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EXHIBITION
云的凝聚2.0:多元·秩序
云的凝聚(The Condensation of A Cloud)萌发于2021年英国伦敦,旨在拓展艺术生态的话语空间与物理空间,交织碰撞、重叠凝聚在云端。
艺术家:顾天予、宋丹杨、唐兰、王鹏华、王天雨、张昊玮、曾佳辰、孙浩翔、施焦、角弓反张艺术小组(雷植云,孟雨村,张伟杰)、Sing a Song on the Ground(Patrick Jones,任俊超,杨兆博)
策展人:周子建
联合策展人:雷植云
展览执行:翁丽莉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展期:2024年7月19日-8月17日(10:00-18:00,周一闭馆)
● 开幕式:2024年7月20日
15:10-15:30|开幕表演《O》(表演者唐兰)
15:30-16:30|开幕导览
16:30-17:30|开幕酒会
● ROUND TABLE:2024年7月21日 15:00-17:00
主办方:三影堂lab
组织方:CoAC云的凝聚团队
学术支持:皇艺中国论坛(RCF)
媒体支持:皇家艺术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RCA-CSSA)
关于展览
PREFACE
本次展览「云的凝聚2.0」集结十七位艺术实践者,时隔三年再次集聚于北京。艺术家们在此刻如同云层中的尘埃与颗粒,通过他们的聚散和碰撞,为观众带来了对话和思考。本次展览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探索,更是话语空间的拓展——以艺术家们自发策展的方式,对话艺术家们的思想和作品。展览的艺术家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汇集于此,共同构建了这个多元的对话平台。
此刻,人工智能生成艺术(AIGC)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艺术的创作方式、形式和内容。此次展览以“多元·秩序”为主题,汇集当代艺术实践的多种媒介方式:摄影、绘画、录像、雕塑、装置、陶艺、玻璃、声音等,面对“非AI”的艺术实践,探索AIGC与当代艺术实践在此刻的关系,试图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我们使用了一种新型策展方式,即AIGC复刻艺术家的作品并与之共存。策展团队收集了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将其导入AI工具中,让其重新生成相对应的作品。这种对话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碰撞,更是对艺术家身份重新定位的探讨。形成了一个多元共融的场域,展示了当下科技与艺术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 ROUND TABLE
⇢ 时间:2024.07.21 15:00-17:00
⇢ 主题:AIGC OR ANTI-AIGC/反对还是拥抱AIGC
展览同期,艺术家提出了一个问题:「AIGC OR ANTI-AIGC/反对还是拥抱AIGC」,是挑战?是接纳?还是两者兼而有之?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希望让观众思考在AIGC的浪潮下,如何重新定义艺术作品的边界,以及如何在实体与虚拟之间找到合作与共融的可能性。展览关键词“多元、秩序”不仅指代艺术家,还暗示了AIGC与非AI艺术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冲突走向并存。
我们邀请了多位在AIGC和传统艺术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和学者,共同探讨AIGC带来的挑战、接纳、反思与共存。在这个充满矛盾与合作的共同体中,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和研讨会,找到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使AIGC与传统艺术在冲突中共生,在对话中前行。让我们一起走进「云的凝聚2.0」,在实体与虚拟的边界之间,寻找艺术的「way out」,探索后人类时代的无限可能性。
我们诚挚邀请您加入这场艺术的凝聚,一起感受这些充满启示性的艺术作品和观点,体验一次思想与感官的双重旅程。⇣
AIGC复刻作品
关于作品
ARTWORK
《这不是一件观念艺术》,照片、视频、装置
