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节目册 | 魅力法兰西 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主题音乐会

文化   2024-10-18 14:40   上海  

▲点击上方“上海爱乐乐团”关注我们




中法两国建交迎来60周年,上海爱乐乐团2024-2025音乐季今晚19:30再赴「魅力法兰西」艺术总监张艺上海爱乐乐团与乐团钢琴家李小倩,特邀法国著名小号演奏家亚历山大·巴蒂,联袂呈现法国作品专场。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场来自普朗克与若利维的两首曲目更是首次在国内上演。

提前送上本场音乐会的节目册,今晚跟随上海爱乐乐团领略一场纯正的法式听觉盛宴。本场演出被纳入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


下午16:30 上海爱乐乐团视频号

> 上海爱乐乐团×张艺 

> 走台直播!抢先领略普朗克《动物寓言》 






魅力法兰西

Fantastic France

2024/10/18 19:30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





 曲目介绍


弗朗西斯·普朗克

 动物寓言 

(中国首演)

1. 清晨   2. 狗熊和两位好友

3. 蚱蜢与蚂蚁   4. 恋爱的狮子

5. 中年汉子和两个情妇   6. 死神与樵夫

7. 两只公鸡   8. 午餐


弗朗西斯·普朗克

Francis Poulenc

弗朗西斯·普朗克(1899年1月7日至1963年1月30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钢琴家。他是“六人团”成员,这个团体由六位反对印象主义的法国青年作曲家组成,其信念之一就是从“巴黎民间音乐”中汲取灵感。

普朗克的音乐创作涵盖了歌剧、舞剧、管弦乐、室内乐、器乐独奏以及声乐等多种体裁,他的作品具有强烈个人风格,以旋律优美、和声明快、织体清晰著称,追求古典音乐的典雅精细美感。普朗克的早期作品受到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后来则转向更内省的风格。从轻松活泼、富于娱乐性逐渐转变为寓有一定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严肃题材。

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包括被认为是20世纪最佳歌剧之一的《加尔默罗会修女们的对话》,以及歌剧《人类的声音》、芭蕾舞剧《母鹿》等。普朗克被誉为“法国的弗朗茨·舒伯特”,其音乐遗产至今仍然受到世界各地乐迷和音乐学者的赞赏和研究。

创作于1942年的《动物寓言》是一部以法国著名寓言作家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的寓言故事为蓝本的独幕芭蕾舞剧,当年8月8日在巴黎歌剧院首演。当时,正值法国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沦陷期,这部作品通过动物角色来隐喻人类社会,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寓意。音乐上,它展现了普朗克成熟的风格,既有幽默诙谐的元素,也有严肃深沉的情感表达。作品中包含了多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1. 清晨

3/4拍。一个安详的旋律,配合着带弱音器的朦胧弦乐,勾勒出清新质朴的音画。在中段,铜管的高潮代表日出,之后田园牧歌的气氛弥漫开来。值得注意的是,日出后,在铜管和木管上呈现一个具有强烈呼吁感的主题,它引用于六年前——1936年,普朗克为纪念车祸去世的挚友——作曲家费罗(Pierre-Octave Ferroud)而写下的音乐,它分别出现在《动物寓言》的一头一尾,作曲家借此表达对沦陷中的祖国的忧思。

2. 狗熊和两位好友

4/4拍。伴随着定音鼓声,狗熊出现了,快速音型代表一人慌忙爬上了树,另一人逃避不及。狗熊对自己的恶作剧颇为满意,在小号的伴奏之下,狗熊跳起了一支舞蹈,跳着跳着,渐渐远去。之后,音乐转入慢板,一个中年汉子的音乐主题出现,他是场景五里的角色。普朗克喜欢在每一个场景中,穿插之后将登场的人物和他们的音乐主题,让舞剧配乐更有整体感。这段场景音乐简洁而活灵活现,尤其是狗熊上场,以及由小号伴奏的“狗熊之舞”,听起来犹如迪士尼动画片配乐。

