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这句话是说: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离不开气和血。
气血是人的命根子,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甚至皮肤、爪甲、毛发都离不开气血的供养。
中医界流传着一句话“气血足百病除,气血虚百病生”。
气血充足,则脏腑功能旺盛,四肢灵活,反应灵敏,面色红润,整个人看起来生龙活虎,充满活力;如果气血亏虚了,脏腑机能得不到保障,头脑反应迟钝,手脚麻木,皮肤晦暗,脸上长色斑雀斑,人也容易衰老,大大小小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
换句话说,气血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大树长得越茂盛;如果根基不稳,风一吹就摇晃。
现代人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各种营养物质也都跟得上,按理是不应该缺乏气血,可是事实上气虚血虚已经是现代人的通病,不仅是女性常见的问题,现在不少男人也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为什么呢?小郎中认为主要跟现代人饮食不节、经常熬夜以及不良的情绪三个因素有关。
第一,暴饮暴食
面对美食的诱惑,很多人在饮食上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撑坏了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有问题就无法生产足够的气血供给身体的需要,从而出现气血不足的问题。
第二、熬夜
我们都知道熬夜伤肝,伤的就是肝血,中医讲“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只有在晚上好好睡觉,血才会回到肝里,让肝得到血液的充分滋润。如果天天熬夜,阴血就被迫调动在外面值班巡逻,肝没有了阴血的滋养,就好比树木得不到水的灌溉,无法舒发伸展,就会干硬,就会肝风内动、生肝火。
第三、情绪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对人体气血消耗最大的就是情绪。只要起心动念,包括开心也好,生气也好,忧思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消耗气血。而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也是耗伤气血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那如果气血不足了,如何把气血补回来呢?在这里小郎中推荐一个中成药——十全大补丸。
十全大补丸的前身是十全大补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编写的中医典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编写的医学书籍,《和剂局方》从成书到现在差不多有将近一千年了,所以说咱们今天的这个方子真正称得上千年古方了,大浪淘沙始见金,能够流传千年的方子必定是经典中的经典。
下面我们来看方子:
十全大补汤:人参6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地黄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川芎6克,黄芪12克,肉桂3克。
功效: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老粉们想必已经看出来了,这个方子是由四君子汤、四物汤加上黄芪和肉桂组合而成,数一数,正好是十味药,“十全大补”因此而得名。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大补一身之气。
这里面人参大补元气,补全身五脏六腑之气,气虚脱到极致生命垂危的人可以用单味人参煮水,让其徐徐喝下,往往能起死回生,力挽狂澜。
茯苓和白术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形影不离,白术补脾气,可以让我们的脾胃充满能量,而茯苓呢?让脾胃变得强壮的同时还能祛湿,人参和白术都属于补益的药材,补药用多了容易滋腻,容易生痰生湿,痰湿会把脾胃困住,让脾胃畏首畏尾,无法放开手脚,茯苓的作用就好比给一个背负辎重的人卸下重担,这样,脾胃才能源源不断得为我们输送营养。
甘草是我们的老朋友,是中药里的“和事佬”,同时甘草还能辅佐人参和白术提升补气的能力。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汤补血活血,增加全身的血容量。
熟地是滋阴的,可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津和血都属于身体里的阴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我们经常说熟地的作用是“滋阴补血”。当归本来就是补血中的佼佼者了,再加上熟地的加持,就可以把身体的津血源源不断地补上来。
当然,光一味地补也不行啊,补了留不住也是白搭,所以这里又加了白芍,白芍是酸的,有收敛的作用,可以把补进来的血收住,不让它流失。
最后还得加上一味川芎,为啥呢?光补血不活血就是一摊死血,所以我们还要让补进来的血活跃起来,川芎是“血中气药”,善于走串,是中药里的的“不安分子”,恰恰可以带动气血运行,让血液流传全身。
这个方子也体现了中医“气血相生”的理论,气能行血,血能生气,而四物汤补血,四君子汤补气,气血相生,共达药效。
最后,我们似乎忘了还有两位单枪匹马作战的勇士。
首先,黄芪补气升阳,生津养血,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加在这个方子中,可升举阳气,鼓舞气血,助长气血的生化之力。
十全大补汤是一个大补虚劳的方子,一般来说凡是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指甲色淡无华、精神萎靡、体倦乏力、心慌气短、容易感冒、怕冷等等,都可以用这个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