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金秋,以“学习科学知识,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为主题的“厦门市第七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周”在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议报告厅拉开帷幕,厦门官方关于这次活动盛况的大话称“本届科普周活动主题鲜明,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体现了省市联动、市区协作,深入基层、参与广泛,创新形式、突出特色等三大特点。”
随着大幕的开启,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科活动即将轮番登场,包括九大项558个内容。在一周时间内,市民将可尽享社科‘大餐’。”风风火火又红红火火,一时间仿佛“大炼钢铁”。
我也身体力行,应邀在厦门大学嘉庚主楼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孔子学院的实践与思考》的社科讲座,在这558个浩如烟海的活动内容里可谓“沧海一粟”。如果要往上述文字里的“大餐”挂靠,那么我的这一讲充其量就算客串一道我行我素的“土耳其烤肉”,与官方的旨意并无出入,但务必要尽心竭力烧好自己的这一炉炭火,烤出正宗的“安卡拉山羊”的美滋美味。
我的这场讲座听众主要是“厦门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的会员,我也是半个客家,我的第二故乡是闽西的客家武平。听众里也有来自厦大和集大的学生,谢谢集大的学子,不仅远道而来,而且还在讲座的互动环节,提问了一连串高质量的问题。
我更要感谢厦大网络中心的郑灿峰老师,为这一场讲座精心印制了别开生面的首日纪念封,成为主讲人和听讲人共同的意外之喜,最为可贵的是郑君为这枚纪念封煞费苦心收罗了“孔子·孔林·孔庙”的特种邮票,并加盖了厦大邮局2011年9月20日的邮政日戳,邮票与邮戳相得益彰,时间、地点、对象、内容尽在其中,极大地强化了这枚民间纪念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也使得这枚纪念封成为这次厦门市民社科“大餐”里一小碟极为难得的“小菜”。
“小菜”虽小,情趣生辉,它是兼职“厦门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和“厦大客家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的有心人郑灿峰先生慧眼独具的谋划,不仅为“厦门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同时也为“厦门社会科学联合会”以及“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南方基地”留下了一件难得的“文物”。人人讲座一完,就地烟消云散,而我却何其有幸,树死留皮,余音袅袅,邮趣添香,成为激励自我奋力前行的私密档案,比照片、新闻和录像等等似乎都更具备忘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