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我的埃及生活取个标题,大概要叫《孤岛生存指南》(沙漠打工人版)。虽然我的英文名叫Cafe,但并没有过上大家想象中海外人朝九晚五、泡咖啡馆的“小资生活”,而是“日照沙海三千里,黄沙漫天不见己”。在这片荒凉的沙漠,我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人传奇”。
苏伊士运河平转桥,名字听起来浪漫得像一部小说,但工地上的现实完全是另一个频道。烈日暴晒,沙尘随时乱入,还有埃及工人们用阿拉伯语不时热情“battle”。
我第一次体验到沙漠的“友好”,是在一个平静的下午。当时我正跟项目团队核对文件,突然远处天色一暗,工地的空气瞬间凝滞,一位埃及工人指着远方大喊:“沙暴来了!”我抬头一看,世界简直被罩上了一层色彩滤镜——一片滚滚黄沙扑面而来,宛如《木乃伊》电影的特效画面。
“快,所有人去钢板房!”我立刻扯开嗓子喊,化身带领群众撤离的大喇叭,手舞足蹈地把大家“赶”进临时避难所。等沙尘暴停了,我从头到脚都像裹了层面包糠,埃及工人看着我,不禁大笑:“Miss Cafe,你这打扮可以去拍纪录片了!”我回过神,也忍不住笑了:“要拍的话,剧名得叫《沙漠女侠》。”当晚洗澡时,从头发里抖出来的沙子多到化浴室为“海滩”,也是让我不由怀疑人生。
蔡飞海外生活照
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埃及情况也不容乐观。当地防疫政策来得有点“随心所欲”,而我们的项目施工正在全力推进中,让我不得不从一个商务经理变身“六边形战士”:体温检测、物资采购、工人心理辅导,全包了。
蔡飞与同事们的合影(右四为蔡飞)
一天,项目经理范道红找到我:“小蔡,这里环境太恶劣,你要不先回分公司吧?怕你吃不消。”我摆摆手,开玩笑地说:“‘沙漠打工人’精神不允许我后撤。”
那段时间,虽然苦了一点,但我们项目团队始终一起奋斗在一线,他们都笑称“从来没有把我当女孩子对待”。每次听到他们笑着说:“谢谢你,Miss Cafe is the rose in the desert”,我都觉得值了。
蔡飞在项目上与同事们过春节
2023年,项目接近尾声,桥梁基本完工,结算成了最后一块硬骨头。原来的项目团队陆续撤离,只剩我一个人留守。拖着行李箱重返工地时,真有点《荒岛余生》的味道。不同的是,我没有虚构出来的朋友威尔逊,但有一条热情洋溢的小狗“沙沙”。
小狗每天守着我的板房,尾巴摇得特别虔诚。我给它取名叫沙沙,寓意“我和沙漠共存亡”。很长一段时间里,它是唯一能听我吐槽的伙伴,我时常对它念叨:“沙沙啊,你说人活着图啥?为什么我要掰扯这些合同条款?”沙沙会给出它的答案——默默地在地上打滚。
沙沙陪伴蔡飞度过“守岛时光”
日复一日,我过上了“人狗双排”的工作模式:白天在总包方的办公室里据理力争,晚上回板房对着沙沙开“孤岛总结会”。有一次,为了争取一个关键条款,我熬夜整理数据到凌晨三点。看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我对沙沙说:“再熬一夜,我们就能通关了。”沙沙闻言,居然打了个哈欠,趴回去睡了。我暗自笑它“掉链子队友”,却也觉得有它陪着,不那么孤单。
半年后,最后一份文件终于签字盖章。那天早晨,沙漠的太阳格外明亮,我站在岸边,微风吹过,运河水波粼粼,心里默念:“一切都值了。”
回想那段日子,我也曾无数次怀疑自己能不能撑下去,但每一次,我都逼着自己再坚持一点,再努力一把。这座桥,是我拼尽全力的证明。
使命圆满完成,胜利的喜悦要与“战友”共享,我带着沙沙一起踏上回国航班,沙沙光荣成为“海归”小狗。
千里迢迢带沙沙回国
后来,有人问我:“你一个人在岛上半年,怎么熬过来的?”
我调侃道:“很简单啊,就靠‘一人、一岛、一狗’,外加一身‘沙漠打工人’精神。”大家听了哈哈大笑,可只有我知道,那段经历虽然满是风沙和疲惫,却也教会了我如何在困境中找到一丝乐观的力量。
对我来说,沙漠不仅是荒凉的背景,更是最好的磨练场。如今,无论站在哪片土地上,我都能自信地说:风沙吹不倒的人,哪里都能扎下根。
如果人生是一次“孤岛求生”,那我至少学会了和沙沙一起,在沙漠的黄昏中,过好每一个不平凡的日子。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中建钢构国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