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这个字眼的出现通常夹杂着些许讳莫如深、不易近人的意味。此次讨论,我们将抛开那些空洞疏远的话题,从我们身边发生的艺术事件出发,讨论艺术事件发生的种种现象。
▲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在地艺术现场
纵观国内外各类型的艺术事件,我们认为在其起源与发展历程里都共同拥有两个共性:在地性与自立性。这两个内在属性激发了我们思考一个艺术事件如何发生、如何扎根、以及在当下环境里如何自洽与发展的问题。换言之,艺术本身是如何与地方、居民交融结合,艺术实践的发生又会对地区与人产生何种影响?
▲ abc艺术书展
▲威尼斯双年展
首先是关于在地性。场地是任何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一样的风俗、文化,艺术事件应时而生。在某一特定地点生根发芽后,这些艺术形式不断地与当地的居民、文化、地貌环境交融。而后不难发现一桩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艺术年展、艺博会、艺术节等风格迥异的艺术事件,都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地的文化与人文风俗。
例如博伊斯著名的艺术事件《7000棵橡树》,艺术家邀请卡塞尔当地居民一起为德国卡塞尔市栽植7000棵橡树。创作过程是通过表演和人们的参与来突出环境问题。功能与环保运动相似,都具有保护自然的雄心壮志。在这场艺术运动中,每个人都在挑战 "agreeable art"体系。该作品正是当代艺术中与当地居民、文化、环境融合的经典案例。
▲ 《7000棵橡树》创作过程
其次是艺术事件的自立性。在拥有了“在地性”的基础上,场地作为艺术事件的“沃土”,我们能看到不少成功的活动在艺术的加持下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展现了其独特的生机与活力。
▲ 罗伯特·史密森《螺旋堤》
要讨论艺术自立性,我们不得不谈到大地艺术,如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螺旋堤》以独特的形式融入犹他州的盐湖之中,反映了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米歇尔·海泽(Michael Heizer)则以其宏大的《双负》(Double Negative)挑战了观众对空间和自然力量的感知。
▲ 米歇尔·海泽《双负》
安迪·戈德斯沃西(Andy Goldsworthy)运用自然物料创造出易逝却深刻的作品,如《秋叶》系列,强调了艺术的自立性——它们不依赖于传统画廊的墙壁,而是在自然的怀抱中独立生长,完全自足,与环境共存。
▲ 安迪·戈德斯沃西《秋叶》
这些大地艺术家的作品赋予了艺术以生命力,证明了艺术自立性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艺术事件在这两个特质的加持下,与人们互动,不断生长,其发展始终不离开人类的参与和关注。
对此,我们想要深入研究在不同类型的艺术事件下,人类在其中参与的角色以及这两种特性给人带来的影响。综合对全球范围内现有艺术活动的观察,我们将艺术事件分为学术艺术、展览博览、舞台表演三大类,它们的出发点与关注点不同,发展模式也大相径庭,但在它们发展的进程里始终离不开在地性与自立性这两大特质。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具体事件分别探讨这三大类型的艺术事件,观察它们在发展进程中的在地性与自立性分别有何种特点。
通常情况下,该类活动会伴随着强主题性、话题性。虽然他们的内核是偏严肃的学术话题,但在策划的过程中大多会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于世,如展览、讲座、导览、工作坊、艺术集市等等活动,在此类艺术事件中屡见不鲜。
它们的精神从组织者对社会的窥探中来,又再反馈给社会中去。组织者们筹备这类活动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艺术事件与人们隔绝开来,而是主动地迎合观众,与当地互相影响,默默地向外输送自己的价值观。
说起探讨学术议题的艺术事件,这里不得不讨论一个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先锋模范,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 法国阿尔勒摄影节
阿尔勒摄影节于1970年由摄影师吕西安·图尼埃和历史学家让-毛里斯·鲁盖特共同创办,至今已举办54届之久,是全世界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摄影节。
它每年都会以前沿、先锋的展览主题亮相于众,引发大众对当下社会最值得关注的议题进行讨论,从而推动社会精神层面的进步。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得到法国政府文化部及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并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城市的重要景点和建筑,都成为展示摄影作品和交流的平台。
▲ “阿尔勒摄影节”高水准的摄影展览
摄影节精致和风格化的艺术策展成为摄影节一大看点,同时它拥有自己的吉祥物和纪念品,更大程度地加深阿尔勒摄影节的品牌形象。
▲阿尔勒摄影节开幕周期间举办的放映会活动
身处于阿尔勒这个安静祥和的小镇,你能感受到当地人对于身处摄影技术发源地以及摄影节最早举办地的自豪与主人翁意识。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作为一个始创于2000年的新兴艺术事件,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它“以自然拥抱人类”的理念,通过艺术振兴乡村的手法,巧妙地将人类、自然、艺术三者连接在一起,艺术祭成为一个发掘地域文化与地方价值的载体,重新激活老化农业地区的生命力。
