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世界】灵石石膏山,来过就不想走!

文化   2024-10-13 06:00   山西  

石膏山,看你千遍不想走

文:沁香一瓣

石膏山这个名字,初听觉得它是与生产石膏的矿山有关,其实这只是凭字眼想象而已。若不是亲自迈步亲吻它,身临其境地去欣赏它,触摸它,亲吻它,感悟它,也许就会与美丽的石膏山的靓丽风景失之交臂。  

我认识石膏山也是旅途中的偶然和巧合。二年前的秋天,我应文友小田的邀请去山西的平遥古城和王家大院等处游览采风。那天游览完王家大院时已经傍晚,我们夜宿旅馆,一起在餐馆品尝了山西汾酒。酒过三杯,小田笑着告诉我:“我明天还要陪你去石膏山”。  

“石膏山?是生产石膏的山?”我听了摇摇头说:“看石膏山没劲,那是医用和建筑装潢和工艺用的东西。”  

小田笑了:“告诉你,那里是一处开发不久的野趣丛生的好地方,风景很优美,带你走一次也许会终身不忘的。”小田是当地人,我深信他说的话是对的。于是点头笑着说:“既来之则走之。”  

其实我这个人从小就喜欢追寻野趣的地方,长大后总要抽空探寻一些风景幽雅的地方,以开阔视野,加深记忆。游览野趣丛生的地方,虽然艰苦,但苦中有乐,能感悟人生,启迪心灵,积累素材,对文学创作有益。  

第二天早晨,小田请朋友开来一辆小面包车,很早就停在了宾馆的门口。我们一起简单地喝了牛奶,啃了包子就出发了。迎着清晨的阳光和凉爽的风,车很快把我们送到了石膏山的山脚下。  

沿途的石膏山,在我的眼前立刻扬起一道彩色的风景,凭窗眺望远近山峦,只见山上到处都是火红色的红叶林,它们长得错落有致,漫山遍野的把整个山体都染得通红,像是披上了火红色的彩霞和纱巾。  

这景色,要比我在五台山腰间看到的红林带还要漂亮。“好美的景致,真的是好神美呀!看了心旷神怡。”还没登山,我就从心底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几年前的石膏山还没有石板铺就的路,通向高处的路只有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山探幽只能弯着腰走,路旁都是荆棘杂草和野花,许多地方不是侧身就是俯首而过,有的山坳的地方甚至得匍匐而过。”小田滔滔不绝地介绍。  

从景区西入口,然后步行,过公主庙步行至乾龙观,到卧龙沟上索道便进入了游览的天地。坐在缆车上,只见满山的红叶在我们旁边擦肩而过,眼前到处是蓬蓬勃勃的树和灌木,秋天的草花似一丛丛似蒲公英般在风中扬动,我眼中的石膏山风光是这般的旖旎,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彩色的天然大公园。  

在石膏山游览了整整两天,我看到了美丽和神奇的山景,听到了许多神秘的故事,记录了我所看到的一切。带一把剪子,剪一片记忆的画面张开翅膀,让石膏山的靓影伴随我的思绪缓缓飞翔。  

【一】古道悠远有回声  

石膏山的美,是与历史的回声柔和在一起的。当我站在石膏山的古道边,耳畔响着悠悠的历史的回声。上溯到汉初时期,此山的记事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山路旋转,在古道的石板上,刻下了各个朝代皇帝和将士战车的轮印,留下了历代的名人大贤和将士的足迹。  

我在路上行走,小田在旁边介绍,如此游览,实为最佳。面对草丛里的那条依稀还见的古路,虽然是土,但从此我知道了古人行路的艰难,常以肩挑和步行为主,以马车或牲畜代步是古人的生活片断,从这里踏出的两条骄傲的古道,就像两条长龙穿越了历史的山脊。在沉重的颠簸不平的山石和黄土上络下了车辙的记印。  

这就是秦晋古道。秦晋古道在山林中伸延,缝山开道,遇水架桥,穿山巷,铺石坡,路面稍为宽阔,可车马行驶。路畔有鲜草树灌木,沙沙刷刷之声,犹见古人步迹。山道上,我似乎听到了秦晋古道上正响着肩挑步行为的吆喝声,听到了牛和马拉动车辆的“咕噜咕噜”的木轮声。它在告诉每一个后人,这是一条曾经走过将相皇帝的通道。  

历史的风云变幻,总像一幕幕电影,摄下了汉、魏、唐、宋、明、清等几个重大历时期王朝更迭和社会动荡的痕迹。秦晋古道,早在汉初即为晋地南北的要道,汉时韩信伐赵、刘邦征伐他地均取道于此,多少将士和战马均从这里经过,这是一条闪亮刀光剑影的道路。  

