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分享 | 苏丹特与上海爱乐的“老友记”——这一次是乐圣的经典

文化   2024-08-05 19:01   上海  

点击上方“上海爱乐乐团”关注我们

5月,上海爱乐乐团第三次携手荷兰指挥家休伯特·苏丹特,在2019年莫扎特、2023年海顿之后,再度奉上来自维也纳的经典之声,联袂著名小提琴家黄滨为中国乐迷呈现了一台“乐圣”贝多芬专场音乐会。

今日我们将跟随乐评人夏宏先生的讲述,翻开「苏丹特与上海爱乐乐团的“老友记”。




录音 | 莫家伟   摄像 | 百视通

摄影 | 陈玉麟



如果说“莎士比亚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那么“贝多芬是音乐中永恒的主题”则是举世公认、不容置疑的金规铁律,在音乐演奏领域更是如此。


国际国内的音乐会场场有异,季季不同,并时有因纪念某位大作曲家生卒纪年而呈现的爆发式上演;然而,贝多芬的作品仍是衡量一支交响乐队经世阅历、眼界水平的基准线和生命线,这是其作品所具有的最高接受度和无可替代的艺术个性魅力所决定的。



休伯特·苏丹特,这位贝桑松和卡拉扬两项国际指挥大赛金奖得主并且担任过著名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管弦乐团音乐总监逾10年的著名指挥家,他对于德奥经典作品自是心水独具,深得三昧。


作为上海爱乐乐团的老朋友,此前于2019年、2023年二度莅沪指挥过乐团,第一场是莫扎特与勃拉姆斯的作品,第二场是海顿与舒伯特。不过人们似乎并不满足,正待他何时出手其最为擅长的贝多芬作品让乐迷们一过乐瘾之际,他的三度登临就仿佛是专为吾等开钥解密,在5月25日晚联袂上海爱乐乐团呈现了精彩的贝多芬作品专场。连同上两次的演奏曲目,就此简要地勾勒出一条颇具个性的苏式德奥经典作品的诠释心路,为沪上乐迷较为系统地展现了他的指挥造诣和艺术风采。




■ 苏丹特2023年执棒乐团上演海顿&舒伯特


上海爱乐乐团近期的音乐会有渐向国际通行惯例变化靠拢的倾向,就是以两部重量级的作品作为音乐会的演奏曲目而取消了历来为人熟悉的序曲部分的构成。本场音乐会亦然,它由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三交响曲》组成。这两部作品也恰恰是作曲家在各自体裁创作中最重要、亦是篇幅最长的创作(协奏曲里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篇幅与小提琴协奏曲庶几近之,而第三交响曲的体量仅次于带合唱的第九交响曲)





在小提琴协奏曲领域无论是乐迷口中津津乐道的“四大”也好,“十大”也罢,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当之无愧的No.1!于吾而言,它是本人从小听到大的名曲,现场聆赏的次数不止个位数,而经手过的名版录音更是近百。不过,终究还是国内演奏家听得少,某次听一位国内演奏家的演绎,颇感其技艺、理解以及阐释都与理想中的差距甚大,不足为据。


不过本场的小提琴家黄滨则不然,她不仅是在国外唱片公司留下过此曲录音的演奏家(与意大利热那亚青年爱乐乐团合作,Dynamic版),并且还使用琴圣帕格尼尼生前演奏的瓜内里名琴“大炮”(Cannone)演奏,这自然足以令人对她刮目相看;更可况近年来吾已先后欣赏了她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的帕格尼尼《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莫扎特的《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均由乐团总监张艺指挥)的现场演出,对她的演奏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据此分别写了乐评之文。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806年,由当时奥地利优秀的小提琴家兼好友弗朗兹·克莱蒙特担任独奏,贝多芬是否亲任指挥则资料阙如。首演并未获得预期的成功,后来更被打入冷宫。它真正被抬上王座奉为圭臬是匈牙利小提琴大师约阿希姆的功劳,他重新发掘了作品并大力倡导,然此时乐圣已离世17载了。一般认为这首协奏曲是贝多芬在与“不朽的恋人”——伯爵小姐泰莱萨·勃伦施维克恋爱和订婚期间所作,因而作品里洋溢着明媚的情调和优美的旋律。其实,它与《第五交响曲“命运”》的完成只差一年多,而其著名的四音动机其实在本曲里已有鲜明的体现。


