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文旅融合探索

文摘   2024-10-15 12:01   上海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3年接待游客总量超过6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2024年4月18日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发布了全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最新运营数据:55家公园年度累计资金收入44.75亿元,同比增加11.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同比增长约5倍;相关文创、考古研学等文旅消费需求大幅上升,学术、社会活动组织参与量再创新高。我们看到,考古已经成为“文旅热”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成为了文旅新热点。

01
什么是考古遗址公园?

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公园形式保护、展示和适当开发考古遗址核心区及周围环境,使公众能够在遗址已发掘、正在发掘和未发掘的区域以及遗址依托的周边环境内参观、学习和体验。不同于传统室内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保护文物和遗迹,还保留了其原始的地理、生态和文化环境,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对遗址空间布局的标识、现场考古体验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历史教育。

考古遗址公园可以与多种文旅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拉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在文化创意方面,公园可以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如纪念品和手工艺品,并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专题展览;在教育培训方面,考古遗址公园可以组织考古研学活动和专业培训课程,为学生和学者提供实地学习机会;在旅游研学方面,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开发综合旅游线路和提供高端定制旅游服务扩大游客基础并提升品牌价值。此外,考古遗址公园还可以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推广地方传统工艺和美食,并通过社区参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图片:成都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俯瞰全景图丨来源:匠工营国

02
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历程

全球范围内的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特别是在欧洲和北美、日本地区,这种形式已经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高质。

古迹遗址保护意识的萌芽期 

1928—1948年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形成及发展,中国内地的考古机构一方面继续与西方学者合作开展田野调查,另一方面也开始独立承担一些重要的大遗址考古工作。今天很多重要的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工作都是起步于这一阶段,如仰韶村遗址、周口店遗址、殷墟等。

与此同时,对古迹遗址的保护意识也随之萌芽。1928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在大学院下设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1935年委员会决议:“拟将各地重要遗址,设法圈禁,不准在其上或五十公尺内有所建筑,并拟树立碑记,以便识别。”此后又规定陵墓所在地100米以内的土地耕田归国有,禁止耕种。

考古遗址公园的出现与探索期 

1949—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考古学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尤其是1979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考古学更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很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工作都是起始于这一阶段,经年累月的考古工作为后续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在遗址上建设城市公园的做法:如西安兴庆宫遗址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这些遗址公园内不仅复建有建筑,又陆续引入餐饮、娱乐等多种经营业态。一些地方也建成了在保护展示和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呈现出考古遗址公园早期特征的遗址博物馆,如半坡遗址博物馆、兵马俑博物馆、殷墟博物苑等。

图片来源: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官微

考古遗址公园的高速发展期 

2009-2021年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全新成熟发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顺利实施、新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对遗址信息解读的日益深入、以学术研究为出发点的主动发掘工作的大大增多,考古工作与文物保护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

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考古遗址公园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09年,国家文物局出台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义及申报标准。此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估导则(试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与运行管理指南(试行)》等一系列规范、要求陆续发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评估、创建与运行等提供了有力指导。

截至目前,我国已评定公布4批、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分布于全国的20个省、直辖市,遗址年代跨越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涵盖城址、墓葬、皇家园林、水利工程以及手工业作坊等多种类型。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考古遗址公园逐渐向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方向发展。许多考古遗址公园通过创意展示、文化演艺和文创产品开发,推动了旅游业的创新和升级。

03
我国考古遗址公园案例分析

殷墟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总面积在36平方公里左右,从1928年起,考古工作者开始对殷墟进行发掘,填补了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空白。2023年3月28日,“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入选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0年,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50亿元,规划范围涵盖整个殷墟保护区,项目建设包括殷墟遗址博物馆、宫殿宗庙区及王陵区提升、武官村民俗旅游村和豫北纱厂活化利用改造等工程。目前殷墟博物馆已建成开放,据2024年8月26日的报道,殷墟博物馆在开馆半年之际,游客接待量已经达到100万。

图片来源:殷墟遗址官微

1.科技赋能,实现跨界联动“出圈”

2022年为更广泛传播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扩大其知名度与美誉度,促进安阳市文化产业多方位发展,殷墟登上元宇宙快车。殷墟通过支付宝平台“鲸探”小程序限量发售“亚长牛尊”“亚址方尊”“司母辛鼎”三件数字藏品共3万套,上线10秒即售罄。此外,还将甲骨文、青铜器与文字游戏、生活典故、卡通动漫等多个主题相结合。同年,《梦幻西游》手游殷墟文化跨界联动项目成功签约,殷墟的璀璨文化与游戏世界实现融合。

图片来源:殷墟遗址官微

2.创新活化,打造研学和文创品牌

自主研发了一批普及考古和甲骨文知识的研学实践活动课程,并深耕殷墟资源禀赋,围绕殷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殷墟研学实践精品线路。其中,“中国宝藏·藏宝安阳之殷墟故事”系列研学课程一经推出,收获无数省内外研学团队的好评。与此同时,“红领巾看家乡”寻访实践活动、“祝福祖国·翰墨飘香”书写甲骨文活动、“学在校园·乐在殷商”研学课程进校园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化探索,让殷墟的故事和汉字文明走近青少年,让孩子感知文明起源,感知文字根脉。