从这条道上走来了二位孝文帝,一是汉孝文帝。当年途经石膏山邸长安,路经于此曾憩焉。并在此建造行宫一座,称孝文宫。在此歇息时,孝文帝亲自躬耕给天下做示范。他说“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一个帝王能做到这样,实在难得。他仁孝宽厚,简朴盛德的千古遗风,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掀开了石膏山文明史册的第一页,谱写了石膏山历史文化的新篇章。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魏国的孝文帝第二次迁都南征时,遭到鲜卑贵族的极力反对。孝文帝车马来到孝文山后,将汉文帝驻足的行宫扩筑修理,还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石膏山北峰有摩崖石刻“龍門”二字,据说就是魏孝文帝的亲笔御书。现在虽然宫已无存,但山上古木参天,弄荫蔽日,自然景色殊佳,捏指算来至今已跨越了两千多年。但一代帝皇与石膏山的路缘,写下了石膏山文明史册的第一页。  

公元六百十八年,隋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渊眼看到隋朝的势力快要崩溃了,就谨慎地开始了起兵反隋,着手取而代之的改朝换代的准备工作。同年七月,在晋阳(今太原)誓师出发,进军长安。因天灾人祸,军队在石膏山下的仁义地受阻,幸遇霍山神护佑,才得以南进。  

宋太祖当年在石膏山鞍马劳顿,引起早年身患的风湿寒症复发,官宦赵普闻听石膏山地利润泽,百草皆可入药,亲自偕同御医问路上山,采到大批药草。其中,用艾柱针灸太祖的旧疾,疗效极为显著,太祖病情日有好转。从此每年五月初,皇宫都要派人上山采艾,专供御用。  

北宋宋太宗即位后,赵普佐太宗皇帝赵光义游石膏山。忽见山上有一条岭脊,松柏苍翠,紫气东升。君臣便放松心情在一块巨石上对弈。在他们下过棋的地方,就是闻名的棋盘石。所以秦晋古道的路是皇帝和将相走过的路。  

灵沁古道比较窄小,只可人马通行,它横穿石膏山的腹部,不仅直通沁源县的鱼儿泉,又连通汾河谷地与上党盆地,是穿越石膏山境内十余里路程的一条古道。  

追塑到汉唐时期,石膏山的知名因灵沁古道而起,它是灵石县经石膏山通往沁源县的一条必经的山间小道,先人的双脚踏开了丛丛杂草和泥泞,架起了两地之间互通的桥梁。  

石膏山的后寨门就是灵沁古道必经之地,有一块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立的“灵沁古道碑”,就是记录了当年修路架桥的情景,形容此路为:“青峰顶头,石栈洒征人之泪;白云深处,巉岩消游子之魂。”从碑文可知古道之艰险。因此,灵沁古道的人文底蕴、文化内涵,为石膏山增添了一笔重重的色彩。  

据考证:民国以前,灵沁古道一直有行人通行,后来随着行人的渐渐减少,古道被草树土石淹没遮挡或倒塌覆盖,现在许多地方虽已没有人去走了,但古道犹在,古道上闪烁的历史风云仍在。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唐初刘武周、宋太祖赵匡胤也曾路经灵沁古道的种种说法。  

遥看灵沁古道蜿蜒在苍茫山峰中的草影,似乎还能看到先人的足印清晰地留在哪些露在阳光下的黄土上。我似乎也看到了当年的军队为了征战,扛着笨重的战旗走向人仰马翻的战场,似乎看到了驮运盐巴的马队正沿着山道行走,似乎看到了猎人牵着的那条狗在行走,或者是采药的神医在山沟攀岩……  

是的,山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我佩服第一个攀山越岭踏出第一行足迹的古人,人虽已离去,或许他们的泥和骨已不再,但这闪光的古道却在丈量着千年的灵魂和勇气,对路和大地的执着以及对石膏山的忠诚……  

【二】元宝腹中天竺寺  

沿着蜿蜒的山路而行,只见山峰高耸,林木缠天而上,郁郁葱葱,不见天日。石膏山的主峰壮观无限,一块高约三四百米,宽约二三百米的断崖绝壁似天工削出,绝壁面向南,东西两翼延伸回抱,其形就像一只横躺着的巨大金元宝。据说这块石头是当年天帝特地派人安放在这里的。有人说,敢走近抚摸一下就会有财运降临,财源滚滚。所以,有的地方被手指抚摸得晶莹剔透。主峰山势险峻,高入云天,绝壁断崖如刀劈斧凿,险峻不可收。  

在元宝腹内有上、中、下三个溶岩大洞,又名上岩、中岩、下岩。下岩最大,洞内原有寺院,毁于战火。中岩内有重修的“天竺寺”,门额上书有“天竺古刹”四个大字,在山寺之中为绝美。  

上岩的石灰岩溶洞,深三十米。洞内钟乳石天然形成各种形状的动物、植物,四周苍松翠柏,针叶茂密,万年老木挺拔刺天。天然溶洞内的钟乳林立,奇形怪状,梦幻多姿,细看如仙女出浴亭亭玉立,如骏马奔驰气壮山河,如白鹤飞天洁身自傲,如萍水莲花飘逸清馨,怎么想眼前就有什么图,神奇莫测。  

