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笔记写的是“夔”,笔画较多、较生僻,字形放大仔细看下:
夔字的读音为kuí,与常见字“葵”同音,《说文解字》中注音为“渠追切”。
对我们来说,夔字生僻的紧,但对生活在夔州的人来说,却是熟悉又亲切。
夔州,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对象,雄踞于瞿塘峡口,地势险要,是川东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夔州的自然风光,雄奇壮丽,赤甲山和白盐山高耸入云,仿佛直刺天际,而山脚下至山顶,烟火人家缭绕。杜甫在夔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其诗风在此地达到了极端的复杂多样,夔州诗的象征世界最神秘、最迷幻······
看下夔的构字:
夔字甲文写做,像一个瞪大眼睛的人,肩披装饰物,有一双夸张的大脚,为象形字。金文写做,突出了装饰物的形状,与古羌人的装饰相似,还有的金文突出了长臂大手的样子。篆文写做,将甲骨文字形中瞪大眼睛的人写成似“頁”非“頁”的,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写成“夂”,并加“止”、加“巳”。
夔的造字本义为:远古羌蜀地区善于在陡峭丛林间攀援穿行的、长臂大脚的巴人,名词。
巴人是地地道道的山地民族,他们的聚居地根本特征就是山地,居住在山,耕种在山,烧伐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以长臂大脚著称,善于在陡峭的丛林间攀援穿行。《华阳国志》用“勇锐”、“劲勇”、“戆勇”、“勇敢”等词形容巴人尚勇武,英勇而善战,多次参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如商末参与武王伐纣,秦末刘邦招募賨民推翻秦朝暴政等。
本义消失后,夔在古文中还有两个含义:
①尧舜时代来自羌蜀地区的乐官;
《书 • 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礼记 • 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②古代传说中自如穿行于丛林的精怪,许书认为这种精怪很神奇,头上有脚,面如人脸。
《国语 • 鲁语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
《山海经 • 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说文解字》:夔,神魖也,如龍,一足。从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后来,夔字专用于国名、地名、姓氏。
①夔国,也称隗国、归国,周代时所建,后为楚所灭,故址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
②地名,唐武德二年改信州为夔州,故城在今大陆地区四川省奉节县,宋代改为路,明初改为府,辖境在今大陆地区四川、湖北省一带。
③姓氏,周代楚君熊挚自弃于夔,其后子孙以地为氏。还有的说法认为夔姓还源于尧帝和舜帝时期的乐正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等,非常少见的姓氏,你身边有夔姓的朋友吗?
因其神秘的本义和史料,夔字也用于一些固定的搭配当中,比如:
夔夔:形容敬谨恐惧的样子,也可用来形容肃立的姿态。例如,在描述某人非常恭敬且小心翼翼地站在长者面前时,可以说他“夔夔而立”,展现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气氛。
本篇笔记就到这,明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