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入冬以来临床观察,有一半的外感患者来就诊时,主诉是“外感好的差不多了,但咳嗽一两周了,总也好不了,怎么办?”
那么这篇,我们继续,介绍一下外感后期,咳嗽缠绵不愈的常见情况,以及相应的常用中成药。
⭐咳嗽为什么缠绵不愈?
这里强调一下,在外感初期发热期间,及时用药,用对药,很重要。失治、误治都有可能导致外邪未清,反而往深处走了,至使病情变得复杂,这是后期咳嗽缠绵不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自己不确定的情况下,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指导用药,以免耽误病机。
⭐咽喉干痒,轻微咳嗽,少痰
感冒基本好了,就是偶尔咳两声,有一丢丢痰,咽喉不太舒服。这种情况可以不用吃药。甘草15g,桔梗10g,煎汤放在保温杯里代水饮,甜甜的,多喝几天试试看。
接下来,如果您中医专业知识有限,要想在选择咳喘类中成药的时候少些纠结,就抓住一个关键字,“痰”。
无痰
干咳无痰,也称“燥”咳。咳即肺排除异物的反应,而这种情况没有异物可排,就是咽痒咳剧,是由肺津不足而不能润泽肺体,肺不宁而发咳的。临床少见,多是年纪比较大、或久咳的患者,或伴有咽喉干痛,皮肤干燥。
治疗思路:润肺宁咳。
⭐ 养阴清肺丸
组成: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
有痰偏白
①表证残余,伴有咳吐稀白痰块,痰出甚爽
这种状态在风寒外感的后期很多见,流鼻涕、鼻塞或头晕的表证还有残余,咳嗽加重。白痰偏寒,偏稀为饮。治疗思路:化痰蠲饮。
⭐ 通宣理肺丸
这款药很好用,还有通鼻塞的功效。就是丸药太大不好吞服,小朋友或者嗓子眼细的,可以拿热水化开服用。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
②咳吐白痰,少而难出
这种风寒外感后期,白黏痰糊嗓子的情况也很多见。痰由湿生,之所以咳痰不爽,是因肺兼有燥象,也就是肺燥+脾湿。治疗思路:宣肺排痰。
⭐ 止咳宁嗽胶囊
底方是临床常用的“普送”止咳方,止嗽散,也有解残余表寒的功效,很好使,尤其针对糊嗓子的少量粘痰。
组成: 荆芥,防风,麻黄(蜜炙),苦杏仁(炒),紫菀(制),款冬花(蜜炙),白前(制),百部,前胡,桔梗,陈皮。
③咳吐白痰多,胃脘胀闷,食欲不佳
“脾为生痰之源,肺胃贮痰之器”。胃脘胀闷,食欲不佳,多因脾不运湿,胃有积食所致。要么外感之前吃坏了,要么脾胃本就是薄弱环节,一旦外感脾胃必定沦陷。治疗思路:消积化痰。
⭐ 橘红痰咳液
痰化掉,也就不咳了。如果积食症状明显,比如腹诊胃脘区有明显痰结,或者舌苔很腻,可以配合保和丸。
组成:化橘红,百部(蜜制),茯苓,半夏(制),白前,甘草,苦杏仁,五味子
讲到这,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更常用的药,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也可以治饮食积滞的咳喘。区别就是,后者更针对热证,也就是会伴有口臭、大便偏干,痰黄等肺热症状。
组成:山楂(炒)、槟榔、枳实、枇杷叶(蜜炙)、瓜蒌、莱菔子(炒)、 葶苈子(炒)、 桔梗、连翘、蝉蜕
有痰偏黄
①表证残余,喘哮少痰,黄白夹杂
也是残存一丢丢表证,比如鼻塞有鼻涕,咽痛,因为肺热内壅,上攻咽喉,故呼吸或咳嗽时能听到痰音,但痰量不多,舌色偏红。
治疗思路:宣降肺热。
⭐小儿咳喘灵颗粒
底方是著名的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金银花、苦杏仁、板蓝根、石膏、甘草、瓜蒌
②咳吐黄痰,量多胸闷
黄痰偏热,乃肺有郁热所致。痰量多说明脾湿也重。胸闷是因为痰热滞留在肺,肺气不得宣通。治疗思路:清肺化痰。
⭐ 清肺化痰丸
组成:胆南星(砂炒)、苦杏仁、法半夏(砂炒)、枳壳(炒)、黄芩(酒炙)、川贝母、麻黄(炙)、桔梗、白苏子、瓜蒌子、陈皮、莱菔子(炒)、款冬花(炙)、茯苓、甘草
总结一下,以上介绍了七种治疗外感后期咳喘的中成药,三个针对寒,三个针对热,一个针对阴虚,只要成分基本相同,不用纠结厂家和剂型。
另外,中成药的好处是服用方便,缺点是不能随症加减,针对性不强。如果遇到更为复杂的情况,还是应该及时就诊,或请教专业医生的指导。
你还用过哪些治疗咳喘、效果不错的中成药吗?欢迎评论区分享哦。
祝大家春节安康!
作者/韩姝
中医执业医师
厚朴临床班/养生班/修习营
主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