·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这首协奏曲又有一个别称“定音鼓协奏曲”,就在于乐曲一开始由定音鼓击出的四个沉稳的音符是贯穿整个乐章进行、发展的主线与基调(只不过在这里是同音反复的四个主音,而在《第五交响曲》里是具有冲击力的切分音符的三短一长)。这四个音符在第一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前半句结束时出现,继而相继在主题的后半句结束、进入呈示部副部主题之前、副部主题的前半句结束后、主题的后半句结束以及进入由独奏小提琴呈现的第二呈示部的主、副部各处的各个段落的进行与衔接处几乎无处不在,它掌控着旋律走向的脉动。


这个动机在听唱片或通常的现场演奏时会被不经意地忽略,然而在苏丹特的手里却是被纤毫毕现地予以展现。指挥家苏丹特仍是上次见到的那个形象:一副精致的金丝边眼睛,一身深灰色的西服,尽显学者型指挥家的风范。他不用挥棒,指挥的手势幅度不大,但很温润柔和,拍点的起落对称均衡,错落有致。



独奏家黄滨一袭碧蓝色的曳地长裙,一束马尾辫长发垂于脑后显得干练稳重。她的独奏亮声散发着古典时期含蓄内在的独特美感。她的揉弦亦很契合作品的时代特征,不徐不疾,显得典雅而内敛。黄滨对抒情性长乐句的处理有其独到之处,看得出她对于触弦部位运弓的分配与走句时的轻重缓急显然经过了严谨周密的设计与思考。她的演奏与乐句的呼吸韵律与节奏自由的表达效果紧密联系的。在展开部里独奏的颤音匀净而明丽,与由乐队以小调呈现的四音动机的沉重音型形成了鲜明的性格对比。


黄滨拉琴的手腕是非常松弛的,能够自如地带动持弓、运弓的手掌和手指,得心应手地奏出作品所要求的各种运弓技巧。对于第一乐章的华彩,她采用的是克莱斯勒的版本,尽管有些老派,但却是诸多华彩中最经典、也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华彩里的八度奏得自信而沉稳,速率比一般女性演奏家更快,还有双弦的颤音、大段的八度均演绎得大气豪迈;而在乐章结束时以泛音展现的第二主题在大管的铺垫下犹如云端上悬浮的那层薄雾,营造出一种轻纱笼罩的迷人意境,非常感人。




第二乐章以独奏小提琴与弦乐四重奏开始,具有幻想诗意般的气质。在这里,独奏与乐队展开了“渔樵问答”式的对话唱和,小提琴与大管的对话呈现出两种迥然有别的咏叹与歌唱,但又融合成一种和谐恬美的意境。


·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那个脍炙人口的回旋曲主题出现了。黄滨奏得并不十分欣喜跳跃,因为它与门德尔松协奏曲第三乐章的气质显然是不同的。随后出现的圆号应答似乎更印证了小提琴学派宗师奥尔所形容的那样,它更像是一个狩猎之歌的主题,理应更多体现旋律中的英武之气。


·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在进入第二个A之前,黄滨的独奏出人意料地加入了一小段令人瞩目的装饰音,这也是全曲演绎里唯一显著的即兴式发挥,不仅使主题的重现起了变化,也体现着独奏家在整体演绎谨遵古典风格规范的同时而闪现的个性之光。小提琴以一连串中弓的顿音以及长乐句的颤音将乐曲带入华彩,并在对主题进行了令人耳花缭乱的装饰变奏后,与乐队高亢全奏的抗衡与响应声中结束全曲。



黄滨的精湛诠释赢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她返场安可的一曲巴赫《G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里第四乐章“极快板”奏得圆熟畅达,几乎听不出有任何换弓的痕迹,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这位帕格尼尼金奖得主实至名归的精湛技艺。


· 小提琴家黄滨返场





下半场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苏丹特再度披挂上阵,带领乐团演奏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说起来,《第三交响曲》的标题“英雄”的意大利原文“Eroica”如今已几乎成为这首交响曲的代名词。而这,是贝多芬亲笔为它加上去的!


