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中山镇是1969年厦门知青上山下乡的重镇,接纳了大量以厦门五中老三届同学为主的厦门思明区居民,两地由此结下了历史的缘分。
改革开放之后,大批武平青年到厦门创业,且抱团发展,业绩斐然,中山镇在厦乡亲还由此成立了联谊会。该联谊会曾热情邀我等厦门老知青到一家叫“无所谓”的酒家聚会,一叙厦门武平两地情怀。
初听“无所谓”,我心有不快,对于这类自以为别开生面的文字游戏,老夫总觉得俗不可耐。不过来到酒家门口,识得原乃“武所味”三个字,顿时肃然起敬,茅塞顿开。对武平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武所”乃中山镇的旧称,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始置汀 州,并辟武平(今中山)、南安(今平川)二镇。南太保三年,并武平、南安为武平场。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年994年)升为武平县。
中山为当初场治和县治所在地。明洪武二十四年正月,设武平千户所,简称“武所”。该镇从清末至今,一直入驻有一百多个姓氏的居家,居民中居然一直保留着罕见的“军家话”……,厚重的文化积淀始终令世人不敢“无所谓”。这大致就是“武所味”三个字所隐含的历史文化况味。当然“无所谓”作为谐音,也起到了加深“武所味”印象的妙用,雅俗共赏,实乃经营之道也。
中山老街
N年前的那次武平中山镇在厦乡亲联谊会在“武所味”的小聚,商讨如下议题:一是如何为今年考上大学的中山镇学子提供奖学金,二是如何为家乡的发展进一步提供支持,三乃加强与厦门老知青的联系,除了奉献,还是奉献,好一片赤子情怀。
厦门原插队落户中山镇三联村的老知青陈新民提出了《情铸梁野》一书征稿要求,希望能征得武平人在厦门工作和生活的稿件,立马得到与会中山乡亲的热烈响应,当场就敲定六篇稿件。高效、热情、坦诚、务实,管中窥豹,老夫我多少能感受到他们一路打拼成功的诀窍。这就是武平客家乡亲的“武所味”,这才是勤勉奋进的中山镇新城老城一脉传承的“武所味”!
簸箕粄
晚宴的第一道菜是耳熟能详的“簸箕粄”,但“武所味”的“簸箕粄”更为精致,入口相当滑顺,这也拉开了武平经典乡土菜肴的大幕。
近年武平“象洞鸡”脱颖而出,完全可以与长汀河田鸡相媲美,白斩,姜汁澆淋,滋味浓郁鲜美,绝对是鸡食材的最佳制作之一。武平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于我们厦门老知青,总是那么入心入味。
“芋子包”是紧随“簸箕粄”的又一道武平客家美味,据说“芋子包”还有诸多保健功能,但愿,但愿,但我以为乡里乡亲相聚鹭岛,那种山海情缘的天然气氛,那种开怀开心的豪爽畅笑,本身就是天下一道最好的保健佳肴!
香闷兔肉
晚宴上的一道“红烧光鱼”最受青睐,不过我却对“香闷兔子肉”情有独钟,尽管千变万化,但客家菜的食材总是来自大自然,抑或最接近大自然,秀美的客家青山绿水哟孕育着最美的客家情怀!红酒在高脚玻璃杯里轻轻荡漾,满满的真情轻轻吐露:祝福,祝福我们武平的客家乡亲,祝福,祝福我们的武所古镇走向新的辉煌!
今天的米酒,势必要成为明天的陈酿,生活在继续,武平客家乡亲和厦门老知青的友情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