白衣洞里的白衣大士,也是白玉雕刻而成,据说是观音的三十二化身之一。洞内有白衣观音坐像,旁有溶岩石钟乳和石笋。石膏山的寺庙建筑在这些天然的溶洞中。所以有诗赞云:“千年古寺洞中藏,半崖松柏依云栽”。惟妙惟肖。  

小田介绍:2007年,此山由山西灵石通宇公司老总率队伍考察出资,大气地接手了一家煤矿公司的开发股权,加大了投资项目和力度,经过爬山涉水和翻山越岭,精心的考察和走访,经反复设计,对原有简陋的建筑进行了科学的修复和重建,把石膏山打扮成了返老还童的美女俊童。  

中岩洞的天竺寺是石膏山所有寺中的宝典。寺庙取名“天竺”在寺庙中不多见,“天竺”、从来是专指佛国胜地,是佛祖弘扬佛法的寺院。凡修行高深的尊长,才有这种资格入驻。在杭州的佛教胜地,我看到过天竺寺。可见石膏山天竺寺立地的深厚,来历非同一般。  

天竺寺进出只有一个便门,这与其他佛寺有着不同之处,门额上镶嵌砖雕“山林野趣”四字,这四个苍劲雄风的大字为清代书法家傅山所题。门洞形如曲拱,上建钟楼,内悬古钟系明嘉庆年间县令稍腾汉所铸。  

进入便门,眼前豁然开朗,殿宇就建在这个天然形成的溶洞中,建筑布局依山势分前后上下两层,后殿高出前殿,中有七层台相通连,后殿中间为正殿,两侧各有一小殿,进入洞门为正殿,殿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左右分别为弥勒佛和弥陀佛。佛像均为铁铸佛像,就连香烛器件,包括钟和碑等都是由铁铸造而成,所以有人把中岩也叫做铁佛岩。殿宇小巧玲珑,别居特色。洞口面对浩瀚的青山,更有一番情趣。]  

正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天竺寺供奉佛像以观音为尊,正殿中间的观音菩萨像,手持净瓶柳枝端坐莲台的的观音菩萨相传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当众生遭遇苦难时,称诵法号,就会观到这个声音,前去救灾就难……  

三大士殿中还有送子观音,据说十分神奇,凡没能怀孕的女子去谢拜,燃点香烛元宝,就会平安怀子育女。除此之外,还有地藏王是菩萨,左右是闵公和道明两父子。  

三大净土世界中,影响最大的还属阿弥陀佛所创造的极乐世界,从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其寿无量,其乐无穷,所以有人求寿,非他莫属。  

祖师殿供奉菩提达摩,是东土的禅宗祖师,他浓眉倒竖,两眼圆瞪的样子,与其它佛大不一样,让人有些害怕,其实,菩提达摩除其貌不扬之外,他所倡导的禅学,对中国佛教界很有影响。  

游人如织,香烟袅袅,修复的“天竺寺”真是顶级得靓丽无比,真是“乃有形山而无形寺,圣所居而非凡处”的好风光。   

【三】行在栈道有仙境  

上岩的南麓就是南天门,站在南天门右侧,抬头可见峭壁林立,左看悬崖绝壁,脚下是万丈深渊。门楼高筑于悬崖的极顶,颇为雄壮。  

站立南天门顶极目远眺,云雾缭绕,真是一览众山小,万千风景尽收眼底,蔚为大观。尚若再往前跨一步,便是人们所说的“舍身崖”。这“舍身崖’以悬高崖陡而为山中之奇观。站在突兀高耸的悬崖上,似站在脚下的无数小山尖上的逶迤起伏的风浪中,主峰就像一艘巨轮航行在大海波涛之中。  

沿着山崖上新凿的栈道往南走,这就是石膏山最险的一条云路,人说是鸟路。这是一条像飘带一样的沉浸在云雾中忽上忽下和忽左忽右绕纵的栈道,沿着山崖上新凿的栈道阶梯走,这一走真是险象环生。  

我自小有恐高症,但却不怕爬山,因为爬山总是弯腰贴着泥石走,不用三心二意。但走栈道就不习惯。记得那年在浙江温州的铜铃山走石壁外人造悬空挂着的栈道小桥,栈桥从光滑的悬崖峭壁上横挑出的,越看心里越害怕。脚踩在上面,看到山崖下深遥的石块和流水,仿佛所有的山石在咬着自己的衣裤似的,真的无法想象是怎么走过去的。  

这石膏山的栈道是依山而筑的,虽险峻,但有条条石阶,看不见脚下的景物,这就遮住了一份恐惧感。但遥看后面犹如凌空在云,就会觉得自己走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栈道上会惊恐万状。走在栈道上面,还似有淡淡的雾托着身子,忽在仙境一样。不过因为有过第一次的惊险之后,所以也就不怕。倒是小田把牙齿咬得格格响,走的是那样的小心,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这道风景对于年轻的探险者来说,实在是一种快乐和刺激。

图文来源:乡土文学公众号(如有版权告知删除) (

文化在看
来看文化,总有您喜欢的。每早6点,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