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直视!美国大选鲜为人知的一面,看透了这些,就看透了美国
百科
2024-11-08 15:04
山东
但在这之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角度,关乎美国深层次的政治操作手段——造神运动、洗脑术、符号化,以及无所不在的象征和仪式。正是这些无形的手段,为美国的政治体系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并深深植根于美国的文化之中。美国的造神运动可谓是体系化、长期化且大规模的国家工程。从建国伊始的华盛顿、汉密尔顿等“立国先贤”,到后来的林肯、麦金莱,每一个“伟人”的形象,都经过了精雕细琢的文化塑造和神化。例如,华盛顿被描述成一位道德高尚、远见卓识的国家缔造者,尽管他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热衷炒地皮的奴隶主,并没有多少军事或政治方面的过人之处。但经过美国“造神机器”的塑造,他成了美国的图腾式人物,个人形象完全超越实际成就,成为国家正统的象征。林肯因废奴而被神化为种族平等的象征,而他的种族隔离政策和对原住民的种族屠杀则被一笔带过。麦金莱一边高喊和平口号,一边发动对外战争,依然被塑造成“繁荣总统”。这些人物形象的背后,是美国体系化的历史修饰和符号包装。这种符号化的操作充斥着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从钞票上的头像、雕像、纪念币到街头巷尾的旗帜、标语和绘画。例如,在美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随处可见雕塑、油画、纪念碑,皆是那些“伟人”的象征。华盛顿的雕像、林肯的纪念堂、杰斐逊的画像,每一处建筑和每一面雕像,都在向人们灌输一种历史的尊严与政治的正统。不仅如此,美国更善于将这些符号大规模铺设到全社会,从公共建筑的罗马风格,到法庭、国会的石膏雕像和铭文,这些符号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符号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美国的政治心理暗示,构建出一种无形的认同和信仰。大到总统宣誓、国庆演讲,小到聚会时的“USA”口号,这些仪式化的动作让政治成为了一种宗教体验。每次总统就职时,手按《圣经》宣誓,看似只是程序,实则是赋予政治领导者一种神圣的合法性。总统签署法案时用多支笔,再分赠给旁人,每一个动作都在强化权力的仪式感。选举期间,候选人带领群众高喊口号、佩戴代表性徽章、举行大型集会,俨然是一场场“宗教仪式”,强化了个人崇拜和群众凝聚力。这些仪式不仅让美国的政治活动具备了宗教色彩,更让民众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信仰的力量。现代传媒的深度参与,使美国的造神运动更加商业化、娱乐化。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娱乐产品中充斥着美国的文化符号。例如,《独立日》这类电影将总统和战斗英雄形象合二为一,让人们不仅为剧情感到激动,更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式英雄主义的潜台词。美国大片不停的给大家洗脑,一部又一部,一遍又一遍。“独立日”系列,是美国的科学家和太空英雄,凭借最尖端的科技,打败外星人入侵,守护地球,拯救人类;“真实的谎言”系列,是美国的特工,大战恐怖分子,惩奸除恶,维护世界和平......时间一久,“美国就是英雄、美国就是正义”悄然攻占了人们的心智。美国文化产业通过商业手段,将政治宣传变成了获利工具,电影、电视剧甚至游戏中的爱国情结、英雄崇拜,实际上都是包装精美的政治宣传品。借助现代传媒,美国的造神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塑造了“山巅之城”的幻象,并且让全世界为这种幻象买单。美国的选举机制让造神运动可以周期性地推陈出新,选举的过程变成了选民对候选人的“神化仪式”。候选人在选战中的每一场演讲、每一次拉票,都伴随着象征性的符号和仪式,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偶像。无论是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还是奥巴马的“是的,我们可以”,每一位候选人都被塑造成拥有改变国家命运的救世主。在每一个选举周期内,造神运动不仅没有停滞,反而不断注入新的象征和符号,带来不同风格的“政治偶像”。这种政治造神的独特路径,使得美国社会对个人崇拜早已习以为常。在这种常态化的个人崇拜环境中,美国人反而不会感到刻意,相反,他们对这种偶像化充满热情,甚至主动追随。伴随着造神运动的成功,美国以“普世价值”为旗帜,输出了大量文化产品和政治意识形态。这种文化输出让世界各地的受众对美国的形象充满敬仰,而美国历史上的罪恶则被有意无意地淡化,甚至遗忘;美国造成的战争灾难,则少有人提及。这种选择性传播,让很多人对美国的统治逻辑产生了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甚至把美国当作一种乌托邦式的存在。让美国的全球霸权显得正当而“神圣”,让其对外干涉和军事扩张被包装成了“自由民主”的传播。
美国的“造神运动”不是神化了英雄,而是美化了罪恶。关注我,每天听犟牛叨叨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