作品是通过中国式的死亡仪式,燃烧和埋葬观念艺术的代表作品 《一把和三把椅子》,来向观众表明观念艺术已经是过去式了。在西方文化的殖民的背景下,从杜尚的《喷泉》,到达明安赫斯特的《药店二号》,再到崔西艾米的《床》,现成品艺术已经成为了观念艺术的主要表达媒介之一。这意味着观念艺术的天性即是对于解释的依赖。因为如果没有解释的话,现成品艺术将没有存在的意义。而其他的因素,诸如情感和技术则是不被观念艺术所重视。不休止的强调观念只会是一个新的禁锢,如同极简艺术一样,在不断的去除形式的过程中,剩下的只有观念。艺术, 还可以称之为艺术吗?在此角弓反张小组希望大家重新审视反思观念。回归到对于艺术的本质思考——艺术是一个自由的平台,保守着自由最后的火种。
⇢ 张昊玮
《时间的秩序》,微喷,80x120cm
该作品生发于图像的纪实性,通过摄影讨论衰老和孤独的话题。从2021年开始我为养老院里的老人拍摄肖像,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人类的衰老在一定程度上被习惯性地忽视了。离开了原生家庭,老人们于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很少再体验到与社会的“正常”联系。此外,我还改造了一些老人们使用的物品(原为装置)。这些略显廉价的物品与当今现代化社会的物品非常不同,我将这些物品像纪念碑一样展示出来。有趣的是,这使得古怪的部分(即老人的生活方式)被推到了公众面前。社会的发展常常沉浸于经济增长、扩张、生产力、加速度等概念,充满了一种未来主义的态度。然而,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养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这些略显颓废、廉价的概念的关注不会在公共领域被隐藏,对它们的思考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步。通过我的摄影作品,我的目的是将老年人的身份危机和孤独感带入公众视线,并尽可能地促进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 王鹏华
《线手》,摄影,尺寸可变
这是我在2014年做的作品,也是我的第一件作品,由一条线构成的一整张画面作为背景,再延续到手上,直到充满整幅画面。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想象并隐喻了一种理解世界的全新视角:世界首先不是由物组成,而是由线组成的。英戈尔德以菌丝体为基础,重塑线的形象,强调线不是静止的,而是生长的,不是单向的,而是交缠的,线不仅有长度,也有宽度。在这个意义上,线才是时间、世代、历史、进化的隐喻。画面中的线不知道在哪里结束,也许终点就是将画面填满,伽拉忒亚的手的存在代表着人类对人工生命最早的欲望投射,历史的时空折叠交错。无论是佛家说的「三千烦恼丝」还是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算法」,不同形态的「菌丝体」彼此缠绕,和我作品中的线一样,是一种「意识的形状」。
⇢ 宋丹杨
《涌》,釉陶,釉下彩,25x28x28cm
此作品通过形象化无形情感、感官感受和共生关系来探索中国传统人文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人类、自然和机器之间交织的关系虽然复杂,但却美丽不已。我探索了直观情感、感知、语言和交流与我们身体的相互作用。通过将3D打印技术与手工制作技术相结合,探索了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寻找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工艺的结合点。并创造一个宁静的冥想空间,唤起观众的深刻思考。
⇢ 顾天予
《转化物》,玻璃,50X80cm
传输就像云幻化的过程,水-云,不用的形态,但是本源一体,多年的旅行和人生历程,让我不断思考传统认知和未来是否是2件事物,时间,空间,节点,转化,传输,关系,所有的一切是不是只是某一瞬间的某一形态,是不是传统亦等于未来。
⇢ 曾佳辰
《视角》,布面油画,80x100cm
“视角”是一对黑白油画,完成于对曾佳辰十几年前拍摄的一张照片的反思。在照片中,四个人并排坐在长椅上,光源从一侧打在这四个人的脸上。一张是具象人物绘画,每个人的头都看向了不同方向,生出不同的表情,穿着各式各样花纹的衣服,充满了人情味和丰富的细节;一张是被符号化了的、单一光源方向的抽象的人形图案,分不出人的朝向,看不见任何表情,分辨不出他们的装扮,充满了疏离感与规则的概括。这组作品属于“莫莫Mermer”系列,该系列包含了曾佳辰创作的多件二维与三维作品,展示黑白对半的人物形象在不同场景和状态中的表现,反映了艺术家的自我观照。这个形象可以理解为“我者”(Me-er)、“中间者”(Middle-er)和“模因者”(Meme-er),同时也带有“悄悄话”(Murmur)或“传言”的含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既宁静又吵闹,既陌生又亲近,既冰冷又温柔。