3.项目驱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建设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作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服务项目,项目以国家考古遗址及工业遗产为依托,秉承殷商文化、中原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融入城市休闲生活新方式,打造集考古科学馆、纱厂故事纪念馆、特色餐饮街区、河南非遗展厅、《殷墟遗梦》剧目和文化艺术中心、河南省内首个元宇宙数字文化街区、文创孵化中心等多业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休闲小镇。

图片来源:殷墟遗址官微

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三星堆遗址于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有“三星伴月”之美名。遗址公园主要由“西城墙遗迹”“燕家院子·月亮湾”及“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工作站”三大展区和三星堆博物馆组成,基本展示了古蜀文化的文化面貌和发展水平。2010年,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据报道,2021年三星堆博物馆单日接待游客超过9000人,门票收入达到51万元;2023年,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的年度总收入超过了10亿元。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1.打造以旅彰文新品牌

统筹谋划打造了特色文化街区、多元酒店集群、标志性演艺精品、时尚主题乐园、体验式文创产业园区5大应用体验场景。成立三星堆文旅发展公司、蜀元创新研究院,推进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向专家借智形成高质量成果,推动三星堆博物馆被认定为四川省首批区域文物保护中心。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试运行一个月,累计接待游客46万人次。

2.丰富以文塑旅新内涵

实施三星堆品牌全球推广计划,开通“三星堆航班”,推动三星堆数字文物全球巡展,参加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展、四川博物院“亚洲文明”展等17个全国巡展,举办“三星堆文化与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申报“三号青铜神树保护修复研究”等10项研究课题。完善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保护三年工作计划,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项目化清单制推动申遗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

构建占地900平方米的三星堆博物馆复合型文创空间,包含堆堆堆咖啡馆、堆堆堆茶艺、文创艺术空间和三星堆主题邮局等一批三星堆文创新业态,在新馆开放后逐步“上新”300多类文创产品。联合江西景德镇博物馆、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等共同开发的金杖系列茶具、青铜大立人雕塑等文创产品,以开放式形式展示展销超过1000类文创产品。

图片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占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由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祭坛墓地和外围郊区等部分组成。良渚古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它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其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2019年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园,已获得2020-2022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年度人气推荐奖、社会活动组织推荐奖、志愿者之友奖、“绘本+”研学游项目获特色活动推荐奖等荣誉。

图片来源:良渚古城官微

1.数智为媒科技领航

开发建设“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成功入选全省“二十个月来的标志性成果”。深度参与国家级文化数字化工程“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建设,“良渚——文明圣地”数字艺术展,亮相联合国特展。遗址公园内全新上线自动驾驶观光车、“莫角山朝圣之路AR体验”,刷新游客的智能化体验与沉浸式参访。

图片来源:良渚古城官微

2.创新为径文物“活”起来

借助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要窗口,良渚之光闪耀亚运火种采集仪式、亚运会开幕式,全网传播达到百亿量级。办好2023年“杭州良渚日”,覆盖国内外受众近7亿人次。开展“良·雅·集”音乐会、秋收稻作节、良渚古城音乐节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推动古老文明与当代生活融合。推动良渚色彩研究成果产业化落地,积极探索让良渚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

3.产业为基互融互促

打造遗产地未来乡村示范带,推进良渚街道北片八村组团发展,会同瓶窑镇、良渚街道共同打造“溯·文明圣地”之旅,串珠成链策划精品游线,推进遗产区共同富裕发展。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西入口已引进良渚文创旗舰店、李白图书馆、肯德基良渚文化主题餐厅等商业。以共享、共创为定位,通过推出西门市集,配套主题展览、研学活动,形成特色鲜明、业态丰富、人气兴旺的打卡地。

04
后记

考古遗址公园的文旅形式具有发展前景,诸多实践经验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总结以往的案例,我们能够发现发展考古遗址公园有如下经验:

发展科技赋能,提升体验: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等,来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体验。此外,通过建设线上数字平台和虚拟展览,不仅可以扩大遗址公园的影响力,还能吸引更多的线上文旅消费,尤其是年轻游客群体。深挖文化内涵,发展文创产品,文化创意是推动文旅融合的核心。考古遗址公园可以通过深入挖掘遗址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历史背景,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未来考古遗址公园也需要与其他旅游景区、文化名城多加合作,开发区域性旅游线路,将考古遗址作为其中的亮点,提升整体吸引力。


END


转载自:沉浸城市;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文化规划设计联盟;城市光网;博雅方略;匠工营国;品橙旅游;文化产业参考;文化产业观察;三川汇文化产业;小红书。只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CTPI主题公园研究院
主题公园、旅游景区研究、教学、培训、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和经营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