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说,佛陀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历经无休止的轮回转世,却无法寻找到自己的造屋者,即躯体的建筑师。在他的最后一世,在禅定、悲悯与自我内观过程中,他终于发现,建筑师就在自己心里,而非他处。
跨越丝路,从印度经中亚进入新疆地区,落地生根于中原土地的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亦是如此,历经千余年风吹雨打和战火纷飞,我们虽已经无从知晓那些能工巧匠和艺术家们的名姓,但他们创造出的“美”,留在了我们的眼中,也触及到我们的心灵。
中古丝路
神秘微笑
图片摄于2020-2021年探知国内研学
然而,追本溯源,在佛教艺术于印度肇始之初,佛造像其实并不存在。当时的人们往往使用与佛陀相关的符号,如法轮、菩提树、佛足印、台座、窣堵波等,作为佛的象征。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远征至印度,铁骑入境的同时,也给古印度带去了古希腊人精确、均衡、写实的雕刻技法,并将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观念传入古印度。于是,带有希腊化风格的佛像雕刻艺术开始在当时的犍陀罗国盛行,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被称为佛造像艺术典范的犍陀罗式造像风格。
人类的第一尊佛像,很可能就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的犍陀罗。
图 | 犍陀罗式弥勒菩萨像
图 | 犍陀罗式佛头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汉之际,佛教东渐,经西域抵中原,落地生根,佛教艺术一直如影随形。历经两千年,在与华夏文化相互磨合、交融与再造后,中国佛教艺术逐渐发展成为包含中国文化艺术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艺术瑰宝。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艺术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的佛教艺术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是从横向的佛教发展史角度来看,还是纵向的中国佛教艺术史角度来看,中国佛教艺术所承载的都远远超越了宗教本身。不得不说,直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对中国佛教艺术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浅的,但其实在宗教之外,从一座石窟、一尊佛像、一幅壁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也可以看到历史、文化、哲学、音乐、考古......
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佛教艺术是我们理解华夏文明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继而打通南亚、中亚与东亚三大地域佛教文化的基础。
图片摄于2020-2021年探知国内研学
今年,我们联合源流运动打造了“初觉——中国石窟艺术研学系列课程”(☜ 点击左侧划线文字查看详情),用六次研学深度探索自北魏至宋元以来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曲线。该系列课程学习强度有所升级,尽管已是石窟艺术系列的入门级课程,但对缺少基础的大多数学员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领域。
为了能更好地辅助线下研学课程,也为无法腾出时间参加全系列研学的学员提供另一种学习方式,我们隆重推出一套“中国佛教石窟寺与造像艺术系列精品课”!并邀请到古都课程学员们十分熟悉的何利群老师作为主讲老师,用8讲课程,从佛造像进入中国的起点——新疆开始,由西向东、由北至南,由早到晚,全面解析中国古代石窟寺与佛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
扫描图中二维码订阅课程 ☝☝☝
参加过“古都系列·安阳/邺城研学”的学员们应该都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何利群老师同时也是考古发掘领队。自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佛教考古方向获得硕士学位后,何利群老师还前往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进修博士学位,自1991年至今多次参与考古发掘工作,如安阳殷墟孝民屯,河北磁县东魏北齐皇陵区,河北临漳邺城遗址宫城区及周边佛教埋藏坑、佛寺等,丰富的访学经历和考古经验让何利群老师见闻广博、视野开阔、博古通今,听他讲课往往收获颇丰。
何利群老师在2020年
探知古都系列一期&二期
安阳/邺城研学中为学员们讲解☟☟☟
邺城,不仅在历史上曾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朝的国都,也是佛法弘传的中兴地。近年的考古发现印证了邺城是公元6世纪中期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隋唐以后的许多佛教宗派均缘起于邺城。
何利群老师长期在邺城遗址做考古发掘工作,他不仅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及佛教艺术门类颇有研究,还能从考古学视角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与研究。悄悄透露一下,“初觉——中国石窟艺术研学系列课程”也将邀请何利群老师主讲东魏北齐时期的佛造像艺术课程哦!
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 ☟☟☟,订阅由何利群老师主讲的《中古丝路的神秘微笑——揭秘中国古代佛造像》系列精品课吧~
主讲导师
课程大纲
如何订阅
扫描下方二维码
☟☟☟
即可订阅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