⇢ 王天雨
《脏II》,摄影,40x50cm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不适合这里,这里的束缚太多了。我出生在都市,在这里生活了20年,后来我出去了,但依然是都市。那段时间我尽可能的往更自然的角落前行,当意识到一切都晚了的时候我又早已回到都市。好想离开这里,庆幸的是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另一部分的野望,我将它践行在了我的作品里,它是复杂的,复杂的。
⇢ 唐兰
《流动的声音》,银盐相纸,50.8cm x 61cm
声波信号通过激光示波器转化为动态激光点,其经过的运动路径毫无保留的被银盐相纸感光成为静态的二维图像,流动的声波在此成为了瞬间的永恒。去除技术的精确性,强调发生的偶然性,作为声象系列其中的一组作品,《流动的声音》侧重于将声音作为一种材料进行绘画语言的探索,创造出一系列用声音绘画的影像作品。
⇢ Sing a Song on the Ground
(Patrick Jones,任俊超,杨兆博)
《地质时间》,树脂,不锈钢管,电机,50x300x40cm
“地质的时间”轻轻摇摆,预示着自己内在时间的流逝。就像不断重复其差异的景观一样,地质的时间也在其框架内唯一可感知的差异中反复出现。这是一块渴望回归真实景观的人造石头,在那里,时间的流逝不是在画廊墙壁的假象的尺度上,而是在真实景观的原始尺度上前进。
⇢ 孙浩翔
《无题》,水彩、水粉、金箔,26 x 36cm
这系列纸上水彩水粉创作是我基于随笔诗和幻想的作品。每当情绪波动时,我会将自己无限缩小,直至化为宇宙中纯粹的颗粒。与之相对的,世界变得无限浩瀚和宽广。这时我的忧虑和行为显得微不足道,这种超脱感使我重新振作起来。宇宙无限延伸,星系和能量交织成流动的画面。我们作为这其中微小的存在,却都在这联结中找到自己独特的位置。草原的灰烬和白烟交织,生命从混沌中诞生,又归于混沌的怀抱。在沙漠和荒地中想象其他星系的模样,没有对话地相互观察。
⇢ 施焦
《沙漏》,AI生成图像 75x75cm
Sandglass是一组借助AI生成的突破传统摄影时间性限制的图像,展现图像制造中关于转化、异常性,符号互文等基本范式在AI时代的新奇观。
策展团队
TEAM
策展人
周 子建
独立策展人,艺术家,西安美院跨媒体艺术系教师,CoAC云的凝聚发起人,现工作生活于西安和北京。先后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曾赴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交换学习。展览:2023 年“青年艺术家日记”北京悦美术馆(策展人);2022 年“伦敦出版物展(Offprint London )”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2022 年“等候室(Waiting Room)”伦敦科普兰美术馆;2021 年“云的凝结(The Condensation of A Cloud)”伦敦霍克斯顿美术馆(策展人);2021“在之间(At Odds)”北京糖水艺术空间;2020 年南华克公园美术馆第 36 届年展;2018“陕西省第 18 届摄影艺术展”西安亮宝楼艺术博物馆。
联合策展人
雷 植云
艺术家、独立策展人和青年学者,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曾赴法国北加莱美术学院交换学习,现为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皇艺中国论坛主理人部门VD。
其作品曾参与“热月巴黎* 移植仙人掌”(2023,巴黎)、“云的凝结”(2021,伦敦)等展览,曾获皇家艺术学院“新锐摄影奖”、L.A.P.国际艺术家驻地奖、丽水国际摄影节“新学院 新影像”专家推荐展览等荣誉。
雷植云的创作不拘泥于传统摄影样态,涉及摄影、影像和数字媒体等多元媒介,有遵循传统摄影美学并融入社会学思考的作品,也有聚焦摄影/影像艺术与特定场域艺术相结合的探索,同时不断更新创作路径和媒材。
展览执行
翁 丽莉
艺术传播者,曾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并于伦敦艺术大学获得纯艺硕士学位。比起创作更注重传播与连接,现为C⁺Space共同创办人,让科技服务于艺术,共建艺术新纪元。
艺术家
ARTISTS
⇡ 上下滑动查看 ⇣
三影堂lab
「三影堂lab」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面向全社会开放合作的公共空间,持续为观众提供多元互动,欢迎大家参与。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
合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