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财务的所有工作,都可能与今天的不同(二)

职场   2025-01-23 06:31   黑龙江  

中国会计视野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邀请到两位在财务领域颇受欢迎的作者——钱自严和冯月思

围绕财务人员关心的话题“AI时代,财务人如何进化”展开了深入的对话。

对话分为三个主题“未来之路”、“搞定业务”、“发展副业”。我们分三期将其中的精彩内容呈现给大家。

回顾上一期内容,点击下方文字
钱自严&冯月思对谈(一):未来之路


冯月思:第二个主题:如何做好业财融合?您认为抓手在哪?

在财务管理领域,真正做财务管理的不是我们财务人员,而是业务人员。

所以,如何搞定业务、理解业务,以及理解老板对我们财务人的期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过去,我一直认为,我在帮助财务人员学习财务BP和财务管理的知识。


但最近半年我意识到,财务管理要做好,关键在于董事长、CEO、销售负责人、人事负责人等。

因为每一个商业决策都是他们在主导和执行的。所以,我现在更认为,应该向业务人员分享财务管理的知识。


钱自严:从价值链的贡献来看,业财融合是全方位的。我画了一张图,叫做业财融合全景图。



简单来说,从左到右,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这是业务层面的。


中间一块是平行部门,如计划部、人事部、市场部、品管部等,每一处都有财务融合的机会。


我在《从总账到总监》一书中详细讲解了每一个环节,在这里我只举一处例子,比如采购。


在与供应商签合同时,有很多非价格条款,比如免费服务、软件升级、未来新增账号免费赠送数量、维修保养等,这里有很多学问。

比如,有的供应商会把价格和税填在一个大合同里,然后把服务、硬件和软件拆开来卖,因为增值税的税率不一样,这样他肯定多赚了,你的成本却增加了。


过往财务只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告诉业务,但如果我们把这些踩过的坑、被供应商算计的事做成案例,分享给业务,让他们也有财务意识,就能赋能给业务团队。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每个人,无论是做采购的、做销售的、做生产管理的,都是经营者。所谓经营者,就是对资源、人力、机遇、资金在做统配,那就要有财务意识。


我们财务要把这些财务中的工具、模型做成课件、案例,包括一些checklist,分享给他们,让他们在一线做采购、选用材料、选型的时候,已经有成本意识了。

这就是,成本控制一定要控制在没有发生的时候。


如果业务人员能够用成本的眼光去做资源配置,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轻松很多。我们不需要在后面不断催促。

每个业务老大自己就是自己的财务BP。这就是所谓的阿米巴经营的核心理念,即不管是三个人还是五个人,都是独立的成本中心。


我过去做业务时就是这样,我是组长,带领四个人。我们五个人的工资、奖金、差旅费,只要最后能控制住总量,出差无论是坐飞机还是火车,都没关系。

现在想想,我以前就是一个经营者,但我当时没有财务知识,所以后来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专门学了两年财务。


冯月思:在民企工作时,我发现中国的很多民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发展速度,比财务管理要快很多,而且老板很愿意投入资源去招聘HR领域的高级人才。


之前有人问,为什么在民企发展中,财务部不如人事部,他们的回答是:因为财务管理需要很多数据做支撑,而民企的数据不够充分。


相比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不需要太多数据支撑,拿起电脑就可以进行人员管理。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


钱自严:确实,大数据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概念。你可以做到很高端,但并不意味着你必须等到ERP系统完全准备好了才开始。



你可以从身边的数据做起,比如运费、电费等。


以运费为例,你可以分析海运和空运的比例,对比今年9月和去年9月的数据,对比不同车间的数据。可以根据季节、客户和市场情况等进行分析。


再比如电费,最近电费增加,你可以在每个楼层都装个电表,这样费用就能追踪得更清晰,而且现在用于监控的传感设备成本极低。


当然,这些纯财务分析技能在运用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老板,尤其是在中国民企。这就是所谓的软实力先行,然后才是硬实力。


你得先让老板同意,比如在车间的每个楼层装电表,看看电费情况。或者使用最简单的国产软件,可能只需要20万,把一些基本的东西,比如加班费,管理起来。


加班费往往是一项大支出,这就要搞清楚排班情况,比如1.5倍加班费的时长有多少,3倍加班费的时长有多少。如果你投入20万买软件,一年能省60万,那完全值得。


那你就要学会讲这个故事,从老板最关注的增收、增益说起,就能说到老板心坎上。


冯月思:提到了这个问题,我想进一步探讨一下:如何搞定老板,具体该怎么做?您认为老板需要什么样的财务信息,对财务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钱自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五个习惯是知彼解己。这个原则告诉我们,要让别人理解你,首先要了解对方。


在财务领域,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急于让业务或老板理解我们的流程、内控和规则,而是要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


比如民企老板,他们会关注成本,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真金白银。

因此,与老板沟通时,要直接讲到他的关注点,比如换用替代材料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潜在的节省成本。


