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场
是一个以豆腐闻名的古村落
历经岁月洗礼
七步场豆腐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成为一张亮丽的地方文化名片
七步场的豆腐制作文化要从清康熙年间说起,相传康熙年间,七步场村有一户姓王的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终年以做豆腐为生,后因老母劳累过度,抱病卧床不起,儿子王忠为老母四处寻医,一直不见老母病情好转,心急如焚。正当王忠在家里转来转去焦虑不安时,忽有一股异香扑鼻而来,王忠寻着香味找去,发现来自豆腐箱内。五天前做好的豆腐,由于忙着为老母寻医治病,忘了料理已做好的豆腐。现在,这些豆腐全部长满了细绒绒的白毛,绒毛尖上还顶着小水珠,绒毛下的一块块豆腐,鲜黄、晶润、诱人。王忠将豆腐用碗装好,放上油盐和辣椒面,然后放进锅里蒸熟后,一块块地喂母亲。王母吃下毛豆腐不久,竟奇迹般地坐了起来,连吃数日,病就痊愈了。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康熙皇帝耳中,康熙皇帝传旨命王忠将毛豆腐供奉给朝廷。康熙皇帝品尝之后,觉得很好吃,味道独特,便将王忠的臭豆腐赐名为“青方臭豆腐”,列为“御膳坊”小菜之一,从此以后七步场的豆腐便闻名遐迩。渐渐地豆腐做得多了,人们就将多出的豆腐送到街上去卖,换来生活的必需品。在交通不便的岁月里,为了保证豆腐的质量,七步场的豆腐人出去卖豆腐时,放弃了乘坐颠簸较大的马车,采用人背、 肩挑、手提的方式,保证送到客户手中每一块豆腐都鲜嫩方正,这就是勤劳纯朴的七步场人。
为了扩大豆腐的销量,七步场的豆腐人把难于保鲜的白豆腐,制作成卤腐(腌豆腐)的半成品,他们把白豆腐晒至半干,裹洒上家传密制的配料,装在竹筐里送到昆明城里去卖,并亲手帮买家把豆腐装罐封罐,假以时日,买家就能吃到自然与醇香的美味。这种两相得宜的销售方法深受人们的欢迎,人们口口相传,七步香韵传扬得更远了。
过去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豆腐,俗话说“世间有三苦,打铁撑船卖豆腐”,做豆腐是一项劳苦活,三更睡五更起,每晚临睡前要拣好黄豆,清洗后泡上;天不亮就要起床磨浆,赶在天亮之前出锅,将热气腾腾的豆腐带到市场去卖,经年累月,不论寒暑,代代相传。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工业化运作方式逐渐代替了手工加工,许多传统的手艺已经消失或濒于灭亡,但是七步场人用珍贵的人文情怀,让传统的豆腐制作工艺薪火传承沿袭了下来。
直到今天,七步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纯手工工艺,将黄豆用筛选、脱壳、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成型、划块、发酵等十道传统工艺制作豆腐,每一个过程融入的都是悠久的历史,专注的匠心,朴实的汗水,真诚的工序,在这个凡事讲求效率的时代,这里的每一份充满温情的传统手工豆腐,更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2012年,呈贡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呈贡区文化馆授予七步场为呈贡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臭豆腐传承点。随着呈贡新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七步场臭豆腐制作者减少为30多户。2014年,七步场第一家豆腐宴餐厅——晋家豆腐坊创办成功,随之陆续开起了10家豆腐宴餐厅,助推豆腐产业走出了新的发展道路。2016年7月16日,七步场豆腐博物馆项目正式启动、七步香餐厅开业,社区通过引进餐饮企业进行合作管理,打造集豆腐传统工艺加工制作体验、豆腐餐饮文化传承、豆腐的精加工系列产品研发等为一体的“七步场臭豆腐”博物馆。使豆腐加工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打造和包装,而形成知名度更高的品牌。
2017年12月2日,以“品豆腐百味,扬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呈贡首届七步场豆腐文化旅游节”活动暨“青方豆腐博物馆”开馆仪式在七步场隆重举行。当天,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入七步场社区,品尝豆腐盛宴,领略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美食。时至今日,七步场豆腐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五届,成为了七步场社区的文化品牌。随着品牌效应、市场知名度提升和文旅融合发展,豆腐产业的效益倍增,吸引了更多对七步场豆腐有情怀的人参与到其中来,七步场豆腐及相关产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责编 | 包崇正
编审 | 杨丽
终审 | 马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