《第三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堪称是一部里程碑之作,正是从它开始奠定了日后“乐圣”贝多芬的不朽地位。它在音乐史发展上可谓是给由曼海姆乐派所初创、由海顿所定型、由莫扎特而继承的交响曲体裁的创作程式“狠狠地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为交响曲创作注入了全新的语汇、内涵、体量和手法。





虽然与海顿、莫扎特同为古典时期音乐三大巨匠,但其实贝多芬人生的活动轨迹既及不上幼年就随父、姐遍游列国的莫扎特,也不及晚年挣脱藩篱两度远赴不列颠的海顿,他的活动范围大概从出生地、德国波恩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约700多公里的距离(相当于从上海到江西南昌的距离)


即便长年生活在维也纳,他的足迹也仅限于周边的小镇海利根施塔特和巴登,然而其睁眼看世界的视野却远超两位前人,这源于他所接受的丰富知识和思想积淀,对于时代的变迁、思潮的兴替有着更强烈的敏锐性,并将这种变化化作音乐创作中的组成部分。



《第三交响曲》虽是经他的好友、时任法国驻奥公使贝尔纳特将军的提议而酝酿,然实乃与其倡导自由、拥护共和的理念以及用音乐唤起大众、表达心声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作品完成后,他不仅想题献给心目中的偶像拿破仑,还想携新作亲赴法国进行巡演。而当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勃然大怒,不仅撕掉了总谱扉页上偶像的名字,还毅然取消了他的法国之行。


从献给拿破仑到献给一位更抽象化、也更群体化的“英雄”使这首交响曲创作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升华。


·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 第一乐章 


不同于自己的前两首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的开篇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由乐队奏出的两个全奏和弦就如同是发令枪射出的两枚信号弹,开启了全曲气势磅礴的篇章。大提琴奏出由主和弦构成的主部主题,充满着自豪和高傲之气。随后便是由木管乐器表现的三音组副部主题,在短短的5小节旋律里却用了四种乐器,其表现手法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三音组的动机在整首交响曲里是不容忽视、时隐时现的:


第一乐章的副部由它构成;第二乐章一开始由小提琴奏出的C小调主题也由同音的三音组引导;第三乐章A段主题更是全由三音组予以展现;而第四乐章的三音组则表现为变奏曲主题之后乐队响亮的三个和弦。


苏丹特的指挥以大局着眼,由细处入手,他通过会说话般的指挥图式和手指动作既规划出音乐发展的内在逻辑,又梳理好每个乐段乐句的音色层次,对之予以循循诱导,细细锤炼。比如对上述这个由三音组构成的副部主题就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四种乐器的彼此衔接和气口连贯流畅,严丝合缝,如同语言艺术里的贯口那般吐音清晰,如约而至,形成行云流水般的生动效果。



而主题之后便是由乐队全奏如汽车拉足油门发出的强烈和弦,并层层叠加。这种沉重而威严的和弦随处可闻,并且让它长久得不到解决,显然作曲家潜在的指向是:和谐代表着保守顽固的旧制度和旧势力,而它需要被粗犷或有些专横的不谐和和弦去冲击和铲除;而展开部里新出现的那个舞曲节律的主题以跳跃性的音型和渐降陡升的走向生动地描绘了革命运动波澜起伏、前仆后继的规律和进程。


整个乐章的音乐形象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戏剧张力与对比手法将法国大革命中可歌可泣、风起云涌的动态与气势展示得令人血脉贲张,酣畅淋漓。乐章尾声的第二个展开部,前面出现的三个主题在这里进一步的绞杀冲突,然后乐队全奏出高亢嘹亮的号角之声,直至在一连串强奏的“顿足”和弦中结束。


·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在贝多芬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将葬礼音乐作为一个交响曲乐章的组成部分。这是他独步乐坛的创举,此种手法不仅在他自己的《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里得以延续,更被浪漫派作曲家柏辽兹、肖邦、布鲁克纳、马勒乃至肖斯塔科维奇等竞相效仿。


这个乐章另一个引人瞩目的特征在于它的长度竟然超过了奏鸣曲式套曲最重要的第一乐章,几乎占到了全曲1/3的篇幅,而这,是由音乐的丰富内涵所决定的。


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C小调三音组引领弦乐以凝重、深沉的音色奏出主题,而双簧管在弦乐上方予以复述,仿佛是一列行进队伍里的带头人;而这支旋律的答句则具有诚挚而慰勉的坚定语气。中段音乐转入C大调,它似乎是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化形,分解和弦的三度上行仍由双簧管的明亮音色唱主角,音乐的情调变得豁然开朗,这是对英雄业绩的讴歌与赞颂。




