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山西】李晓庆:再进山西博物院

文化   2024-10-21 06:00   山西  

再进 山西博物院

图文/李晓庆

老歌唱家郭兰英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曾唱响了大江南北,今天一部《黑神话悟空》把多年默默无闻的山西又推上了热搜。十一黄金周山西的旅游一下火起来了,大景点,小景点人满为患,一向低调的山西人不得不敞开胸怀,去热情接待八方来客,朴实的隰县人民拿出水果免费照待客人,县委副书记亲自献唱……总之十八般解术都拿出来了,生怕慢待了远方来的客人。

2019年6月19日山西农大老干处曾组织过一次离退人员参观山西博物院,但那次我只是走马观花,看了个大概。2024年9月20日老干处蹭热度了,再次组织离退人员参观山西博物院,我欣然参加,再次走进山西博物院。

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年年历史看山西。山西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简直可以说是无法估量,2004年山西博馆搬迁至新址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并改为山西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珍贵藏品约达40多万件。规模之大,藏品之多,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属国家一级博物院。但在我看来,也只是山西历史文化的一个浓缩,冰山一角。

山西博物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的构图手法,东西轴线为主轴线,南北轴线为次轴线。

从外观上看,山西博物院外形如斗似鼎,象征着丰收富足与安定吉祥,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四座角楼与主馆簇拥拱卫,以现代技术实现了古人对建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因随团参观,时间很紧,我只能有重点地选择了位于二、三层的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明清晋商等几个展厅较为细致地参观。

文明摇篮展室

我首先走进文明摇篮展室,这里有琳琅满目实物展品和文字解说,让我们了解到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是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西候度发现了243万年前的人工打制石器。汾河岸边,桑干河畔,沁河两岸,太行西麓洞穴内,原始人类生息繁衍,足迹遍布山西南北,留下了冠绝全国的旧石器文化遗存。百余万年间,沧海桑田,生生不息。

土古动物化石。

距今约10万年,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出土的石片。

距今约12.5~10万年,山西省许家窖遗址出土的石球。

距今约10万年,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出土的砍砸器。

距今1万年前后,我们的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驯化动物,制作陶器,营建房屋,聚族而居。数千年血脉传承,多源流接续交融,部族聚落灿若星辰。各方文化相互激荡,满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黄河中游聚合。

4300年前,陶寺文化在晋南兴起,华夏民族跨入文明之门。

琳琅满目的各种陶器,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华夏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真是“秃笔泼墨,曷能言明”(中华古文化赋)啊!

夏商踪迹展厅

走进夏商踪迹展厅看到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兴衰历史与大量应时文物,看到了殷商时期的兴盛与青铜器的灿烂文化。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建立,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日益加剧,中国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夏王朝中心区城主要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山西境内发现了众多夏时期文化遗存,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称。

大夏之墟。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尚书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天下为“九州”,山西南部属“冀州”之地。文献记载的禹都“安邑”,以及“唐”“大夏”“夏墟”都在这里。山西已发现夏时期遗存600余处,以临汾和运城盆地最为集中,其中又以夏县东下冯遗址最为重要。山西中部的太谷白燕,太原东太堡和忻州游邀等遗址,既有典型夏文化的特点,又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继夏而起的商王朝,国家体制趋于完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地理疆域更为扩大,文明程度达到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山西已发现的诸多商文化遗存,呈现了商时期多元共融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山西在商王朝50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

山西地处商王朝的重要统治区域,无论是处于“王畿千里”之内的山西南部,还是位于畿外或边域的山西中西部,都发现了重要的商文化遗存。山西南部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拥有铜、盐等重要战略资源。考古发现的垣曲商城、平陆前庄遗址、中条山采冶铜遗址等都表明了这一地区在商代的重要性。

山西还存在许多与商王朝若即若离的“方国”,主要位于黄河东岸吕梁山沿线,发现的商代后期遗存,既有商文化特征,又具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面貌,体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特性。

夏、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北方系青铜器广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多源而分支复杂。其有别于同时期的中原青铜器,器形主要有兵器、工具、马具及装饰品等,纹饰以小方格纹、三角锯齿纹、几何纹等为主,又以立体动物、多瓣球铃和冒钉等装饰为特色。在山西境内的石楼、保德、柳林、忻州、永和等地多有出土。

东下冯商城盐仓基址

东下冯商城位于运城盆地东缘,东倚中条山,南距著名的产盐地——运城盐池约30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一处商代前期城址。城内发现有圆形建筑基址、道路、灰坑、水井等遗迹。城墙外有城壕。圆形建筑基址位于城内西南角,约50余座,排列整齐。基址土壤中盐分浓度高,推测为储盐仓房。该城可能是商王朝为获取盐业资源所建立的。

山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祖先智慧、聪明、勤劳、勇敢,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有山西重重的一笔。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记载,尧舜禹均为中国上古时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首领,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历史书上称之为"禅让”。据网络资料记载,这三位贤人均为山西藉人,尧山西临汾尧都人,舜为山西永济虞乡镇人,禹出生于山西夏县。“西岐姬发,仁德禅让。人伦合序,德名远扬”(中华古文化赋)。