3. 蚱蜢与蚂蚁

6/8拍。《动物寓言》的第三个场景,改编自拉封丹寓言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在舞剧音乐中,蚱蜢伴随华美的圆舞曲旋律登场,翩翩起舞;舞曲突然中断,她意识到了秋风渐凉,食物难觅,不由得急火攻心,舞曲变得狂乱而急躁。一段小提琴独奏,代表蚱蜢楚楚可怜地向蚂蚁求助,但蚂蚁冷酷地关上了大门。场景结尾的慢板,描绘可怜的蚱蜢绝望地离场。

4. 恋爱的狮子

2/2拍。情节相对复杂。在拉封丹的原诗中,狮子爱上了美丽的少女,少女感到害怕,向父亲求助。父亲要求狮子证明自己无害,于是狮子拔掉了爪子和牙齿,结果中了圈套,完全“去军事化”的狮子被人们赶回了森林。这个故事放在巴黎沦陷的背景下,难免让人联想到德国占领军和巴黎的关系。普朗克借用拟人化的故事,讽刺德国人和妥协勾结的维希政权。

不过,普朗克的配乐并没有太过倾向于辛辣讽刺,而赋予故事更多元丰富的层次。普朗克先以一首快速圆舞曲开始,后引用了李斯特的《第一梅菲斯特圆舞曲》,暗示狮子居心不良。舞曲在高潮处硬生生中止,少女的父亲和邻居们出面阻挠,在一连串短促的戏剧性配乐中,狮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良善,卸下了身上的武装,随后被人们轰走。单簧管和弦乐快速下行,形象地勾勒出少女在另一边晕倒。场景以舒缓的慢板收尾,父亲安慰着女儿,和邻居一起搀扶着她回了家。

5. 中年汉子和两个情妇

4/4拍。这是一首快速谐谑曲,幽默风趣。一个中年汉子有两个情妇,一位年长,一位年轻。年长情妇怕情人外出花心,专门拔他的黑头发,而年轻情人为了让情人显得年富力强,专门拔他的白头发。铜管代表年长女人,弦乐代表年轻女人,她们快速地交替,配合弦乐的拨奏和木管的断奏,男人的头发被一根根拔去。当男人回家时,发现自己成了一个秃子。

6. 死神与樵夫

3/4拍。普朗克改编了拉封丹寓言里的故事,他受到舒伯特《死神与少女》的影响,没有将死神塑造成一个恐怖的形象。音乐中,随着双簧管和弦乐的旋律,死神戴着面具上场,音乐随之变得越来越辉煌而庄严。随着尖利的长笛滑音,樵夫哀求死神饶过自己性命,这一故事也就此结束。

7. 两只公鸡

4/4拍。改编自拉封丹的《两只打架的公鸡》。作曲家在音乐里藏了一首爱国歌曲——《不不,你永远得不到阿尔萨斯和洛林》(Non, non, vous n'aurez pas notre Alsace-Lorraine)。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国故地,普法战争后割让给德国,都德名作《最后一课》即以此为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回归。作曲家说,每次他听到小号吹出这个主题,就忍俊不止——公鸡正是法国高卢的象征。

8. 午餐

4/4拍。呼应场景一,构成时间上的框架结构,之前的各类音乐形象再现。普朗克写了一段优美的慢板,开场的重要主题再现,表现人们用餐前的祈祷——祈求上苍眷顾沦陷中的法兰西。




安德列·若利维

小号、钢琴和弦乐队的小协奏曲

(1948,中国首演)


安德列·若利维

André Jolivet

安德烈·若利维(1905年8月8日至1974年12月20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是20世纪法国一位颇具个性和创造力的著名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和创作风格多样,尤其擅长采用无调性和各种东方调式进行创作,运用新奇的和声与音色,创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他的管乐作品有着极高地位,同时也为马特诺琴创作了许多作品。

若利维早年跟随作为钢琴家母亲学习音乐,并在15岁时构思了一部芭蕾舞剧,自己设计音乐、布景和情节。他后来跟从勒弗莱姆学习,并在听了勋伯格的音乐后受到深刻影响,1936年与梅西安等青年作曲家共同发起成立了“青年法兰西小组”,反对当时盛行的新古典主义创作风格。1945-1959年,若利维出任法国喜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61-1970年任巴黎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74年在巴黎逝世。

若利维的代表作包括一部歌剧、两部芭蕾舞剧、三部交响曲、十一部协奏曲和长笛奏鸣曲以及合唱、室内乐作品等。他的作品《里诺圣歌》特别著名,这首作品最初是为长笛与钢琴而作,后来被改编为长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竖琴的室内乐版本,常被选为音乐会演奏曲目和国际长笛比赛的必选曲目之一。

