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演艺行业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社会对演艺行业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度。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澳门等在内的多个地区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演艺之都”的目标,多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对演艺产业的鼓励引导,且系列政策不仅关注舞台艺术作品的打造,也强调将舞台艺术的发展置于更大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下,从演艺全链条到演艺和城市发展的更深刻的关系中去推动演艺事业的发展。在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24年的工作任务,强调“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也对中国演艺事业的发展给出了新的指引。
探索推动中国演艺行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首要任务。在我国文化产业的众多组成门类中,演艺行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发展期。在强调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推动中国文化演艺行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是我们全方位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以更新的视角思考演艺行业的生产要素构成,形成从艺术作品到文化产品,从行业到产业的认识转化,在此基础上创作生产出更多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演艺产品,拓展演艺产业链,打造演艺品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在当前,演艺产业体系建构的过程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同时发生的,即文化产业整体本身也在面临一种普遍性迭代。群众文化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技术变革对原有演艺产业结构的冲击,由院团、演艺经纪和演出场馆构成的传统演艺产业链因为新的力量介入而不断被改写,艺术院校、科技企业、城市商业、教育、媒介平台、资本从不同角度的进入,延展了产业链,也为演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竞合关系。面对新的时代需求,中国演艺行业的不同参与主体需进一步创新拓展提升其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
新质生产力重构演艺产业的结构与认知
新质生产力深刻地体现了技术革命对社会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升级的影响,是引领当代发展的新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向纵深推进的结果,也将推动我们进一步思考舞台艺术的发展和科技的关系。与此同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价值和意义,包括戏曲在内的多种非遗、表演艺术如何更加深度地参与到国家文化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中,关系着戏曲文化、舞台艺术面向未来的传承发展。早在2016年,数字文化创意活动已经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文艺创作与表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国家的文化数字化战略到演出的上云上线以及文化演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从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到消费新业态的崛起,舞台艺术、演艺产业从艺术档案数字化、艺术创作、产品形态、传播推广、消费体验、品牌IP打造、产业链建设等管理运营的全流程都在与科技产生愈加深刻的关系。近两年来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对文化艺术生产的影响更是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传统认知,也在重塑着我们对艺术生产全流程的理解。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审视科技对演艺行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思考技术的应用如何改变传统的演艺产业结构、行业思维,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实践。
支撑演艺新变化、新需求的人才供给
新的业态、新的机遇、新的生产力,文化演艺行业是否有支撑这些新变化、新需求的人才供给。从外部需求和环境的变化到产业内部的变革,高水平的人才是保障中国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中,优秀的艺术人才是中国演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文化科技融合、艺术介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演艺新空间的崛起,艺术传播媒介与形态的改变,这些时代特色鲜明的新变化、新需求,都对我们的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现有从业者的认知变革和提升,另一方面则是相关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在探索跨学科、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艺术及相关人才培养,正是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但从现阶段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说,相关的人才供给依然有明显的缺口,特别是从内容生产到产业拓展能联通舞台与科技、艺术与商业的跨界人才。
积极培育文娱旅游新的消费增长点
“扩大国内需求”“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培育包括文娱旅游在内的新的消费增长点”是2024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社会对演艺行业的新期待。2023年,演出行业在激活文化消费、带动地方文旅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充分体现了文化演艺对社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前,北、上、广多个城市也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演艺产业的发展也需积极思考如何融入其中。如何理解文化消费对供给的牵引带动作用,把握新时代文旅融合的特点,是文旅行业、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今天,无论是演艺新空间在各地的崛起,亦或是跨城观演成为新趋势,都体现了演艺对社会、对经济更广泛的辐射带动作用。演艺新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创新,更是一种以受众为导向的新的消费场景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演艺行业需进一步强化受众导向,关注到人民群众多元的文化消费需求,探索艺术表达与当代审美生活的结合,更新艺术创作理念和服务意识,以场景建构的视角来看待文化演艺产品的生产和呈现。演艺新空间,是一个艺术家与观众价值共创共享、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主客共享的新空间。与此同时,从激活消费和带动出圈、扩展受众的角度,新空间的建设还需强化全媒介时代的运营思维,推动文化演艺与多业态的创新融合,探索新业态新体验,建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
企业是演艺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
政府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演艺产业的创新发展,企业是主体。长期以来,院团体制改革深化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国有文艺院团需更加充分全面理解以“演出为中心”的意义。国有文化演艺企业更需要积极融入党和国家的战略中,从文化演艺作品供给到运营不断探索从产品到运营管理的双效统一机制,提高文化演艺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而活跃在市场上的民营文化演艺企业,是演艺行业创新发展和市场探索的重要力量,需要激发其参与“演艺之都”建设与演艺产业建构的热情与活力,鼓励引导创作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作品,鼓励其在产品形态创新、消费融合和产业拓展方面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从相关的政策制定落实到院团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关注到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文化演艺企业的内生性发展,凝聚共识,激发创新活力。
舞台艺术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业态和场景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舞台艺术一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从文化走出去的角度,现阶段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的中国舞台艺术作品依然还很有限,而在当前,如何借助舞台艺术的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在今天,我们需将舞台艺术的交流传播放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中,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加系统的规划来指引我们的舞台艺术传播交流活动,进一步强化舞台艺术参与文化交流的能效。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借助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不同形式,结合当代社会的媒介传播和文化消费特点,将现场的演出活动交流和以数字文化为依托的文化出海结合,基于不同的文化受众需求,深入挖掘建构舞台艺术进入人文交流的多层次价值体系和实践路径。深层次的中外人文交流,一定是从艺术形式的接受到中外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认同的形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艺术通心,以文化人。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演艺产业的新价值增长点。一方面,近年来,表演艺术也在逐渐走出剧场,走到社区、街区、园区、商场、景区、博物馆、美术馆等多元场景中,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而从国内外演艺产业发展来看,演艺集聚区的建设、新空间的出现,一定程度都是文化艺术与城市更新结合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我们强调乡村振兴的今天,表演艺术也在积极探索新时代艺术乡建的可能。无论是城市更新还是乡村振兴,都是表演艺术在当代社会价值实现的新机遇。区域协同,是中国城市发展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演艺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从演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是推进“演艺之都”的建设,舞台艺术需成为连接区域类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中贡献力量。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演艺产业协同发展的同时,也是区域类的城市明确区域定位,加强协作合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高水平的文化产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凝聚多方力量,提高站位,整体规划发展思路,基于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形成不同区域的发展特色。在区域内形成演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科学流动和配置,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文化演艺品牌。
新时代中国演艺产业的发展,无论从演艺本身发展还是社会对文化演艺期待来看,演艺行业每一个环节都需思考如何推动表演艺术与社会更多维度融合的可能性。在今天,“演艺之都”的建设,中国演艺产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实践,折射的是文化演艺行业服务人民的决心和坚守,是对演艺与城市、社会关系的新思考、新理解。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我们需要立足中国的现实,立足文化艺术,但又超越艺术本体,以更高的站位,更加开放广阔的视野来思考演艺的发展,推动演艺与时代、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更新认识、把握趋势,推动中国演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舞台艺术,探索舞台艺术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