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青年学者研习营参营感受
王潇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此次参加“郑观应青年学者研习营”,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研讨活动,更是一份特别的缘分,不仅在生活上感受到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们的热情细致,更是在学术上收获颇丰。出行前,主办方专门为我们外地营员安排了两位澳科大的同学,方便我们交流。特别感谢可心同学,主动询问我的一些安排,多次给我提供帮助,我们在三乡也进行了很多交流。从这些小细节就能感受到澳科大师生们的用心,也让这短暂的研习生活变得丰富而精彩。
第一天下午,我们陆续到达中山三乡镇,这一天的安排简单却意涵深远。我们共同参观了郑观应故居,实地感受郑观应曾经居住、生活的环境,而我对郑观应先生的理解也从纸墨笔端进入到了生动可感的具体现实,一方天地,时空九转,先生和我们有了更加深厚的链接。同时,经由导游讲解、老师介绍,也了解到更多有关郑观应研究的学术线索和拓展资源。我拍下了很多郑观应故居中悬挂的名言,如“凡早起、寝食、体操、休息、办公,均须每日限有时刻”“少年读书时,自问立志欲学何等人?如志在修、齐、治、平、扬名显亲,期学第一等人,务须勤俭坚忍、吃苦耐劳、百折不回,方能达其目的”等,我还将这两句话抄到了明信片上,以激励不怠,矢志笃行,其家国情怀和谆谆教诲跨越百年时空依然回荡不止。
第二天上午,我们共同参加了开营暨导读仪式和主题报告,了解到《郑观应研究》期刊编纂背后的理念和细节。之后,在名师讲座环节,汤老师的研究意识和问题意识对我有着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汤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以下几点让我受益匪浅:一是做研究要有针对性,要与学界交流和对话;二是要关注稀见材料和新材料,注重对材料的挖掘,并有意识地关注学界相关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三是要关注史料的收集与比堪,要对以往的研究做仔细地甄别,有些错误材料会延续使用,这就需要学者慎重甄别;四是要关注史料的筛选与应用。汤老师用生动而鲜活的例证循循善诱,讲明观点。通过讲座也能感受到汤老师治学极为扎实,在研究时讲求“两条腿走路”(对国内、国外文献的共同关注)和“竭泽而渔”(广泛搜索所有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材料),让我切实体会到治史对材料的极高要求
午餐后,我们进入研习环节,包括论文汇报和名师点评两个部分。我被分到A组第二场,因此得以完整旁听了A组第一场的讲座,了解了同学们撰写文章的思路和过程,也聆听了老师们的精彩评点。第二场的评议导师是汤老师和郭老师,两位老师都非常专业,给予了我更加具体的指导和启发。老师建议我应该充分挖掘辜鸿铭对理雅各的评论,竭尽搜寻史料,完整考证辜鸿铭对理雅各乃至汉学家的评价和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翻译、传播中国经典进行对比研究,以彰显各自的潜在价值和重要特质。这或许会成为我下一个阶段的研究目标。
非常感谢此次研习营给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很多同学,尤其是书朋和一帆。一帆和我们探讨了有关郑观应日记研究的问题,讲到她的发现以及操作的困难性,我们针对如何处理日记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文本,在相互交流和砥砺的过程中给彼此以启发。我也非常幸运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增广见闻,启发思想。我想这也是此次研习营的重要一环,在流程之外,但在体验之内。
長按二維碼
就可以關注我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