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依: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悲剧文学的杰出代表

文化   2024-10-01 23:59   北京  

高乃依,出身于法国卢昂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便接受耶稣会教士的教育,精通拉丁文,并因在诗歌和修辞学方面的卓越表现两次获奖。他对古罗马文学情有独钟,尤其喜爱塞内加的悲剧和西塞罗风格独特的演说文。后来,他选择攻读法学,最终成为一名律师。1628年,他在卢昂法院谋得一职,并在此任职长达二十一年。

17世纪上半叶的卢昂,是法国戏剧活动的重要舞台。1629年,高乃依的首部喜剧《梅里特》在卢昂成功上演,随后又在巴黎引起轰动。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他,使他接连创作出多部喜剧和悲喜剧。

高乃依开始戏剧创作时,正值法国封建割据状态结束,君主专制日益巩固的时期。资产阶级尚不够强大,与地方封建贵族势均力敌,因此采取支持中央王权的态度以谋求自身发展。君主专制国家作为这两个阶级的“表面调停人”,致力于民族统一,这顺应了历史潮流。在这种形势下,古典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状态,对于加强民族意识、促进国家统一以及反对中世纪教会哲学都起到了进步作用。路易十三的首相黎世留积极鼓励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并利用它为巩固中央王权服务。

古典主义戏剧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以笛卡儿的唯理论为思想基础,崇尚理性,宣扬以理性和意志战胜个人感情,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古典主义作家凭借自己的“理性”刻画出“高贵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心理分析细腻真切,但剧中人物往往缺乏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和鲜明的个性。在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则严格遵守时间、地点、剧情统一的“三一律”等刻板规则。

然而,高乃依在他的前期创作中并未受到这种形式主义规则的束缚。1637年1月,他在巴黎上演了最优秀的悲剧《熙德》,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不受古典主义戒律限制的创作风格。《熙德》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吉伦·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年青时代》,讲述了西班牙贵族青年堂·罗狄克在责任与爱情之间的艰难抉择,最终成为民族英雄的故事。

《熙德》虽然具有悲喜剧的形式,但由于其基本戏剧冲突的悲惨壮烈,历来被公认为法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主义悲剧。高乃依将剧中的主要人物都置于责任与爱情的剧烈冲突之中,通过他们的抉择和行动展现出古典主义所赞赏的“高尚天性”。该剧在巴黎上演后获得了空前巨大的反响,观众们热烈赞扬其优美而雄辩的诗句、紧张而动人的情节以及作者理想化了的悲剧英雄的“高尚”品格。同年,《熙德》在伦敦上演,并被翻译成欧洲各国文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熙德》在当时的评论界却引发了一场论战。一些作家指责高乃依抄袭卡斯特罗的作品,并批评其没有遵守“三一律”的原则等。此外,剧中的堂·菲南仁慈而宽容的形象与专制王权的特征不符,剧中人屡次通过决斗解决纠纷也与黎世留严禁决斗的命令相违背,这些都引起了黎世留的不满。他授意法兰西学士院发表《对〈熙德〉的意见书》,对该剧进行责难,并迫使高乃依接受批评,从而结束了这场论战。


诚艺信艺术网
诚艺信艺术网最新活动,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