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孔壁中经、汲冢竹书的清华简,你了解多少?

文摘   2025-01-06 17:00   上海  
2024年12月8日,央视播出《纪录片》《简牍探中华》第二季第一期,聚焦由清华大学收藏的近2500枚罕见战国竹简——清华简。


清华简《尹诰》为《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可证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确系伪作;

清华简《系年》是自西晋发现《竹书纪年》以来,先秦编年史书的第二次重大发现;


清华简《算表》是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2017年入选吉尼斯世界记录……

清华简内容丰富,涵盖诸子思想、历史文化、天文历法、律法术数、医学方技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可媲美孔壁中经、汲冢竹书,弥足珍贵。


近期,“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最新整理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在京发布,该辑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


清华简

是先秦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经过整理编号,总数约2500枚,是目前已知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大的一批,这就是后来备受瞩目的清华简。


2008年10月,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十一位学者应邀出席,并组成鉴定组。


“这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经过仔细观察,热烈讨论后,鉴定组形成鉴定意见,确认简的时代为战国中晚期,并强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2008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专门负责清华简的整理研究工作,李学勤先生担任中心主任。2019年李学勤先生去世后,黄德宽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在李学勤、黄德宽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清华简开展拍照、释读、缀合编排等整理研究工作,并和中西书局合作,将整理报告出版。从2010年以来,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出版整理成果,目前已经出版了14辑。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拾肆)》

“清华简整理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以前郭店简、上博简,这样的整理速度,在同类类似规模的出土古文献里面,是前无先例的。”中国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成果发布暨出版座谈会上表示,清华简的整理出版速度是前无先例的。


2024年黄德宽教授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清华简是先秦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文献内容涵盖经史子集,非常丰富,因此弥足珍贵。


《尹诰》《摄命》等《尚书》中诸多佚篇

为1000多年来的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


《尹诰》被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共4支简,简长45厘米,三道编。满简书写31至34字。原无篇题,据《礼记》与郭店简、上博简《缁衣》所引确定。

《尹诰》(局部)


《尹诰》为《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据《书•尧典》孔颖达《正义》所述,西汉景帝末(或说武帝时)曲阜孔壁发现的古文《尚书》即有此篇,称《咸有一德》。《史记•殷本纪》和今传孔传本《尚书》及《尚书序》,也都称《咸有一德》。


简文与孔传本《咸有一德》全然不同,东晋梅赜所献的孔传本确如宋以来学者所考,系后世伪作。


《摄命》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共32支简,简长约45厘米,宽约0.6厘米。简背有序号,无篇题。篇题《摄命》为整理者根据简文内容拟定。


《摄命》(局部)

《摄命》为西周册命文书,当是《尚书》中失传已久的《冏命》(今本《尚书》中的《冏命》系“伪古文”),《书序》中的“伯臩”“伯冏”即此篇中的“伯摄”之讹。根据《书序》记载,该篇是周穆王命伯冏为太仆时所作,《史记·周本纪》更认为是周穆王即位初年所作,而根据简文中揭示“摄”与时王身份的线索内容,研究人员推测“摄”应为懿王太子夷王燮,篇中的周天子则是孝王辟方。该文记载了周天子命伯摄出纳王言、掌管刑狱,教育伯摄当遵行王教、康惠小民的命辞。天子命摄“出纳朕命”,协于畿内御事百官与畿外四方小大邦,告诫摄当勤恤政事、恫瘝小民,毋敢怠惰、酗酒,可见册命规格之高。本篇属“书”类文献,对于西周史及《尚书》流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尹诰》《摄命》等《尚书》中诸多佚篇的发现,不仅对先秦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还证明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确系后世伪作,为1000多年来的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


《系年》

西晋《竹书纪年》以来,先秦编年史书的第二次重大发现


《系年》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共138支简,简长44.6至45厘米。简背原有排序编号,原无篇题,因篇中多有纪年,文字体例与若干内容又近似西晋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故拟题为《系年》。全篇计有23个段落,释文依之划为23章。


《系年》第一章(局部)


与《竹书纪年》不同,《系年》的记事始于周初。其一至四章述及西周事迹,说明周王室如何衰落,晋、郑、楚、秦、卫等诸侯国怎样代兴。第五章以下叙述春秋到战国前期史事,更为详细。有些地方结合作者当时形势,如第20章“至今晋越以为好”,应在楚威王灭越即公元前333年以前。所见诸侯名号,最晚的有23章的“折王”即楚悼王,可知此篇作于楚肃王或更晚的楚宣王之世,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辑所收的《楚居》时代大致相同。


《系年》是自西晋发现《竹书纪年》以来,先秦编年史书的第二次重大发现。有许多内容可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和《尚书》、《春秋》经传、《国语》和《史记》等互校,多有异同。特别是西周部分,许多地方可与青铜器铭文印证,战国部分更多为载籍所阙,且能用以核校《史记•六国年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算表》

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工具


《算表》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共有21支简,完整的竹简长约43.5—43.7厘米。原册以三道绳编联,原来的编绳已经无存,仅存编痕。


