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看得我真是干着急

文摘   2024-08-29 09:26   英国  

今晚休息,看了一部电影:《来福大酒店》,越看越觉得干着急。

简而言之,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病友之家的故事。但是,一直到电影演完了,我去微博上看了电影的宣发,也没找到哪一条在说真实的病友之家都在哪儿。

我觉得,你既然拍的是现实题材,电影宣传里稍微联系一下现实也不是强人所难吧?哪怕是单纯作为公关行为呢?

而且国内的类似空间非常多,光是我知道的就有七八家,民间自发/公益机构运营的都有(以下仅为列举,不做具体推荐)。

儿童希望救助(覆盖全国多个城市)-助医小家 

广州小家-媒体报道

上海爱心小家-媒体报道

中途有家(合肥)-项目介绍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是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通病了。

一通渲染煽情,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了;电影最后,出来个黑底白字说“坏人都被抓了,好人被表扬了”,就没了。电影宣发一个劲地说“呼吁关注XXX题材”,我就觉得这话真是轻飘飘的:

咋关注啊,

你倒是告诉观众接下来该干嘛啊!!!

《来福大酒店》片尾

可能有人要问了:

那能怎么办?不见得每个拍现实题材的电影公司都得捐钱吧?

那可不见得。

| 不捐钱,怎么做 |

去年我在香港高先电影院看《白日青春》,一部关注香港难民议题的电影。

看完电影往外走,我在电影院前台看到一堆宣传单页。拿起来一看,是一家对难民进行法律援助的公益机构的宣传单页,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工作。

可能有的人会说:不相信公益机构,不想给公益机构打广告。

没关系,那可以邀请真的在做相关工作的人,或者是社会议题中的那个人来分享。

比如下面这个放映,邀请了从事相关工作的社工进行分享。看完电影,让观众将电影的内容与现实产生连接,这不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吗?

| 内地有没有比较好的实践 |

也有。

比如,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在放映《白日之下》的时候,请社工丁当(扎根社区服务流动女性及儿童的机构【绿色蔷薇】)的创办人,进行映后分享。之前《隐入尘烟》的映后谈上,也推荐了一些关注乡村女性的公益机构。

周末电影活动在bc|两场映后、一场点映!

再比如,《送你一朵小红花》上映时,易烊千玺粉丝联合【广州金丝带】发起了面向癌症患儿的捐发活动。广州金丝带最早是儿童癌症患者家长的互助会,现在是专业的关注儿童癌症群体的公益机构。

(我知道的肯定不是全部,只做列举)

但这些大多数是剧院或者粉丝团自发的行为,影响力始终是有限的。

如果电影的出品/发行方愿意多做一些事,带来的影响力会更大。

比如,在路演中邀请一些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分享;

比如,整理一些可行的渠道发在微博上帮忙宣传(普通人参与的渠道真的非常多,不一定是捐款,线上参与/做志愿者等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如果真的有心,组织演员们参加相关的公益活动拍几个镜头(当然前提是拍摄要尊重伦理,也要实际能够帮助到相应的群体),哪怕当做是电影彩蛋也非常有诚意。

真的,以上所有渠道的成本都不会很高。

| 一点期望 |

可能还有的人会说:我一直很想做事,但是不知道从何开始。

这也是为什么我长期在豆瓣推荐各种公益项目,帮忙对接捐赠;这个公众号也写了一年多。每个议题背后,都有一些不太被大家看到的,在默默坚持的人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他们。

但其实我常常会有一种西西弗斯推巨石的感觉。一个常态是:大家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都知道这个事情该关注;但彼此极度割裂,中间存在着非常大的信息鸿沟。到最后,想行动的人不知道该干嘛,在行动的人还是又缺资源又缺钱。

电影,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整合大家力量的切入点。我也希望能变成这样。

--END--

我的毕业论文还没交,正经的更新(比如对于近期一些事件的分析等等)还是得等九月份才能恢复,有事后台联系~

我是艾大荀,一名前全职公益人,豆瓣公益科普博主,现在英国读master。

多年公益从业经历,曾就职于社工机构、基金会、互联网企业等,在多家媒体、平台上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在这个公众号,我会分享许多我对公益行业的观察,分析,见解,也会分享许多干货。

感谢关注,感谢信任。希望我们一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艾大荀
一个前全职公益人的自留地。经常骂人,经常感慨。建立一点属于公益人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