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晋中】武江波:榆次小城的文化气质和底韵

文化   2024-10-17 06:00   山西  


榆次小城的文化气质和底韵
文/武江波

 最近,一首咏唱小城榆次的歌曲《榆次深情》在网络上唱响了,歌曲唱出了对榆次小城的热爱,据说在网上有80万听众。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首歌,在榆次原大型企业经纬纺机厂的文创区GoHome艺术中心,同心读书会举行了第48期读书分享会。



在会上,《榆次深情》的歌作者,年轻的90后郑元畅谈了自己创作这首歌的心态过程。他说,在外出打拼时,有着背井离乡的感觉,有着对家乡榆次深深的思念。于是他又回到了小城榆次,并且用公交车报站名的开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写出了榆次的优美、悠闲等许多文化特质。    


在座的朋友们也纷纷讲起了自己对榆次小城的热爱。有人说,因为榆次的美自己舍不得离开,所以外出了也要回来;有人说,虽然是从外地来到榆次的,但却认定榆次,定居榆次,扎根榆次,已把榆次当作了第二故乡。从朋友们的话中可以听出,无论是因生于此,长于此,还是因长久在这里生活着,都把榆次当作自己的故乡了。



我想起了在晋中市图书馆的小会议厅,我们还举办过的主题沙龙活动:“栖息之地,我们的榆次”。活动要求参加者对居住的榆次小城予以回忆,啥时来的?为什么来的?在榆次小城生活的感觉,有什么故事?可以讲一条街道、一棵老树、一栋建筑、一座学校的故事,还特别提到了可以讲一处小院落的群居史,这样可以体现榆次的文化。这项活动激起了许多人的写作欲望,有的写“粮店街”,有的写“晋华厂”,有的写学校……


活动也勾起了我曾在地委机关宿舍大院生活的一段记忆,我写了一篇忆旧文章《榆次地委机关家宿院的记忆》。那篇文章发出后,一位曾在那居住过的老朋友说,文章中对大院的描述,非常详细……勾起儿时的记忆,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甜蜜……还有一位老朋友说,她读的热泪盈眶……能在花甲之年,有如此真实的近距离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生活的场景……真的特别想说声谢谢你!我的一位老师读后还觉不满足,提出应该再进一步写一点当时的什么,便更深入充实了……


后来,我还和市直机关退休的老同志们,一起乘大巴车畅游过榆次。大家来自天南地北,但都把榆次当故乡了。我把和他们的交谈,写成了文章《落叶归处是故乡》。



在对“栖息之地,我们的榆次”这个主题的不断挖掘下,我汇集成了几十万字的专题散文集《榆次往事》。这本书分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晴川历历”,主要描述了榆次老城及街巷,还有周边的村庄;第二部分为“芳草萋萋”,主要写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文风貌;第三部分是“往事悠悠”,写更久远一些的生活记忆。


在对榆次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探讨中,我听过山西大学段彬老师的讲座:“北朝烽烟与王陵迷踪——湮没千年的榆次什贴墓群”和“拨开迷雾定故城”,对榆次“什贴王墓”(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榆次故城”有了深入了解。在与段彬老师私下交流时,他谈到,榆次是一个交通要道上颇具开放胸怀的小城,两千年你来我往,细水长流地积淀了不少底蕴,兼具开放和内秀的气质。


另外,我还听过《榆次春秋》的作者,太原科技大学王子虎老师的讲座:“榆次历史文化漫谈”。他讲了“榆次之名、之地、之人、之事”的内容,还对榆次人的性格进行了提炼概括。我和他探讨过,我问能概括一下榆次小城独特的文化气质吗?他说,一句话是说不清楚的。



榆次这么吸引人,那么它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怎样的文化气质呢?我想,有以下几项基本特征。


 一、古老厚重。榆次城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应该是晋中盆地建城最早的。因为晋中盆地当时曾是“昭馀祁泽藪”,为一片沼泽大湖。是大禹治水时“打开三湾口”才“空出晋阳湖”,有了晋中平川的千里沃土。榆次处于盆地边缘,为大山之下,大川之上,有条件早建城。而且历史记载,榆次也确实建城很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榆次古城曾经很大,可以大到与古太原城(晋阳)相抗衡,《史记》等许多文献均有记载。据考,榆次古城的北关不是现在老城的北门,而在石太线旁,现在那里的村落仍叫北关村。西关要到郭家堡,那里曾有过龙王庙,属于城里。现北门外的晋中饭店遗址算是城内,那里曾出土古井十几眼。


榆次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古代的榆次曾有着清明的政风。西晋时,名吏荀藐治榆次县,年丰人和,“大鸟祥集”,人称“治有善迹,凤集其境”“有凤来仪”。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表彰荀藐:“就之如明月,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乐之如时雨”。宋代,能臣文彦博为榆次县令,因追慕先贤,建“思凤亭”作为激励自己为民办事之座右铭。后人又建“思凤楼”“双贤阁”以记之,延续着清明的古风。