《小号、钢琴和弦乐队的小协奏曲》创作于1948年,是若利维的重要作品之一。这部单乐章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风格而著称,反映了若利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艺术轨迹,代表了其早期受其他作品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埃德加·瓦雷兹的作品,使用的是一种战争年代带来的更易于接受的音乐语言。该协奏曲突显了技术要求和艺术价值,提供了丰富的声音织体,使作品中充满富有离心力与扩张力的交错乐汇,并展示了独奏家的精湛技艺。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三首交响素描“大海”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Achille-Claude Debussy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印象派音乐的代表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年8月22日至1918年3月25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德彪西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从7岁开始学习钢琴。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家。德彪西10岁的时候,一位肖邦的学生欣赏他的音乐才华,免费教授他钢琴技艺。1873年,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打破陈规、探索新领域的强烈愿望,为此也常常遭到老师的责备。1880年,德彪西到俄国担任了柴可夫斯基的至交——梅克夫人的钢琴老师。他由此开始接触到许多俄国音乐大师,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这位大师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1884年,德彪西以清唱剧《浪荡儿》荣获罗马大奖,并获得了奖学金和前往意大利罗马留学的资格。

从此,他的创作活动逐渐频繁起来。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他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包括印象派画家在内的许多青年艺术家,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和变化、追求自由的色调对比等一些全新的艺术观点和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他开始欣赏他们的诗,并为这些诗歌谱曲。这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当时的文学作品都以“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德彪西将理论应用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主义,成为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与完成者,并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

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远。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和声的逻辑功能,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的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因癌症在巴黎的家中去世。逝后葬在帕西公墓,完成了他死后在树木和鸟儿间长眠的遗愿,妻子和女儿同他葬在一起。

德彪西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虽然他一直力图让自己远离“印象主义”这个词,但是他的名字紧紧地与印象主义音乐相连,“德彪西主义”(Debussyism)也成为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同义词,并激励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韦伯恩、梅西安、布列茨等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开创先河。他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大海》《夜曲》《意象集》《牧神午后》《春天》等;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芭蕾舞剧《卡马》《玩具盒》;舞台音乐《李尔王》配乐等;钢琴作品《意象集I》《意象集II》《版画》《欢乐岛》等;康塔塔《幸福的小姐》;大量声乐歌曲如《波德莱尔诗五首》《马拉美诗三首》等;室内乐《弦乐四重奏》《第一狂想曲》等。

《大海》是德彪西最大型的一部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905年3月,同年10月15日在巴黎由拉莫勒乐团首演,谢维亚指挥。乐曲共三个乐章,由三幅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交响素描组成。它表现了大海在不同时间、环境下的各种景色,并通过多种乐器的音色,展现大海的多样色彩和姿态,而大自然宏伟的气概自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

第一乐章  海上—从黎明到正午

B小调。引子由定音鼓的滚奏拉开序幕,英国管和小号的齐奏讲述大海在黎明时的安详与平静。随后,两架竖琴的平缓音响与弦乐的下行震音相融,音乐忽上忽下、忽明忽暗地流动着,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木管组舒展的乐句预示着旭日就要升起。之后,作曲家将大提琴分为四个声部,演奏出振奋激昂的基本主题,音乐中闪现出太阳与大海相结合的奇异色彩,并不可避免地向高潮推进。在尾声中,音乐综合了乐曲中的一些主题和素材,用最耀眼的色彩结束这一幅素描。

第二乐章  海浪的嬉戏

升C小调。乐章分为三个部分。引子过后的第一部分是通过小提琴奏出基本主题而表现出的海浪顽皮嬉戏的景象。稍经反复后,英国管向下半音阶的第二部分主题从乐队中跳脱出来,与之前的音响形成明显的对比和碰撞。此主题在持续展示与被打断之后,以原貌在大提琴持续的颤音中出现,整条旋律连绵不绝,并增加木管演奏出的清澈双音,如海面上飞溅的浪花,在阳光的映衬下格外晶莹剔透。

