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今日,这曲熟悉的《送别》旋律在上面的告别视频中再次响起,却带着沉重的哀思,送别一位用文字谱写爱与人生的传奇女性——琼瑶女士。
今天下午13时22分许,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轻生去世,享年86岁。
她走了,走得如她所言那般“翩然”,如雪花落地般轻盈,却留下了一片璀璨的文学星空和无数读者心中的感怀。
生命中的雪与火
琼瑶的文字,是炙热的火焰,也是晶莹的雪花。她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揉进笔下的故事,用细腻的情感和丰沛的想象,描绘了一幕幕关于爱情、生命与命运的画卷。从《窗外》到《还珠格格》,从《烟雨濛濛》到《几度夕阳红》,她的作品陪伴几代人走过青春、迷茫与追寻的岁月。
而在她最后的告别视频中,她以诗意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一生:“经过了山路的崎岖不平,挨过了水路的骇浪风波,留下了我那些字字句句的著作,是我今生为爱燃烧的热火。”这热火,是她对文学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也是她始终“相信人间有爱”的初心。
长亭外,古道边
《送别》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为她的一生作注脚。琼瑶一生,既经历了情感与命运的波折,也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无数经典作品,点亮了华语文学的星空。她用柔情书写人生的坚韧,用笔触描绘人性的光辉,用文字塑造无数丰满的角色,感动了亿万读者。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在这首歌中,别离显得既无奈又温情。琼瑶的离去,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纠葛,更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
初心如昨,雪花翩然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琼瑶选择用微笑与歌声告别这个世界。她的《遗书》写得淡然而诗意,仿佛生命的尽头不过是另一场起舞:“当此刻,有如火花与雪花同时绽放,我将飞向可以起舞的星河。”
她将生命的告别视为一场舞蹈,如雪花般自由,如火焰般热烈。这份对生命的释然与从容,正是她一生的写照。
今宵别梦寒
琼瑶的离世,是文学世界的一次痛心告别,但她留给我们的经典却如星河般璀璨,不会消逝。她曾用《送别》的旋律为无数剧中角色谱写离别,如今,这首歌也为她的生命奏响了最后的乐章。
“今宵别梦寒”,琼瑶女士,愿您在另一片星河中,再无病痛,再无颠簸,翩然如雪,永生如火。我们会在您的文字中怀念您,在《送别》的旋律中,感受您传递给这个世界的爱与温暖。
一路走好。
《送别》及其曲调的来历
《送别》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化人物李叔同(弘一法师)创作的一首经典歌曲。它的旋律来自19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John P. Ordway)创作的歌曲《梦想家园与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是一首深受当时欧美欢迎的怀旧歌曲。
曲调原始版本:《梦想家园与母亲》
约翰·奥德威(1824-1880)是一位医生兼音乐家,他于1868年创作了这首歌。这首歌最初在美国流传,充满对家庭与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歌曲的第一段原文如下:
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在19世纪末期,这首歌被引入日本,成为当时流行的学堂歌之一。随后,中国的李叔同在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了这首歌曲,并以其旋律为基础,填上了全新的中文歌词,从而创作了如今耳熟能详的《送别》。
中文《送别》的创作背景
李叔同(1880-1942),近代中国多才多艺的艺术家、音乐家、教育家。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日本明治时期音乐启蒙教育的影响,熟悉欧美与日本的歌曲旋律。1905年,李叔同基于《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旋律,用汉语重新创作了歌词,形成了《送别》。
这首歌曲最早发表于李叔同编辑的《学生爱国歌曲集》中,是其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作品之一。《送别》的歌词诗意优美、情感深切,体现了对离别、友情与人生流转的深刻体悟,也融合了中国传统诗词意境与西方旋律的结合美。
《送别》的歌词
这首歌的歌词仅由两段反复构成,每一句都充满了离别的惆怅和诗意的画面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的创作不仅赋予了《梦想家园与母亲》全新的生命,也将其从怀念家园的情感升华到人们对离别、人生无常的深沉共鸣。
《送别》这首歌,跨越了时空与文化,从美国的怀旧之歌,到日本的学堂歌曲,再到李叔同的经典创作,最终成为华语世界难以磨灭的音乐记忆。它所承载的情感超越了语言和国界,以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为无数人的离别时刻增添了温暖与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