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学者;是教育工作者,也是高校管理者。他怀着对教育的深情守望,从教40载,深深扎根上海教育的沃土,一路忘我耕耘、初心不改,坚持立德树人、做温暖教育;从教40载,变化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对教育理想、法治梦想不懈追求的探索与思考。
教师第一 学生为本
在郭为禄的办公室,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他说,这是华东政法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他办学治校的坚定信念。
郭为禄担任华政党委书记后,他倡导完善教师荣誉体系,设立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贡献奖,让为学校事业的奉献者走上红地毯,接受鲜花和掌声,祝福和敬意。他说,教师言行是最生动的教材,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气质最生动体现在教师的具体行动中。
他倾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亲自调研推进学校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在核心地位。他主持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果——“打造融合教育模式,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2021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他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亲自带队走访推介,他说,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家庭的幸福,都是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学校的成绩和荣耀。
他用心用情给新生上好“开学第一课”,他认为“教育是红色”,代表着“赓续传统、爱国进步”的精神;“教育是蓝色的”,应该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胸怀;“教育是绿色的”,象征着“青春和活力,朝气和希望”。
2021年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他组织创作大型话剧《雷经天》,讲述校史中的党史故事、党史中的法治故事,以展示“共产党人法治初心”为主旨,生动再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开展法制建设的历史。该剧参加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获优秀剧目奖,并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公演,开创了高校创作剧目登台国家大剧院的先例。
在郭为禄的倡导下,2022年建校70周年之际,学校决定在大草坪上为“帐篷精神”树碑立传。在实际工作中,他带头践行“帐篷精神”,2022年春夏,上海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实行封闭管理。作为学校党委书记,他坚守一线,在办公室驻守三个多月,全面统筹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明确提出“党员先锋模范,教师立德树人”,带领全校师生上了一堂有温度的抗疫“大思政课”。
开放务实 奋进理想
多年来,郭为禄一直注重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教育改革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和嗅觉。他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上海和国家多项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可以说,他是上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先行者。2003年,他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执笔起草了《关于构建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建议》,为教育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2007年,他参与教育部建立免费(公费)师范生政策建议方案的调研和起草,深入推进师范生培养方案改革。
他高度注重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2015年出版专著《大学运行模式再造》,系统阐述了他研究大学内部治理的见解,这些见解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他作为大学管理者、领导者的实践。
郭为禄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法制研究和法学教育研究,注重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注重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法学教育、高校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说,“学堂”是有信仰的,大学的理想应该和国家民族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2008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法制的结构与变迁》一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梳理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历史的专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建构了教育法研究的逻辑体系和基本方法。同时,他在《法学》杂志发表《探寻公共卫生法学教育之道》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三大权威期刊全文转载。
与此同时,他作为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国民卫生健康治理法治化研究”,2020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组建公共卫生治理研究中心;担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积极推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组建法治战略研究院,推动数字法治研究院、国家安全学研究院;因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成立纪检监察学院、涉外法治学院等。
道阻且长 行则将至
上海纽约大学是中国教育改革以及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全新探索。2010年,郭为禄作为华东师大校长助理,受命担任上海纽约大学筹建组常务副组长。三年间,郭为禄作为学校筹建工作的主要操盘手,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组各方面的高度评价,2012年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成立,次年开始面向全球招生,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后,上海教育事业对标中央对上海“排头兵、先行者”的定位要求,郭为禄在《文汇报》发表了《“综合素质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论”》的评论。2017年上海市试点方案成功落地,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作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参与者,他在《中国大学教学》发表了《以综合改革的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框架下的上海实践》,全面介绍了上海改革实践经验。
2021年10月,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校园旧址上,华东政法大学开放了包含“一带十景”在内的滨河空间,率先迈出了上海高校全面展示校园历史风貌的重要一步。12月23日《文汇报》发表了他的文章——《让大学成为传承和引领城市文明的典范》,使“中国最早的大学校园”成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点亮了苏州河华政段这一上海“城市项链”上的最亮“明珠”,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赢得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诲人不倦 孜孜以求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郭为禄经常会引用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这句话,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感,更是一种使命感。40年来,他矢志不移、醉心育人的初心与担当,从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教育工作者。他既是师,亦为学,教授的是为学、为事、为人,塑造的是品格、品行、品味。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用“完美主义”“精益求精”形容郭为禄对待工作的态度一点不为过,凡是涉及到师生利益的问题,他事必躬亲,文件亲自审定,会议亲自参加,学校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一人一事,无不倾注着郭为禄的心血。他一直坚信,师生不仅是利益共同体,也是价值共同体,更是情感共同体。
郭为禄一直珍藏着一本袖珍版的《毛泽东选集》,他理解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之路就在这里,在共产党人的脚下,因为共产党人走进工农大众中。在工作中,他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师生“急难愁盼”,不断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说,要“挽起裤腿”“穿上套鞋”,才能走到师生身边,走进师生心里。
每每谈起学生的时候,郭为禄总是非常兴奋。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在“人和人之间”,在联系和沟通。他说,“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成就是学生的成长,最灿烂的荣光是学生充满希望的目光”。
作为学校领导,他不断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意义,坚持持续优化人才保障措施,为教职工谋取实实在在的福利。他说,尊重教师是学校文化最基础最根本的,说到底,对我们来说,尊重教师就是尊重自己,如果在学校里,教师都得不到尊崇,如何谈得上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故乡月明 两岸一家
平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塑造了他的性格、滋养了他的灵魂——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岚岛赋予了他高尚的心境、高雅的情趣和宽广的胸怀。郭为禄同样看重的也是自己对家乡的感情。因为工作需要,节假日经常要在岗值班,但每到春节,他还是尽量回家探亲,看望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两年前,上海直达平潭的高铁开通以后,只要条件允许,他总要抽空回家看看亲人,他说“最美的路就是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