随着全曲高潮的到来,声部之间的关系渐渐疏离并变得愈发清晰,跳跃的音符、嬉戏的旋律引来管弦乐合奏的狂野。之后,这段汹涌的波浪告一段落,海面上暂时恢复了平静,第一部分的主题悠扬地响起,简单而从容,和声单一、纯净。随着音乐渐渐变得细小、轻柔,神秘色彩又重新笼罩在海面上,尽情嬉戏的海浪终于困倦地平息下去了。

第三乐章  风与海的对话

在滚动着的打击乐声映衬下,弦乐与其交相呼应。低音弦乐与木管不断交替演奏、协调配合,一连串的三连音紧跟其后,弦乐的模进旋律打破了这个有规律的呼应,仿佛海面上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回旋曲”的基本主题首先由木管乐器呈现,它先后出现三次,宏伟而凄厉,最后一次陈述由管乐奏出,此时整个乐队的演奏也非常辉煌且气势磅礴,仿佛大海掀起惊天巨浪,宣告着一切即将结束。第一幅素描的引子主题再次出现,最后在降D大调主和弦中结束。



 演出阵容

张  艺

               指挥

张艺,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浙江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艺自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990年被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师从著名指挥家徐新教授和冀瑞铠教授。2000-2003年,他在德国萨尔布吕肯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获得享有德国指挥界“活化石”之称的指挥家马克思·博默教授悉心教导。

作为当前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指挥家之一,张艺曾与众多国内外著名乐团合作音乐会、歌剧和芭蕾舞剧演出,如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墨尔本交响乐团、英国伦敦爱乐乐团、德国广播爱乐乐团、德国符腾堡室内乐团、马来西亚爱乐乐团、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交响乐团、古巴交响乐团、瑞典皇家歌剧院等。他的足迹遍布欧、美、澳与亚洲等地,携手合作的著名中外艺术家有莱昂尼达斯·卡瓦科斯、伊曼纽尔·帕胡德、文策尔·富克斯、雷诺德·卡皮桑、提鲍德、郑明和、莎拉·张、郎朗等。马来西亚国王与王后对他极为赞赏,当地新闻媒体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张艺是灿烂的、不可思议的、极具魅力的年轻指挥家。”

张艺曾指挥演出许多中外作品的中国首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一个士兵的故事》、叶小纲的《马九匹》、陈其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和罗西尼的《圣母悼歌》等。此外,他还录制了不少中外作品的唱片,如德国WERGO唱片公司出版的叶小纲交响乐作品,与英国伦敦爱乐乐团及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为DEECA唱片公司录制英国作品专辑。2012年5月,张艺因指挥大量中西方当代音乐作品荣获北京现代音乐节“杰出贡献奖”。

在国家重大活动中也能看到张艺的身影,如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庆典演出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其中张艺指挥并录制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大部分音乐,包括主题歌《我和你》。2015年11月,张艺带领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赴瑞士日内瓦万国宫举办了“联合国五常联合音乐会”,庆祝中瑞建交65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7年3月,他带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赴阿联酋参加阿布扎比艺术节获圆满成功。2024年张艺参加并指挥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音乐会”。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亚历山大·巴蒂

                        小号

亚历山大·巴蒂1983年出生于法国西部的旺德地区,曾在巴黎附近的吕埃尔-马尔迈松音乐学院师从艾瑞克·奥比耶。2007年,他在卢瓦尔河国家歌剧院获得了个人第一个乐团首席小号的职位。2008年,他接受了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小号首席的职位,2009年,他在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担任小号首席,2010年,他又在首尔爱乐乐团担任小号首席。2011年至2012年,他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小号首席,之后回到了巴黎和首尔继续履职。

近年来,巴蒂与指挥家郑明勋、马里斯·杨松斯、瓦列里·捷杰耶夫、古斯塔夫·杜达梅尔、库特·马祖尔、里卡多·穆蒂、埃萨-佩卡·萨洛宁、皮埃尔·布列兹和亚诺夫斯基都有过合作。

亚历山大·巴蒂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独奏家和室内乐演奏家。2009年,他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约瑟夫·海顿国际小号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引起了国际关注。次年,他在布拉格之春国际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11年在慕尼黑举行的ARD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李小倩

               钢琴

李小倩,上海爱乐乐团钢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评委、上海音乐学院外聘艺术指导教师、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外聘讲师。

