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连创“三个纪录”
民生
2024-12-29 21:00
山东
而这三项纪录,都源于“济科109”这一小麦新品种。“济科109”小麦是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历时13年自主研发的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寒抗倒、耐晚播、磷高效等显著优点。11月28日,济南召开“济科10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大会,拿出72万元奖励成果完成团队。为了一粒种子,济南连创三个纪录。它的背后,更有着一座城市的雄心壮志:打造北方种业之都。世间万物皆有起源,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便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作为植物繁衍后代的重要物质,种子重要到足以改变世界。中国既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种子需求大国,农作物种子的年用量在100亿公斤以上,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在2022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332亿元。我国每年要进口7万吨“洋种子”。2019年,中国蔬菜种子进口2.24亿美元,占进口额的一半以上。从数据上来看,中国是不折不扣的种子净进口国。我们国家不是西兰花的原产地,种植西兰花的种子需要从国外进口。这就导致西兰花种子的定价权,就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价格也不断上涨。有时候,花钱还不一定卖给你。一个细节是,对方卖给我们的种子,全部都是雄性不育株。也就是说,不能留种,你留下来根本种不出东西。对方就是要你年年都要从它那进口种子。这就是卡脖子。为了打破被动局面,2018年5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决定开展马铃薯、西兰花、食用菌等11种特色作物国家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到了2019年1月21日,国家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发了一个“种业简报”,宣布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据统计,全年育成西兰花新品种16个,通过联合测试,有的具有替代国外品种的潜力,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国家西兰花良种联合攻关组有个愿望,就是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替代进口、引领全国、带动产业”的目标,要降低农民用种成本,打破国外种子垄断局面。请记住这句嘱托: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地处北纬37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且降水量少,夏季炎热且降水量多,秋季气候爽朗,冬季则严寒干燥,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和水分。南部丘陵山区带,山水相互环绕,沟谷交错,形成了天然的隔离区域,仿若大自然赐予的育种好地方;中部的山前平原和北部靠近黄河的冲积平原,灌溉便捷,土壤平坦肥沃。济南的土壤种类非常多,有棕壤、潮土、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风沙土这 6 大类,包含 13 个亚类、27 个土属、72 个土种,在全市都有分布。这些不同的土壤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不管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能在这里茁壮成长。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打造北方的种业之都。接着,济南又发布了《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 全力打造中国北方种业之都的行动方案》,提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围绕“保、育、测、繁、推”五大关键环节,全面启动五大行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步伐,着力将济南打造成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全球知名的“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济南拥有52所驻济高校,集聚了众多的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山东省农科院,建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103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部级平台50个,省级平台48个,实力强大。济南也加大了对高端种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许多知名种业专家奔泉城而来。同时,济南坚持“以友会友”,运用展会来助推现代种业的蓬勃发展。2019 年,全国种子“双交会”实现永久落户济南,相继举办山东国际种业博览会、全国蔬菜种苗等大型展会,实现思想交流成果碰撞。天时、地利、人和,这就是济南北方种业之都梦想的坚强支撑。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破万亿省份,山东有着巨大的种业需求和市场潜力。早在2021年,国家财政部官网就登载了一篇报道,称赞山东对种业的重视。数字显示,山东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亿元,连续27年支持实施农业良种工程,打造“济麦”、“登海”等系列良种品牌,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打造北方种业之都,就是济南这一个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如,由济南市社科院编著的《济南现代化产业蓝皮书》中提到:济南持证种业企业分布零散,还没能形成融合紧密,上下游一体化的种业发展聚集区,缺少纳入国家层面的种业项目。目前,济南市种业企业面临“小弱短”的问题,经营产品同质性强,模仿度高,竞争力弱,缺乏骨干领军企业。从种业专家的全心钻研,到城市的鼎力扶持,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粒中国种子,为了让中国人端稳中国饭碗。从种子到种业,这也是一个辽阔的市场。目前济南市持证种业企业达124家,3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种业及相关产业产值125亿元。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