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者。今张鹏翮居官甚清,在山东兖州为官时,亦曾受人规例。张伯行居官亦清,但其刻书甚多。刻一部书,非千金不得,此皆从何处来者?此等处亦不必究。两淮盐差官员送人礼物,朕非不知,亦不追求。
——清·《圣祖实录》
《圣祖实录》是清朝康熙皇帝的言行实录。
康熙皇帝在历史上以宽仁著称,他对官员清廉方面的要求是,只看大处,不计小处。他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是张鹏翮,一个是张伯行,一个是没有点名的两淮盐差官员。这些人并非一毫不取,只是张鹏翮、张伯行都是很能干的人才,且相对别的官员已经非常清廉,所以他不追究。
张鹏翮是清代治河专家、理学名臣,历任江南江西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天下第一廉吏”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病逝,康熙命令六部保举清廉守节的官员。兖州知府张鹏翮被保举为天下“廉吏”,成为康熙帝树立的“廉能”典范。张鹏翮深得赏识,康熙皇帝曾说:“张鹏翮前往陕西,朕留心察访,果然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康熙皇帝嘴上这样说,但私下也承认张鹏翮在山东兖州当官时,也曾收受陋规。
张伯行也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历任内阁中书,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同样是一位治河专家。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他一到任,便向全省发布一道政令《禁止馈送檄》,禁止接受任何馈赠。张伯行的名言是:“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段话后来被广泛引用。
第二年正月,康熙南巡到达江苏,对跟随的大臣说,“朕访知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是“江南第一清官”。即便如此,康熙也很清楚,这位把拒绝馈赠说得掷地有声的官员,刻印了大量书籍,每部书籍耗资上千两银子,如果不接受馈赠,这些银子从何而来?
康熙时期,养廉银制度还没有实行,官员的正式俸禄很低,一品高官一年180两银子加180斛禄米 ,二品官员155两银子加155斛禄米,六品官员60两银子加60斛禄米,七品县令45两银子加45斛禄米。这点俸禄连一个幕友都请不起,官员要活下去,都会收受陋规,即使是最清廉的官员也不例外,只是数量可能少一些,分毫不取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些情况,康熙皇帝是心知肚明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担任两江总督的噶礼给康熙汇报,他到任后,官员们送的贺礼、生辰礼、冬至礼、元旦礼、署理巡抚印务二次庆贺礼共十万余两,他分文未取,盐课、税关、学政送的礼物,也没有收受。
但在当时人人都拿的大环境中,康熙皇帝选择睁只眼闭只眼,认为“夫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者”,对于这些所谓的小问题,一概不予追究。
俸禄太低,官员普遍通过法外途径捞钱,即便这其中存在制度的原因,但康熙皇帝不是通过改革,建立和完善制度去解决问题,而是默认官员通过贪腐自己解决问题,放纵的结果是清朝吏治的严重败坏。
来源 | 啄木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