李小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硕士,师从周士瑜教授。作为演奏家,她合作过的指挥大师有阿什肯纳齐、吕嘉、汤沐海、张国勇、谭盾、西本智实、久石让、张艺、王永吉等,曾与五岛龙、李秀英、廖昌永、杨光、陈萨、李传韵等音乐家在各地大剧院受邀参加音乐会,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2010年获邀首演加蓬总统阿里·邦戈的钢琴作品《希望》并得到总统接见及高度赞扬。2015年获得“南山杯”全国新人新作邀请赛一等奖。曾在“山德杯”海峡两岸邀请赛、傅聪钢琴协奏曲比赛、帕德洛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斩获奖项。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帕拉契尼听过她的演奏后称赞:“这是新一代的钢琴演奏家,她的音乐充满个人魅力,引人入胜!”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上海爱乐乐团

上海爱乐乐团,源自历史悠久的上海广播乐团和上海电影乐团。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在七十余载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成长为在古典与现代音乐领域皆可展现卓越实力的大型职业交响乐团。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电影乐团,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上千部影视剧创配音乐。荣获“七一勋章”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曾担任团长,其创作的《红旗颂》是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上演最多的作品之一。从1996年上海电影乐团与上海广播电视乐团合并组建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到2004年更名为上海爱乐乐团,乐团由历任艺术总监胡咏言、陈佐湟、汤沐海、张艺等杰出指挥家相继领航,青年指挥家张亮担任常任指挥,实行国际化音乐季管理模式。上海爱乐乐团不仅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电影音乐和广播文艺事业的发展历程,更在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长河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乐团一贯重视和支持中国交响乐的创作、演出和推广,自2012年以来,委约并首演了吕其明、奚其明、徐景新、金复载、黄安伦、叶小纲、许舒亚、叶国辉、周湘林、葛甘孺、于京君、赵光、龚天鹏等作曲家的优秀交响作品,多次入选国家文旅部重点扶持项目、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以及上海市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为满足观众和乐迷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欣赏品味,乐团将“曲目特色”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如布鲁克纳和贝多芬全套交响乐的演绎,以及卡巴列夫斯基《科拉斯·布勒尼翁》序曲、利亚普诺夫《降B小调第二交响曲》、格拉祖诺夫《D大调牧歌》、梅西安《图兰加利拉交响曲》等作品的中国首演,获得业内外的热切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爱乐乐团是全中国第一家完成11部全套布鲁克纳交响曲公开演出的交响乐团。

上海爱乐乐团经常参加国际性的音乐盛事及交流演出,用交响语汇讲述中国故事,多个出访项目荣获国家文旅部“文化走出去”优秀项目、上海市“银鸽奖”等荣誉。1997年以来在韩国、意大利、瑞士、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斯洛伐克、匈牙利、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美国、土耳其等国家成功举办出访演出,与费城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墨尔本交响乐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乐团曾与黄晓同、陈燮阳、余隆、卞祖善、黄胤灵、水蓝、吕嘉、谭利华、张国勇、王永吉、许忠、斯特恩、帕尔曼、阿什肯纳奇、格拉夫、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杰西·诺曼、久石让、马友友、谭盾、孔祥东、郎朗、廖昌永等诸多中外著名音乐家合作举办音乐会,致力于将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奉献给中国观众,将中国的原创交响乐带到世界各地的舞台。

近年来乐团汇聚了一大批学历背景深厚、艺术造诣高超的青年演奏家,其中不乏海外归来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多位演奏家曾获得其专业领域内的诸多国内外大赛金奖。经过多年的舞台锤炼与艺术实践,乐队已形成声部均衡、技艺精湛、配合默契的高品质演出团队,成为乐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上海爱乐乐团将不断传承和展示优秀的交响乐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进一步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创作更多“上海出品”的原创佳作,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为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加快建成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作出积极贡献!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曲目以当日演出为准*

 ▼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

音乐会预告

||



▼ 长按扫描二维码 ▼

上海爱乐乐团
上海爱乐乐团是在原上海广播交响乐团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职业交响乐团,实行国际化音乐季管理模式,张艺为现任艺术总监。不断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与水平,积极为繁荣和发展上海乃至中国交响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