在ABA的三段式里,贝多芬再一次打破陈规,将再现的A极大地扩展成一个主题第二次衍生发展的庞大部分,仅它的容量就达到整个乐章的一半以上。在这里有主题的赋格对位构成的群体形象,有长号肃穆庄重的曲调代表的缅怀、敬仰含义,有铜管乐、打击乐奏响的表现撕心裂肺似的痛心疾首,更有由弦乐与木管断断续续的应答刻画送葬者对逝去英烈的哀悼抽泣之声。其形象之逼真、其声调之传神恰似美术界描绘重大题材画卷的三折画,每一帧都有各自的表现场景,合起来又成为一卷令人过目难忘的全景式历史巨幅。


正由于这个乐章节奏慢又篇幅长,在演奏中很容易被处理成松散、拖沓,乐思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而听众的神思则被转移得昏昏欲睡。然而苏丹特对其的梳理非常细腻、清晰,对乐队的统筹操控举重若轻,成竹在胸。乐段之间的衔接、声部之间的咬合无不斐然成章,合乎逻辑,显示出指挥家对于掌控乐队很具说服力的驾驭能力以及对音色变化的调配功底。


·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的谐谑曲以双簧管在弦乐跳弓音色的铺垫下奏出富于动力感的活泼主题,它一扫前一乐章所具有的沉闷、压抑的氛围,似一汪清泉在逶迤蜿蜒的小溪里穿梭蹦跳。而由三支圆号奏响的中段则呈现出另一幅景色,仿佛是森林猎手们吹响的胜利号角,既怡然自得,又豪迈放达。这个仅有59小节的乐章以机敏灵动、富于锐气而著称。但与此同时听众仍可在苏丹特的指挥下辨析出3/4舞曲的固有律动。


·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 第四乐章 


交响曲的终乐章是一曲雄伟壮阔的诗篇,它用变奏曲式写成。而变奏曲的主题就是作曲家此前用了多次的那个普罗米修斯主题,它最初出现在1795年的一首乡村舞曲中,其后在他的《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5)和舞剧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Op.43)里又两次将其作为作品的中心主题,可见贝多芬对其喜爱之深,如今他又将它运用在自己的这首旷世无双的交响曲里。


至此,人们终于领悟了作曲家对作品标题“英雄”的具体含义:原来它既不是一个虚拟的抽象名词,也不是独立于具体语境之外的概词,而是有着非常明确指向、具体可感的希腊神祗普罗米修斯。正是他用黏土塑形造就了人类,又违逆抗命盗取火种为人类带来文明。



乐章通过对这个既具英雄性又具歌唱性主题的7个变奏,运用丰富的管弦乐创作技法和配器效果多侧面立体地“锻造”出的普罗米修斯的灵魂和精神,以高亢雄壮的姿态、豪迈坚毅的气质、睥睨生死的胸襟与纵横捭阖的气概为全曲的终结唱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正如乐圣自己所言:“它由心灵深处而来,亦必能抵达彼之心灵深处!”


在贝多芬的晚年,当他的学生问及他一生最满意之作时,他毫不迟疑地答道:“《'英雄'交响曲》。”





这场贝多芬作品专场取得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不仅由于有著名指挥家提纲挈领的训练和梳理,也由于乐团全体演奏员状态上佳的演绎与呈现。纵观上世纪二战以后与苏丹特差不多同时出生的那一代指挥大师们:西诺波利和杨松斯已然谢世;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已退出挥坛舞台,而像苏丹特这样仍然活跃在挥坛一线的大师屈指可数。


希望乐团倍加珍惜这样可贵的合作良机,在今后继续与他多多携手,这对于上海爱乐这支年轻乐团的成长与提升必定是裨益良多,获益匪浅的!



撰文 | 夏宏

录音 | 莫家伟  摄像 | 百视通

摄影 | 陈玉麟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

音乐会预告

||


▼ 长按扫描二维码 ▼

上海爱乐乐团
上海爱乐乐团是在原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职业交响乐团,实行国际化音乐季管理模式,张艺为现任艺术总监。不断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与水平,积极为繁荣和发展上海乃至中国交响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