以上两张为网图。

国霸业

历史上曾讲晋国属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开创晋国霸业长达百年,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这个展厅主要用文字介绍这段历史,同时展出这一时代晋国灿烂的古文明文化的文物。

此为叔虞方鼎。作器者为唐叔虞,出土于其子燮父墓中。鼎内壁铸铭8行48字,记载了某年十四月,周王在成周举行盛大祭典之后对叔虞进行赏赐。叔虞称颂王德,铸造此鼎以为纪念。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件唐叔虞自作之器。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其实山西的地下文物也不少,山西博物院荟萃了山西文物的精华。玉器、陶瓷制品器型精美,工艺精致。

历史文化专题展,从远古时期古人类的遗迹,直到明清的晋商五百年盛衰,通过众多的文物珍品,展示了山西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的精彩之处。

列举几件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之一——鸟尊

鸟尊,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鸟尊的造型极为精巧,以凤鸟为主体造型,在凤鸟的腹背上有一只小鸟,用作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鸟的尾部,有一只大象,长长的鼻子恰到好处地与凤鸟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保证了鸟尊的稳定性。这件藏品是院内所藏青铜器的代表作。

馆之宝之二——胡傅酒樽

镇馆之宝之三—— 兽形觥

镇馆之宝之四——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为1965年-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

因为该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或“载书”。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公元前550年。

书写于玉石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有其艺术价值。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

共5000余件,用毛笔书写在圭形的玉石片上。字一般为朱红色,也有黑色的,字体接近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内容分作5类:

①宗盟类。要求与盟人效忠盟主,一致讨伐敌对势力,是主盟人团结宗族内部的盟誓;

②委质类。与盟人表示同逃亡的旧主断绝关系,并制止其重返晋国;

③纳室类。与盟人表示盟誓后不再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

④诅咒类。对某些罪行加以诅咒;

⑤卜筮类。为盟誓卜牲时龟卜及筮占文辞的记载,不属于正式盟书。

盟书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和文字,研究晋国历史,以及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情况有重大意义。

“侯马盟书”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十项重大考古成果之一,已成为国宝级的文物。这批文物对研究中国先秦时期春秋战国之交的历史,特别是晋国末期的历史增添了新鲜材料。

镇馆之宝之五——铜牺立人擎盘

镇馆之宝之六——庙底沟彩陶罐

彩陶罐,新石器时代文物,1989年出土于芮城县金胜庄村,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

镇馆之宝之七——璜联珠串饰

镇馆之宝之八——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画

木板漆画,北魏时期文物,1965年出土于山西大同石家寨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墓,通长82厘米,宽40厘米,厚约2.5厘米。

镇馆之宝之九——虞弘墓石椁

镇馆之宝之十——龙形觥

龙形觥,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1959年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器形独特,纹饰奇绝,宛如一艘停泊在水波里的龙舟。

以上十件文物,哪件都是世间罕见的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

明清晋商

通常意义上的晋商,是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与潮商、徽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

明初,设九边重镇,行开中盐法,晋商纳粮输盐,逐渐崛起。其后扩大经营,商履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清代,晋商开辟“万里茶道”,贸易走向国际化。道光年间,创办票号,汇通天下,执金融之牛耳近百年。

晋商纵横商界五百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明清晋商展厅主要展示了明清时期晋商的辉煌与不朽文化。

山西商人挣了钱喜欢在本地修筑大院,所以在山西有许多规模大,建筑设计精巧,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宅院,例如灵石的王家大院、祁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的三多堂、榆次的常家庄园等。这里的一组建筑模型展,即显示了晋商当年的辉煌。

仿真晋商大院门楣正中间匾额“天下晋商”,两边对联“闻所闻而来聆遗乡千秋高山流水;见所见而去醒繁华一梦厚土无声”。高度概括了明清时期晋商那段辉煌的历史。

这一尊尊,一件件来自不同年代刻满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时时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让你看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灿烂,徜徉其中,不由得让你对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情。

文物无言,静若雷鸣。在这里一桩桩历史历历在目,恢宏三晋的立体画卷次第向我们展开,承载着山西的岁月痕迹。其实历史从未远去,它总会以另一种方式重现于世人面前。我来过了,不虚此行。

真如《山西赋》中所言:“三晋文明之灿烂,风景之壮观,物产之丰富,人民之勤勉,以区区笔墨,焉可一一展现”?行文至此,不禁歌曰:“河汾咏怀观云烟,披览竹帛兴浩叹。华夏文明谁比肩,三晋无愧称摇篮。凭栏远眺暮天寒,思接千古心悠然。俯仰天地感流年,壮心未已慕前贤”(山西赋)!

来源:高山明珠美篇
声明:“文化在看”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李晓庆,山西省祁县人,山西师范大学教管理干部专修科本科毕业。退休前一直在山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喜欢旅游、唱歌、写美篇。生活充实,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信条:我要把每一天都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来过。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亲人,珍惜朋友,珍惜我所应该珍惜的一切,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让自己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意义!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来稿邮箱:787790235;合作微信:wljgzs


文化在看
来看文化,总有您喜欢的。每早6点,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