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哥哥姐姐到街頭買小吃真是一宗樂事。
那些年,香氣四溢,水氣濛濛的小攤子通常都是集中在街頭的一角。
那些小吃攤子通常都是一架長方形的手推車,下面是熊熊的爐火,上面擺放的是一個鐵鍋,或是一個闊大的平底大鑊,或是一格格的長方鍋子。
平底鐵鑊上煎的是釀三寶:魚肉釀茄子、釀辣椒、釀豆腐,甚至有第四寶釀香腸。
花生油煎炙著食品,迫出一種微帶辛辣及肉香的刺激食慾的香氣。
顏色也是十分鮮艷的:茄子的紫,甜椒的紅與綠,豆腐的嫩白,加上香腸的大紅,可算是有色有香有味。
咬在口中,熱辣辣的,油香四溢,魚肉鮮甜,甜椒爽脆,茄子稔滑,是童年回憶中的天下美食。
分成一格格的是買車仔麵的,麵底有油麵、米粉和河粉。
每個小格都盛著一款配菜:有蘿蔔、韭菜、豬紅、豬大腸、紅腸、魚蛋、炸魚片、牛腩、牛雜等等,可豐富了。
買了一碗,可配兩或三款菜式,又滋味又飽肚。
有時媽媽在工廠「加班」工作,沒空回家做飯,就給了點零錢我們上街吃,我們兄妹幾個就圍著車仔麵檔團團轉,要為吃什麼作出困難的選擇。
我們愛看賣腸粉的小販表演魔術:他先在平底鑊上倒下一勺米漿,然後快手快腳把它掃勻,撒點葱花蝦米,再俐落的把蒸熟成薄片的米粉捲起,就成就了一條潔白爽滑的「豬腸粉」。
豪華些的還可以加上牛肉碎、鯢魚片,製成美味的牛肉腸、魚片腸。熱騰騰的,比上茶樓吃到的溫吞吞的腸粉好味多了。
攤子一角還擺著甜醬、辣醬、麻醬,遺有一瓶炒香了的芝麻。檔主大方得很,只要你買了一碟腸粉,就任由你加多少醬,灑多少芝麻都不干涉。
賣的買的都滿心歡喜,我們也喜滋滋的站在小攤子前慢慢品嚐。
也有賣豌仔翅的,一小碗一小碗的盛起,裡面是什麼?
肯定不是魚翅,好像有粉絲和肉絲,加上一些芡汁,加點醋再加點古月粉(胡椒粉),就和在酒家吃的魚翅味道相近。
還有「魚肉生菜絲」,也是類似的一小碗一小碗的售賣。
最「香」飄數里的是賣「臭豆腐」的,他擔著兩個罐子來了。火爐一開,那炸酥的臭豆腐,吸引了不少「逐臭之夫」聞香而來。
姐姐最愛吃,買兩塊炸得金黃酥脆的,蘸些甜醬,滿臉笑容的放進口中。
六七十年代,看戲是宗大事。戲院很大,人流很多,戲院門前的小吃攤子也不少。
那時看戲不作興喝可樂、吃爆谷的,那太單調了。
你看:賣煨魷魚的,那焦香氣味直襲你的鼻子。那糖炒栗子,露出金黃油亮的肚皮,吸引著你的眼球。
那水煮花生肥肥白白的直冒水氣。那利剪斥斥嚓嚓的響,賣的什麼來著?
是賣鹵水墨魚、豬頭肉、鴨腎丶牛雜、香腸……你付一角錢就給你嚓嚓嚓嚓的剪幾片。
還有賣咖哩魚蛋的、賣熱蔗的、賣一串串馬蹄的、賣棉花糖的……眾多的小吃,你能不患上「選擇困難症」嗎?
不瞞你:那時我們站在街頭吃小吃,那味道並不弱於你上酒樓吃東西。
那熱辣辣、香噴噴的味道,對你視覺、嗅覺、味蕾的刺激,加上點寒風,令你食慾大爆發。
就算上戲院時,捧著一棒雲(棉花糖)和拿著一袋爆谷(爆米花)的感覺,你說哪個會浪漫些?
推薦閱讀
《童眼舊香江》
作者:陳華英
出版社: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掃碼了解詳情
本位摘自《童眼舊香江》,獲初文出版社授權使用。標題由編輯所擬,原題為〈街頭小吃〉。
(本文圖片來自出版社、星島、Unsplash及wikimedia commons)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吧~
橙子君拍了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