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的言论再度引发全球瞩目。她公开声称,在拜登政府任期结束前,不排除对中国银行实施制裁的可能性。这番表态引起了舆论的广泛讨论,也让人不禁深思:美国为何在此时将矛头对准中国?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耶伦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其二是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合作。她认为,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以低廉的商品价格抢占美国市场,对美国本土制造业造成了巨大压力。而更令美国忌惮的是,中国的一些银行与俄罗斯在能源等领域的正常贸易往来,尤其在当前全球能源危机背景下,这种经济合作被美方视为对其国际战略的挑战。
从表面上看,耶伦此番言论是为了捍卫美国的经济利益,但实际上,这更像是拜登政府在经济疲软和国内矛盾加剧情况下的转移视线之举。
目前,美国经济面临通胀高企、失业率增加等多重难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外部,而是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政策失误。与其说耶伦是为了保护美国制造业,不如说她是在制造舆论,将国内矛盾外引,企图化解国内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制裁威胁并非首次出现,而是美国施压中国的一种“压力测试”策略。通过不断试探,中国会否妥协?会否对美国让步?然而,中国的态度始终明确:中俄之间的正常经贸合作是合法且不可侵犯的。中国外交部多次表态称,美国试图将本国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这是典型的虚伪与霸权行为。
那么,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银行实施制裁,后果会怎样?答案显而易见,这将是一次双输的行为。首先,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银行体系早已深度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旦制裁生效,美国和西方资本市场将受到巨大冲击,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更重要的是,中国早已着手布局自身的跨境支付和结算系统,比如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以及与金砖国家共同推动的替代性支付体系。这些机制的存在,正逐步削弱美元在国际支付中的霸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