民企与外企不同,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可能不会冒险去节省成本,因为他们的工资不会因为节省成本而增加,而且可能会因为冒险而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而民企老板则不同,他们更愿意听取能够直接带来成本节约的建议。

所以,与民企老板沟通时,要强调节省的金额,以及可能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例如,换用替代材料可能带来20%的风险和5%的质量问题,但如果成功,可以节省500万,而风险发生时的损失可能只有50万。


这样的沟通就能直接说到老板的心坎上,让他们明白节省成本的实际意义。


还有一点,就是讲老板的痛点。


比如,我们的库存积压总是比同行时间长,从开工到完工要20天,行业平均只需要12天。

库存积压不仅占用资金,还可能变成过期报废品。您能不能组织一下,把生产、设计、采购等相关人员召集起来,探讨怎么把20天缩短成18天,再缩短到15天。


这些也是说在了老板心坎上,你的影响力就达到了。


这时候再说,为了让分析做得更好,提供更大得价值,让老板投资一点,他也愿意,因为他看到你能帮他带来价值。


所以,一个财务人,要去发动变革,做推动者,这在未来是很重要的。


冯月思:您提到理解老板的痛点,让我想起我做财务BP时的一些经历。


我的老板有段时间一直在为人事问题、组织问题而烦恼,比如下属不听指挥,或者整个团队运作不顺畅。

在这些情况下,我并不是仅仅从财务的角度提供建议,而是会与老板一起讨论组织问题。


有时,我甚至会和老板一边吃着披萨,一边讨论是否需要解雇某位员工,或者我们是应该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处理人事问题。


作为财务BP,我觉得财务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我不会局限于只提供财务建议,实际上,我会与老板讨论他的任何痛点,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共同需要解决的难题。


钱自严:


1.财务人员要警惕“专业洁癖”


提到“边界”这个词,我特别想提醒财务人员——千万不要有专业洁癖。专业洁癖是指过于坚持所谓的“专业原则”。

比如,司机晚上送货到很晚,之后在街边小摊吃了烧烤,花费七八十块钱,然后拿着一张非正式的收据来报销。这种情况下,你给不给报?


当然要报。如果不给报,员工以后可能不愿意加班送货了,他们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送货?


比如,司机为了送客人去车站赶车,走了不该走的高架,产生200块钱的罚单,这种情况下,该不该报销?


当然也给报。我们好不容易有机会服务好客户,展现我们的服务精神,不得已才产生了罚单,应该给报。


这些时候,我们需要站在老板的角度去考虑,这种行为是应该鼓励还是制止。我们可以这么跟老板解释:

如果不报销这200块钱的罚款,我们只损失了50块钱(200乘以25%),但如果因此挫败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就损失了更多。


很多财务人员做了一辈子报销工作,可能都没有真正理解报销的本质。报销的本质是不让老实人吃亏。


我们不能机械地按照财务制度来决定什么能报什么不能报,财务的核心不仅仅是遵守规则,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业务需求和人性,以及如何在规则和实际情况之间做出合理的判断。


2.一个好的报告应该包含三种颜色


我从何帆老师的书中看到一个词,叫做“苟且红利”。尽管很多人说现在的职场竞争很激烈,但我认为我们还不算真正的“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大多是在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中进行竞争,而不是在高水平的创新和效率提升上。


我《职场跃迁的60个管理思维》一书中提到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脱颖而出。以制作报表为例,很多人的报表都是单一颜色,通常是黑色。


但实际上,一个好的报告应该包含三种颜色。比如,红色代表历史数据,蓝色代表假设数据,黑色代表计算结果。

 

红色数据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蓝色数据是我们可以调整的假设,比如汇率、成品率提升等,而黑色数据是基于这些假设计算出来的结果。


这种三色报告的方法,可以帮助管理层更清晰地看到不同假设对结果的影响,比如将成品率从98%提升到99%,或者汇率从7.18变为7.2,对毛利的影响会立即显现。


很多人做了多年财务报表,但报告里永远只有一个颜色。如果你的报表是那100个财务报表中唯一一个使用三种颜色的,那你就成功了。


但真正激烈的竞争是,你能想到的所有好方法,别人都已经用上了,那才是真正的“卷”。

在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三色财务分析已经是标配,那才叫真正的竞争激烈。


冯月思:我在新加坡工作时,我们整个亚太区的报表都是由日本人负责制作的。


日本人在制作报表方面真的是非常细致,几乎达到了无法与之竞争的地步。他们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可能的点,他们的检查清单(Checklist)已经精细到了极致。


钱自严:我们应该庆幸我们处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这给了我们机会。在发达国家,许多人已经非常精细化地工作,而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


我在《职场跃迁的60个管理思维》中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加微信的方式。

一个微信名叫“邻居家的猫”的人加了我,有一些习惯非常好的人,不仅写上全名,还会注明何时何地认识的,比如“12月5日悦财直播间”,这样方便对方提取记忆。这些都是减少他人认知负担的做法,也是人情练达的表现。

篇幅有限,下期继续。



中国会计视野
一个关注会计人成长的公众号。内容涵盖会计、审计、税务、评估等相关专业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