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我的同学意外去世之后

文摘   社会   2024-05-07 10:18   英国  

快到梅大高速塌方事件遇难者的头七了。我在朋友圈看到天津传媒学院为遇难的学生许子诺发的【讣告】,感慨万千。

这几年,作为一个坚持在公共舆论中发声的人,我一路见证了,网友们在众多事件中面对死亡时的反应。比如,成都七十九中事件中,有许多人说:“中国人没有献花的传统,那些人肯定是境外势力!”而两个月后的河南洪灾,郑州地铁五号线站口,鲜花层层叠叠地摆了几百米,没有人再这样说。再比如,东航坠机事件,《人物》的报道一发出来便被指责“吃人血馒头”,连受害者家属在抖音上发的视频都会被说是“蹭流量”。后来,看到许多事件没有后续,人们也开始慢慢知道报道遇难者的重要性。

我发现,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去缅怀别人的离世,表达对逝者的关切。以至于当自己身边的人去世时,也不知道该怎样纾解自己的痛苦。

-----

我想起我经历过的一堂“生命教育课”。

那时候我高一,正好是一场非常重要的考试之前。那个本该紧张备考的早上,我的物理老师冲进教室,语无伦次地叮嘱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随后跑出教室,与英语老师抱着哭作一团。

然后我才知道,前一天晚上,邻班一个女生出车祸去世了。饭后散步过马路时,她与妈妈手拉着手,被一个醉酒的记者撞死了。由于肇事者是记者,这件事没有在新闻、报纸中留下任何痕迹。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遭遇被压制的死亡。女生的姐姐在网上发文求公道;通过那篇文章,我了解到女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第一次知道死亡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么那么重。 

我和同学们无比愤慨,一起在QQ空间疯转这篇文章。文章也在贴吧、微博、天涯掀起了巨大波澜。然而,肇事者通过各种关系打点好了一切,甚至包括女生爸爸所在银行的行长。当后来一位微博大V联系我,想要联系当事人家属提供帮助时,我通过其他同学收到的回复是:“她爸爸选择和解了,就这样吧。”

(配图是我与微博上的一个大V的部分聊天记录,当时我联系他希望请他曝光此事。现在附出来,以此佐证我的讲述的真实性)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但是,在之后的升旗仪式上,学校为她举办了追悼仪式。具体的内容和流程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在校领导念完一段悼词之后,全校师生一起为她默哀。刚刚我去找那个女生的姐姐的那篇文章,才得知,我高中的校长、德育主任(经常被我们骂)和物理老师,后来还去参加了她在殡仪馆的追悼会。 回忆起那个雾蒙蒙的早上,想起那天的阴暗和沉寂,我的眼泪刷一下子就流下来了。

-----

如今,作为一名学习过危机干预的社工回望,我发现,那场追悼会特别重要。

当死亡发生,仅仅是遇难者的家属会感受到痛苦吗?不是的。东航坠机事件的遇难者中,有一位是我同年级的大学同学。消息传开,我有许多同学非常崩溃他们有很多跟我一样,其实跟这位同学并不太熟。然而,曾选过同一门选修,参加过同一个活动,在朋友的朋友圈中经常见到他的身影,都会让我们感觉,他的逝去对我们来说是如此大的冲击。我有的朋友甚至因此经历了几个月的惊恐。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讲述。有相同经历、感受的人聚在一起,讲述可能别人觉得琐碎、无聊、没有意义的感受,知道世界上有别人跟自己一样经历着这份痛苦。追悼会,其实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悼念的空间,人们的情绪可以有一个出口,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哀伤。反之,如果哀伤被压制,会有人永远地被困在那里。

而在2022年的那个春天,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我们不敢说,也不能讲。我们只能在微信里安慰彼此,祈祷他走的时候没有痛苦。也许,我们只是社会上最微不足道的一群人。可是,如果千万份哀伤被压抑,当一些人的逝去变成集体性的创伤和恐惧,一个公共的缅怀,特别重要。

-----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天津传媒学院为遇难的许子诺发文,让我觉得感慨万千。学校在用最朴素、最基本的方式,体面地送了这个年轻的生命最后一程,告诉社会他短暂的人生曾走过怎样的历程。

如何对待死亡,可能有非常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死亡绝不该被掩饰,被遗忘。 只有当人们开始正视伤痛,哀伤能够得到纾解,相关、不相关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不光是逝者的生命,生者的生命也才能够更好地受到尊重。

感谢十二年前,那短短十分钟的追悼仪式教会了我。

--END--

我是艾大荀,一名前全职公益人,豆瓣公益科普博主,现在英国读master。

多年公益从业经历,曾就职于社工机构、基金会、互联网企业等,在多家媒体、平台上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在这个公众号,我会分享许多我对公益行业的观察,分析,见解,也会分享许多干货。

感谢关注,感谢信任。希望我们一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艾大荀
一个前全职公益人的自留地。经常骂人,经常感慨。建立一点属于公益人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