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师》:选题好,内容好,颇具特色

教育   2024-11-07 09:44   河南  

 严卫平


评纪录片《一代中师》 
—浙江省电影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严卫平 


陈建平导演作为金华师范84届校友,怀着对母校的感恩,对老师的深切敬意,耗时4年,拍摄了这部近60分钟的纪录片,这种情怀和行动令人敬佩,让人感动!客观讲,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情怀的人不少,但真正有责任有担当有行动的人不多。下面我想从选题、内容、艺术创作几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选题好。我多年来担任省文化文艺基金评委,我们看一个文艺作品,看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首先看选题,选题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在当下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来之前,我查了资料,“中师教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各个层次中办学最好的一个层次,为中国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总督学柳斌原话)。导演陈建平以亲身经历的“中师教育”为背景,用访谈纪录片的形式,追寻金华师范和一届金师人的历史与故事,刻画了一代中师教育工作者形象,这个选题非常好,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回望当下,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我认为纪录片《一代中师》非常好地契合了尊师重教、追本溯源的良好风尚。相信播出后,也会引发广大观众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

第二、内容好。片子中一“师”一“生”之间的深情对话,通过茶余饭后似的闲聊,把他们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思考,他们的情感和友情,在舒缓、放松的节奏里娓娓道来,让人十分信服。与其他谈话类的纪录片不同,该片整个对话没有预设框架,没有灌输式的表达,情感流露自然,细节捕捉到位。93岁高龄的张加孙老师思路清晰,叙说自然,松弛,话题紧扣师范教育、音乐教学的工作性质,她强调“教育要抓两头”“把学生当亲人”等教育理念,既是亲身体验,也对年轻教师有很好的疗愈作用。导演不落俗套,在平实、可信、亲切的对话情境中成功塑造一位兼具亲和力与威严感的教育工作者形象。也可以说是一代中师的缩影。

当代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为《一代中师》题写片名

第三、艺术上颇具特色。陈建平是国家一级导演,他的创作经历十分丰富,创作制作过许多不同类型的电视文艺作品、专题片和电影。他对题材的把控,对创作手法的创新十分有经验,尤其是这部《一代中师》纪录片,很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想法。拍纪录片是非常耗时耗力耗钱的,可以看得出陈导拍摄此片非常用心用力。可圈可点的很多,列举几点:

1.纪录片真实才有感染力。陈导在制作过程中,挖掘和整理许多珍贵历史影像资料,恰到好处运用到了片头片尾和访谈中,声画并茂,相得益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既有旧时影像作依托,史料丰富完整,又以以小见大的细节来体现主题。片子开头就用一组组老照片、老的影像资料,让人看到、听到历史人物的声音和笑容,使人在记忆深处涌起一股暖流,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片子结尾师生相聚的画面、一组学生的人像速写、以及一群校友对母校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祝福话语,既温馨又巧妙。

2.镜头语言运用熟练,视觉效果生动。片子中一段场景设计,非常感人,片头片尾都有出现。陈导推着轮椅,张老师坐在轮椅上,师生行走在新老金华师范校园里,当走过一片满地泛黄的银杏树叶,走近百年银杏树前时,张老师和陈导仰头久久凝视着参天大树,轻触着这抹晚秋的黄,恋恋不舍,思绪万千的神情,深深打动了我,令人动容!

3.音乐的运用。陈导作为金师培养的音乐老师,把音乐在纪录片中的气氛渲染、主题深化、段落间的起承转合作用发挥的很好,使得那些令人动容的画面更加深入人心。片头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映照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各个领域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歌声一出,一下就触动到观众的心灵。《保卫黄河》《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出现,使得作品叙事时空迅速拉深。尤其当片尾舒伯特的《小夜曲》响起,陈导推着张老师,碾过金灿灿银杏树叶;一对青年学生羞涩地跳起集体舞和一对白发老人的交谊舞影像重复蒙太奇,深情优美的音画,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充满着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逝去岁月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导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全片代入感很强,资料引用得当,叙事逻辑合理,人物情感饱满,构图讲究,画面精美,音乐设计巧妙,具有浓郁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风格。

推荐: 纪录片《一代中师》(完整版)

中师生
天下中师生是一家!欢迎关注,共诉当年青春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