

厂商或集团有考核要求。这种情况下,或者涉及到考核商务返利,或者是“政治任务”,不得不做。同时,任务都是有限要求,完成任务之余的车辆,如何操作,仍然可以考虑。

还有些原因,你懂得……


服务保险化:

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哪些价值


卖保险公司非车险,需要结合内外部业务资源和业务场景,慎重考虑,不能简单一卖了之。

那么在面向车主开发预付费会员保障权益的”游戏”里,可以与保险公司有哪些合作的点呢?在我看来,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探讨:

风险定价参考。有些权益,可能自己在定价的时候没有把握,那么保险公司的产品报价就是一种参考依据,特别是一些高保额、低概率的产品,比如延保、GAP等等,要相信保险公司是“风险厌恶”的,考虑到还有费用空间和盈利诉求,那么他们的报价打个七八折作为参考,已经足够了!

定损依据。涉及到车辆出险维修的一些权益,在客户享权时,如何确定损失的程度,可能没有专业的经验,或者说不希望再专门花时间,那么直接将享权、补贴的依据参考保险公司车险定损金额,就是一种很好的依据。

“超赔”兜底与背书增信。有些风险可能还是没有把握,那么找保险公司投保一定的“超赔”责任,就相当于保险公司给业务“兜底”。更重要的是,或许保险公司赔付概率极低,但丝毫不妨碍你在权益内容上声明“本产品由**保险公司合作承保”,当客户看到保险公司字眼时,就起到了“背书增信”的作用,一如防盗门上经常会贴的“本产品由**保险公司承保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

转移支付。在有些业务实践中,针对C端客户的现金“补贴”一方面存在内部财务障碍,另外一方面还会涉及到税务问题。这种情况下,保险赔款“免税”的优势就可以考虑采纳。当然,保险公司肯定会主张一定的收益分享。算算账,“转移支付”也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最后的最后,别忘了预付费的服务权益是一场与车主的“概率游戏”,这本身就是学习保险的逻辑。


小结


服务保险化不是卖保险公司的非车险产品。


用保险产品包装服务权益,是保险服务化;服务保险化,是用概率逻辑,做自主保障预付费服务权益。回答要不要直接做非车险(或服务包)的销售代理,请结合你的业务导向和资源、规模等。


比如,指望保险公司或第三方的产品提高“粘性返厂”,不好意思,他们不是做慈善,逻辑一定是冲突的。


保险产品是一次“博弈”,当然追求的是控制赔付率、压低赔付成本。那么作为汽车厂商或者经销商你赚的是啥?给他们打工的佣金吗?


所以,汽车服务保险化:不建议简单卖非车险产品。


服务保险化不是旧瓶装新旧,是该考虑经营规划和商业模式。



往期热文

一文讲透自主保障权益和第三方产品的差异

风险、意外,我们如何共存?

《保险通识12讲》——不确定性与风险

“猫虎狗”付费会员、蔚来订阅服务背后的“服务保险化”逻辑,如何落地?

【原创】概率+杠杆:不是所有的生意都是卖白菜

服务保险化:借鉴保险产品逻辑,帮老板算清概率权益的“账”


连确
新书《汽车业的保险经营创新》接受预约中,有意V:lianque2021(请注明来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