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大河奔涌——河南: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

政务   2024-10-11 15:13   北京  







































































点击“中国财政”即可关注!



河南: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

《中国财政》记者 刘永恒  张小莉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河南是黄河文化重要发祥地、千年治黄主战场、幸福河建设重要区域。“河南财政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扛稳抓牢政治责任,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有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守护万里黄河安澜、弘扬璀璨黄河文化展现出新担当新作为。”河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庆业说。

黄河三门峡市灵宝段。刘永恒 摄


伟大工程护安澜  千年梦想终实现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治理,要在河南。河南处于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地上悬河”突出,是千年治黄主战场。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决口1500多次, 2/3发生在河南。

自古以来,黄河安,则天下安。岁岁安澜是黄河流域人民的长久期盼。如今,危险重重、河患不断已成为历史。黄河安澜的千年梦想能够实现,得益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市地处豫晋陕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是1957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境内黄河河道全长206公里,占全省的28.9%。

三门峡大坝。刘永恒 摄

来到“万里黄河第一坝”,700多米的三门峡大坝将黄河水拦腰截断,坝体上“黄河安澜 国泰民安”八个大字遒劲有力,两座橙红色的龙门架矗立于大坝上方。三门峡黄河大坝是我国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为目标的综合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它的建成对于治理黄河水患、开发黄河水利资源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峡出平湖”,自三门峡沿着黄河前行130公里,到达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矗立眼前。这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水库总容量126.5亿立方米,使下游的防洪标准从过去的不足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了黄河下游洪水及凌汛的威胁,同时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每年为下游增加水量40亿立方米,大大提高了下游4000万亩灌区的用水率。

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调水调沙是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的“牛鼻子”,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水沙调控体系中关键一环。调水调沙实施以来,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29.2亿吨,大大延长了水库拦沙库容淤积年限,水库排沙减淤效果显著。截至2024年汛前,黄河下游河道累计冲刷泥沙30.3亿吨,改写了河床淤积抬高的历史,实现了小浪底水库以下至入海口河槽的全线冲刷,保障了黄河中下游安澜。

小浪底水利枢纽黄河调水调沙。
周顺 摄



一河净水出中原  豫鲁携手开新篇

河南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大河奔涌,黄河在河南境内一路向东流,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共8个地级市,全长700余公里,最后流经濮阳市台前县的刘庄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这是黄河流经河南的最后一站,自此之后便进入山东。

“一河净水出中原,千回百转入大海。”自2020年以来,黄河干流河南段水质连续达到Ⅱ类,水质状况为优。2021年,河南与山东探索建立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开启了我国省际间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担共享的新篇章。协议签订后,河南以良好的黄河出省水质,获得山东生态补偿金1.26亿元。“2024年,新一轮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已经签订,补偿期限延续至2025年。”河南省财政厅环资处处长赵文丽介绍,“深化鲁豫黄河流域治理共担共享格局,保障黄河下游安澜,持续提升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是山东省和河南省的共同责任,也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同时,河南省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推进。截至2023年底,金堤河沿线的长垣市、滑县、濮阳县,伊洛河沿线的三门峡、洛阳、郑州,蟒沁河沿线的济源、焦作,均已签订协议,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省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日渐完善。

河南为构建生态黄河,为下游提供一河净水,刀刃向内、主动作为。2019年以来,全省黄河流域九市一区完成造林568.68万亩、森林抚育692.76万亩,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68个、湿地公园47处,修复湿地2.78万亩,建立沿黄湿地保护区5处。流域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8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黄河流经洛阳市新安县,一河清水,两岸锦绣。张小莉 摄

滚滚黄河水,锦绣满两岸,“绿链”串起河道、滩区、防护林。

近年来,三门峡市紧盯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资金争取和支持力度,“十百千万亿”工程联动、“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并举,筑起“保卫黄河”的绿色屏障。三门峡市财政局局长翟海燕告诉记者,三门峡境内18条黄河一级支流全部实现“清水入黄”,百里生态廊道沿黄蜿蜒,千里城市绿廊生机盎然,10万亩矿山治理复绿增彩。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到三门峡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5万只,成为全国首个“白天鹅之乡”。


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三门峡市财政局供图

洛阳市孟津区因扼据黄河要津而得名,黄河孟津段因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蓄水,加之近年来系统实施的蓝天、碧水、净土、国土绿化、生态修复五大行动,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清水河”,沿河而建的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鸟儿的天堂”,也打造出了“万里黄河孟津蓝”的生态品牌。

洛阳孟津区黄河大桥。刘永恒 摄

涧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洛河的支流,属于黄河的二级支流,流经新安县段全长42公里。新安县扎实开展全县域“五河同治”,积极化解流域生态退化、两岸污染源、城镇生活污染等问题,持续推动沿黄绿化久久为功、矿山绿化彻底解决、廊道绿化见底清零、村庄绿化提质提效,将水质由Ⅳ类提升至Ⅲ类,生态修复面积达380万平方米,实现了“一河清水送洛城,一道绿色通洛城”的生态愿景。

财政守护母亲河  璀璨文化耀中华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这个目标,河南省财政厅持续发力,坚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23年省财政筹措资金326.5亿元,支持沿黄九市一区开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充分运用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绿色发展基金等相关政府投资基金,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和合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河南黄河流域的投入力度。截至2023年底,省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黄河流域九市一区项目482个、330.84亿元。实施跨区域联动、左右岸共治,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2018年以来,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0亿元,省级财政筹措22亿元,先后在南太行地区和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实施了两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这两批重大项目的接续实施,探索出了黄河流域左右岸共治的创新路径,为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赵文丽说。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是黄河文化的孕育地。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支持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与传承,河南财政不遗余力。2023年,省财政下达文物保护专项1.4亿元,用于省级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展示等;下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0.4亿元,用于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

位于洛阳市孟津区的“三彩小镇”依托唐三彩发展产业。张小莉 摄


因水秀而文兴,河洛文化灿烂辉煌。洛阳市孟津区坚持传承为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活化传承唐三彩、牡丹画、剪纸等非遗文化;坚持综合施策,将蜿蜒209公里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与文化旅游、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有效串联起汉光武帝陵、小浪底、西霞院等景区,促进了沿线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生态为基、文化赋能的幸福画卷正在黄河岸边徐徐展开。

三门峡市陕州区北营村,蕴藏丰富文化的地坑院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是省级文保单位、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2年入选河南省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依托黄河文化的乡村特色旅游如火如荼,九曲黄河观景台、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赵文丽 摄


滔滔黄河水,阅尽华夏沧桑。走进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可以从孕育了仰韶文化的土地上,探寻“何以中国”的答案,可以从花瓣纹彩陶上透射出的文明之光追寻中华文明的诞生之路。漫步在十三朝古都洛阳,汉服的爆火出圈,彰显了千年后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强大力量。河南作为黄河文化形成、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大河永奔流,奋斗不止步。河南财政将立足当下,锚定未来,主动作为,有力有效支持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着力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齐心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奋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来源:《中国财政》2024年第19期
值班编辑:姚文萱
排版制作:姚文萱



声明:“中国财政”微信公号所刊载文章、图片及音乐等,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敬请致电010-88227042,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中国财政
财政部主管的中央级财经媒体,全国百强社科期刊。我们坚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财政改革同行,致力做好财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