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大舉辦“《望廈條約》與早期中美關係學術研討會”

文摘   2024-07-03 17:30   中国澳门  

與會人員合影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1844年7月3日),清政府和美國政府在澳門望廈村簽訂的《望廈條約》(《中美五口貿易章程》),是繼中英《南京條約》後的又一不平等條約,也是美國與中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對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近代中國對外關係尤其是早期中美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180年過去了,中國正在走向偉大復興,世界格局和中美關係也已發生根本變化。為了進一步梳理、回顧和審視這段歷史、這一事件,深入發掘其對中國近代史、澳門史以及早期中美關係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啟示意義,促進條約簽訂遺址保護,加強愛國主義教育,2024年7月3日,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學研究中心、《澳門學》編輯部線上線下舉辦“《望廈條約》與早期中美關係學術研討會”。來自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理工大、廣州大學學等高校逾30多位學者和博士生出席。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林廣志所長(中)致開幕辭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林廣志教授致辭指出,清政府和美國政府簽訂《望廈條約》,是在澳門發生的影響中國近代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美國通過《望廈條約》,不僅獲得了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約中所攫取的一切特權,還擴大了領事裁判權、協定關稅權,侵犯中國領海權以及獲得“片面最惠國待遇”。《望廈條約》是一個規定更完備、危害更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且成為日後中法《黃埔條約》及其他國家與中國所訂不平等條約的“範本”。某種程度上說,《望廈條約》的簽訂,使澳門成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初發地”之一。學術界對《望廈條約》的簽訂背景、過程及其影響做了大量研究,但仍然缺乏在中國近代史背景下、以澳門為視角、以《望廈條約》為中心的早期中美關係的系統考察和綜合研究,澳門學界對此也重視不夠,研究不足。身處澳門,研究近代以來澳門與祖國內地關係史、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能繞開《望廈條約》,澳門學界有責任也有義務持續挖掘相關史料、推動相關研究。本次研討會,旨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不忘歷史,探求新知,對“《望廈條約》與早期中美關係”等問題形成新的認識;正視歷史,勿忘國恥,用中華民族屈辱史、中國人民奮鬥史和澳門回歸史砥礪民族情感,增強愛國意識,激發圖強精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深入探討、準確揭示美國早期遠東戰略佈局的軌跡與特徵以及澳門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者發言

張富強、陳文源教授主持研討會,與會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澳科大湯開建講座教授、田映霞同學的《關於鴉片戰爭前中美貿易研究中的幾個問題》通過大量史料梳理了鴉片戰爭前中美貿易的相關問題;孟豆豆同學的《〈望廈條約〉研究述評》對近百年來中外學界關於《望廈條約》的研究狀況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田一言同學的《〈望廈條約〉簽訂地點再認識》以葡語和法語史料對條約簽訂地進行了考證;陳才俊訪問教授的《美國傳教士與〈望廈條約〉的簽訂》梳理了美國傳教士在中美《望廈條約》簽訂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仇華飛訪問教授的《〈望廈條約〉簽訂前後的早期中美關係》從不同層面探究早期澳門與中美關係的發展演變;郝雨凡特聘教授的《〈望廈條約〉的歷史反思與當前中美關係的思考》回顧了早期美國以澳門為“跳板”的遠東戰略,並對當前中美關係進行了分析。澳門理工大學何志輝副教授的《近代中葡澳門問題交涉與〈望廈條約〉之簽訂》從澳門視角觀察和分析中美《望廈條約》簽訂的歷史背景以及澳門的歷史地位;廣州大學葉靄雲博士的《〈望廈條約〉簽訂前後廣東通事的歷史考察》通過引水、通事、買辦等群體考察當時廣州貿易制度衰落的過程。    

研討會現場

與會學者認為,在《望廈條約》簽訂180週年之際,在“歷史現場”澳門研討該條約的簽訂過程及其影響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回顧《望廈條約》這段歷史,我們不僅深刻感悟到“落後就要挨打”的沉痛教訓和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的重要性,更加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增強歷史主動,汲取歷史智慧,把握歷史趨勢,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學者們建議,應加強《望廈條約》簽訂遺址的保護,規劃和整飭《望廈條約》簽訂遺址;盡快對相關史實資料進行系統收集、整理和研究,建設“《望廈條約》史料陳列館”,並將其建設成為澳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澳門中學歷史教材中增加《望廈條約》相關內容,培育青少年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

長按二維碼
就可以關注我們啦~

濠江新語
“濠江新語”由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主辦,以“研究澳門,服務澳門,助力建設美好澳門”為宗旨,提供澳門熱點問題研究與討論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