▲越后妻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大地艺术祭奠定了基础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诞生于日本人口老龄化、房屋空置、耕地荒废等社会问题日益严峻的时期,为缓解这一系列社会问题,政府提出用艺术进行地区建设的概念,号召大量的艺术家参与到项目中来,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分别坐落在越后妻有76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
它们有和农田等自然景观紧密结合的,也有通过重新利用空旷房屋或废弃校舍进行改造的,更有与当地居民协同进行人文创作的。
▲卡巴科夫夫妇《梯田》
尽管每一届艺术祭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但参与项目的艺术家们都以农田为舞台,产出的艺术作品都与当地产生紧密联系。
整个地区通过运用艺术事件的方式,极大程度地重新利用自然资源、废弃房屋资源和老龄人口,为当地注入新的活力,挖掘地方潜在价值与魅力。
▲马岩松《清津峡谷隧道观景台》
在越后妻有,艺术正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介入人们的生活,它不仅仅为经济带来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让人们理解资源的作用,聚集人口,产生“协作”,为人们带来精神层面的富足。
▲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历年海报
学术性艺术事件的组织策划者们在深度挖掘事件发生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核后,遵循在地性原则,围绕着他们本身想要传达的独特精神内核,通过艺术的介入,进一步打开当地的文化价值与发展潜力。
在艺术事件顺利扎根当地后,积极与观众对话,与人互动缠绕,向上生长,浅埋在人文土壤的艺术精神最终深深扎根,通过时间的积累终长成参天大树。
▲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现场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之核能够越来越多地扎根地方,与人类互动,不断积累势能,借助在地之基和自立之势蓬勃发展。
展览博览类的艺术事件对观众拥有更大程度的包容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展览博览类艺术事件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搭建了桥梁,拉近了艺术创作者与艺术生产者的距离。
开创于18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艺术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悠久的艺术展之一。它对研究和推广当代艺术中,当地艺术生态系统建设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当代艺术外,它还涵盖建筑、电影、舞蹈、音乐、戏剧一共六个方面。拥有国家馆、主题馆和平行展三部分。国家馆的展览由本国自己的策展人负责。
▲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海报“处处都是外人”
威尼斯双年展与其他艺术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禁止了艺术的买卖。但因为威尼斯双年展展示时间长、历史悠久且有名望,吸引了大量旅游资源,甚至全球艺术圈的专业人士都蜂拥而至,积极参与到这场艺术盛宴当中,为当地创造出可观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意大利艺术家Lorenzo Quinn《支撑》
巴塞尔艺术展是一个以营利为主、私营的国际艺术博览会,每年在巴塞尔、迈阿密、香港和巴黎四个城市举办。一般是邀请当地画廊机构参与,为买家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和销售渠道。2022年共有700家画廊参加。
▲ 展览现场-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香港
不论是从参观人数、经销商数量还是销售数量上来说都是相当可观的,它已位居全球八大艺术博览会之首。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巴塞尔艺术展对整个艺术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一个区域性艺术交易会转变成为在全球当代艺术生态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活动。
▲ 展览现场-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香港
▲ 展览现场-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香港
巴塞尔艺术展的诞生得益于当地文化艺术资源和政府专家的支持,在后续发展中你又可以看到它在用另一种方式回馈这座城市。
而威尼斯双年展的繁荣在为当地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同时又被赋予在国际艺术领域令人瞩目的价值和地位。
当艺术生态系统趋于完善时,你会发现这个系统里的每个板块都是在共生与融合,并不断向外突破和扩散,每一次打破传统固有的经营模式都是一次挑战与机遇。
▲ 艺术对谈-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香港
舞台表演类的艺术事件在对外展示时没有局限的展示形式,它们通常超脱于二维的画作或三维的装置艺术,人是舞台表演类艺术事件的发生者,通过动作、动作编排、表情、语言、舞蹈、歌声、音乐、灯光等等各方面因素的协作,为观众带来的是更为震撼的沉浸式体验。其主题也十分多样,无论是人生体验、人伦关系、社会运作、文化习俗,亦或是仅仅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的歌颂等。这些活动,都能让观众观有所得, 津津乐道。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创立于1947年,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每年8月举办,为期三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表演者,呈现了戏剧、舞蹈、音乐、喜剧、戏剧、视觉艺术等多种形式的表演。