榆次这个千年古城,古时也曾有着铮铮剑气 。战国时,曾出过名闻燕赵的剑客盖聂,引得另一位著名剑客荆轲来榆次与他论剑。此事还被记入国家史书《史记》。还有,猫儿岭古墓群出土最多的就是古代的剑和衣带钩。剑是武器,衣带钩则是束住衣服之物,也是为方便舞剑之用。榆次在三国时还出过名将郝昭,曾率部在陈仓与诸葛亮的军队对垒。唐时,榆次人田志超进绵山研习佛法,被封为一代“空王佛”。五代时,榆次出了后汉皇帝刘知远和皇后李三娘。在清朝,榆次还出了耿直鸣冤的民女赵二姑。在近代,榆次又先后涌现出金融大家贾继英、革命者赵品三、晋剧艺术家王爱爱、舞蹈艺术家张继钢,为国家的发展变革和文化艺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的榆次晋商,也曾经“破古今、行天下”,留下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经商精神,留下了辉煌厚重的晋商庄园。明清时期的这些深宅大院,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更是晋商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大院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是当时商贸繁荣景象的缩影。直到民国时期,榆次的粮食、纺织、发电、煤油等公司,栈房街、粮店街等商业区,还充溢着蓬勃的活力。


二、宜居包容。宜居是指榆次城依岗傍水,处于大山之下,大川之上。榆次城区东依猫儿岭高地,挡住了东来的水患,保障了不被水淹;而南傍潇河湾,又享受了水利之便。另外,榆次还处于太行山的出口处,多条古官道由此经过,为交通要冲。从这里可北上太原,南下晋南。因为榆次建城选址得当,因此,两千年来从没移动过城址。


 榆次还敞开胸怀,包容接纳着各地移民。古时的榆次战火频仍,使这里成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交融之地,形成了“胡风汉韵”的文化风格。生于榆次左付的马上皇帝刘知远,就是少数民族人。民国时,榆次又成为从河北河南乃至山东逃难的人,来到山西的首选之地。这些人穿过太行山,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榆次,他们往往不再南下北上,而是依城墙搭棚,开垦潇河滩荒地,逐渐形成了“直隶庄”“南沟村”等集体居住点,最终演变成为地道的榆次人。


建国后,工业化浪潮席卷榆次大地,晋华纺织厂、经纬纺机厂、山西锦纶厂、榆次液压件厂、铁路建设局等大型企业,为榆次注入了蓬勃的活力,也带来了天南地北的外地人;同时,榆次作为晋中首府,晋中行署从各县选拔上调干部的过程中,为榆次吸引来了晋中各地精英。当年在晋中地委宿舍,操各县口音,讲各地方言的人很多。改革开放后,又有大学城、汽车制造厂入驻,更多的外地人随之而来,融入了榆次“大家族”,以致有人写文章说《榆次是外地人的榆次》。



三、毗邻太原。榆次古时就是大城,史册留名,可与古晋阳城相媲美。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已和太原连成一体,既受到省城的虹吸效应,又可与省城相互补充,比肩联手,相得益彰。太原依汾河,靠有天龙山、龙山,号称龙城。榆次临潇河,古有“大鸟祥集”之瑞象,今有思凤楼、凤翔街、凤栖湖等地,号称凤城。两城浑然一体,可谓龙凤呈祥,相映成辉。而榆次和太原相比,虽说是小城,但小有小的乐趣,如交通并不拥挤,离郊野更近,有松弛和休闲的感觉,被人们称为太原的后花园。


四、集聚奋发。城市是人群的集聚地,榆次作为晋中首府,集聚了众多的精英,大家都热爱榆次。当然,一些精英人物从榆次出发,到北京上海省城甚至国外等更广阔的天地去拼搏奋斗了,不过他们成功后对榆次也多有回馈。像张继钢等文化名人,在外出名后不忘榆次,又回来为榆次发展助力。当然,大多数的榆次人还是留下来了,还有很多的外地人看中了榆次,也来榆次奋斗了。大家扎根榆次,建设榆次,因此有了榆次的人才济济,人气旺旺,潜力足足!


在小城榆次,你可以看到古老城墙与现代高楼并肩而立,传统街巷与时尚商圈交相辉映。在小城榆次,其人文风情浸润了古城的每一条街巷,漫步其间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晋商文化的辉煌与繁荣。在榆次,既有着古老城邑的沉稳与内敛,又不失现代都市的活力与开放,这种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城市风貌,让榆次充满魅力。


滚滚的潇河流入了汾河,滔滔的汾河汇入了黄河,古老的榆次是山西腹地的一分子,古老的山西是中华大地的一分子,包括榆次文化在内的三晋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精彩篇章之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增添着鲜活的内容。

2024.10.9日

声明:“文化在看”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武江波:网名黄河韵。当过工人、教师,后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退休后,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文化晋中》杂志主编。平生喜欢文学诗韵,辑集了《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旅游散记》《文趣散得》《闲爱孤云》《黄河情韵》《岁月印痕》等作品集。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来稿、合作微信:wljgzs

文化在看
来看文化,总有您喜欢的。每早6点,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