竹简从上至下,共有18条红色的栏线,横穿于21支竹简的简面。除了最上端和最下端的红色栏线外,其他16条栏线都是经过先墨后朱两次绘制而成的。18条栏线加上三道编绳,一共21条线,将整个《算表》横向隔成20“列”。而每支竹简自然构成为表格纵向的竖“行”,一共21行。行、列之交叉组成420个长方格构成表的“单元格”,用于分隔构成项目的数码、引绳圆孔等。


《算表》(局部)


《算表》的首列分为上下两排,第一排为数字,第二排是前面提到的圆孔,由于有两支竹简残缺,能看到圆孔的竹简一共有19支。还有一支比较特殊的简,没有书写数字,自上而下一共有20个圆孔,从孔中的丝状的残留物来看,它的功能就是用来穿线的。


《算表》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积“八十一”至“一”构成的九九乘法表,扩展部分一端为“半”与“半”的乘积“锱”(四分之一);另一端为被乘数及乘数分别扩大至十倍,也就是最大为“九十”与“九十”的乘积“八千一百”。这样便可以通过丝线交叉,运用交换律将两位数乘法转换为四个交叉点数字相加,实现快捷运算。


《算表》为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不仅比目前能够见到的古代十进位乘法表年代都早,而且其数学与计算功能也超过了以往中国发现的里耶秦简九九乘法表和张家界汉简九九乘法表等古代乘法表,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尚属首见,是一次惊人的重大发现,为认识中国先秦数学的应用与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2017年,经吉尼斯世界记录独立核实认证,《算表》是目前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工具。


《五纪》

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出土战国竹书


《五纪》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共有130支简,简长约45厘米,每简书写35字左右,简下端有编号。全篇内容基本完整,存4470字,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


《五纪》藉托“后”,论述五纪(日、月、星、辰、岁)与五算相参,建立常法;在此历算基础之上,将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与星辰历象、神祇司掌、人事行用等相配,从而构建了严整宏大的天人体系。全篇以“五纪“为中心展开,故据拟今题。


《五纪》(局部)


全篇以天象历算(五纪、五算)为基础,论叙天象星辰、天地神祇,而更大篇幅则集中于与之对应的人事行用方面。篇中先叙五纪五算、神祇司掌,后叙以历算为纲纪,树设邦家、蕃育万民、敬事鬼神、百官供事、兵戎祭祷,充分展现了战国时的天人观念。


《五纪》始论历数,终归人事,结构严整,层次丰富,是目前所见规模最大的出土战国竹书,对于古代天文历数、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先秦思想史、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大夫食礼》与《大夫食礼记》

散失的先秦礼书在战国竹书中的首次发现


《大夫食礼》与《大夫食礼记》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编连为一卷,分别有竹简51支与14支,简长约46厘米,宽约0.6厘米,各自编号,篇题为整理者根据简文内容拟定。


《大夫食礼》(局部)


前者记载大夫食礼中宾主、傧相的行礼仪节,后者记述行食礼过程中执事者行事的具体礼节,两篇相附而行。简文词句与《仪礼》相类,行礼的节次与《公食大夫礼》最为接近。


这是散失的先秦礼书在战国竹书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再现了战国时期礼书的原始面貌,而且体现了楚地大夫食礼的一些特点,对先秦礼制以及《仪礼》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成后》《昭后》

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的资料


《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


《成后》(局部)


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两中》

迄今发现的夏启为“天下王”的最新资料


《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简88支,现存87支。简文假托圭中、祥中与夏启的对话,来阐发作者的治国理政思想。竹书以夏朝初定为背景,夏启向两中征询治国安邦之道,两中指出要秉持中道,顺从五章,遵循九德,效法天则来治理国家,指导夏启恪行德祀,治狱行政,四时行事,要避免邦家安定后的种种负面行为,并言及夏启取代伯益的历史。

《两中》(局部)


简文涉及夏朝初期的历史传说和上古政治思想等内容,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夏朝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长埋地下两千多年的清华简的重新面世,不仅一次次给学界和世人带来惊喜,还显示出先秦时期古人在文化、思想、科技等方面的极高造诣,而且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中西书局,2013年;


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中西书局,2018年;


黄德宽:《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中西书局,2021年;


黄德宽:《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叁)》,中西书局,2023年;


黄德宽:《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中西书局,2024年;


李松儒:《清华简〈系年〉集释(修订本)》,中西书局,2022年;


赵玥:《抢救清华简的中国速度》,《新民晚报》2023年12月23日7版;


魏梦佳:《破译千年竹简 求索文明密码》,《瞭望》2024年第22期;


邓晖:《清华简发布最新成果 西周早期政治研究再添新史料》,《光明日报》2024年12月21日 10版



推荐阅读



供稿、图书摄影、排版 | 高云玲

中西书局
中西书局关注学术原创和中西文化交流,出版有价值的好书。公众号为您推送书讯、书评,提供相关服务。敬请同时关注同名微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