▲ 表演现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盛会,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不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一个让观众们饱览优秀艺术作品的重要场所。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艺术本身,更在于其对全球文化的推动。艺术节的举办,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理解。
▲ 表演现场-爱丁堡国际艺术节
同时,它也对爱丁堡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举办期间,城市内的酒店、餐厅、商店等商业场所都迎来了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因此,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更是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乌镇戏剧节作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戏剧盛会,自2013年起每年定期在浙江省乌镇举办。该节旨在推动当代戏剧创作和传播,每年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戏剧团体和艺术家参与,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戏剧作品和表演形式。
▲ 第十届乌镇戏剧节海报
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戏剧相结合的平台,乌镇戏剧节不仅在国内外戏剧界具有重要地位,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这一节日,中国戏剧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并对乌镇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 表演现场-乌镇戏剧节
此外,乌镇戏剧节也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推动了周边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因此,乌镇戏剧节不仅是中国戏剧艺术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 表演现场-乌镇戏剧节
舞台表演类的艺术事件是与观众高度互动的艺术活动,它们更像是一个个传播人文创作艺术的载体,精神传递交融的发生容器。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具备艺术事件的在地性以后,人们的参与更为它们的自立发展添了一把催化剂,显现出该类事件更旺盛的生命力。
无论是带有深刻学术讨论议题的艺术活动,还是高度包容、主动欢迎观众的展览博览类艺术事件,亦或是人与行为艺术高度互动的舞台表演型事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其的独特魅力。它们立足本地,积极与事件发生地建立深度的联系以后,通过本身独特的精神内核自立发展,逐步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
▲ 艺术互动现场-乌镇戏剧节
在艺术呈现给我们的万千形式里,通过人为打造以及和观众高度互动的艺术事件,能让我们更深层次、更多方面地欣赏艺术的魅力。
艺术的确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没有人能准确定义什么是艺术或什么不是艺术,但我们相信,只有当艺术与它的发生者或接收者——“人”产生联系,才会彰显出它那蓬勃又坚韧的生命力。
但愿在这个年代里,我们能共同见证越来越多艺术事件的崛起与发展,艺术能用这种独特又迷人的方式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中,产生悠长且深刻的影响。
Contribution
文 | 陈子健、郭相成、李沁蔚、李欣祺、曹嘉钰
策划 | 雷植云 、宋丹杨、Frank
排版 | 崔艺馨
设计 | 陈沁冉
图片来源 | 互联网
参考文献
Lei, Zhiyun, & Zhou, Wen (2023).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autonomy of art in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10(2), 203-221. https://doi.org/10.1007/s40636-023-00277-5
维基百科:阿尔勒摄影节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ncontres_d%27Arles
从“艺术巴塞尔”的发展看当代艺术生态特质
http://www.aiaf.edu.cn/dongtaixinwen/1234.html
威尼斯双年展的反思
https://www.zgnfys.com/m/a/nfpl-41415.shtml
特别鸣谢
中国驻英大使馆教育处
皇家艺术学院学术部
皇家艺术学院学生工会
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
旅英文化学会
支持单位
品牌赞助
合作媒体
联合协办
(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联系合作
学术及赞助合作,欢迎联系RCF皇艺论坛小助手
美 美 与 共
Arts Stand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