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教授在一次节目中说:“去中国化其实已经进行了10年了”,我心里真的是被这句话狠狠敲了一下。
一句话道破了近十年来的国际形势,揭示了一个冰冷的事实——西方世界的去中国化进程早已不可避免。
或许你会觉得,去中国化不算什么大事,毕竟全球化时代里,经济、文化的交流往来依旧密切。
然而,站在G7的角度,这种看似微妙但实质深刻的变化,已然暗中塑造了未来的国际格局。西方长达数十年的谋划,真的不是玩笑,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的课题。这里要强调的,不是为了炒作战争恐慌,而是深度理解西方精英如何运筹帷幄,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削弱新兴大国的崛起势头。每当世界经济进入一段产能过剩、发展停滞的时期,就会伴随着战争的阴影。这个周期可不是随意的,而是3-5年内的周期性规律,尤其是当某个阵营出现了明显的生产力停滞或内部危机,另一个阵营的发达国家却在科技和工业上持续精进时,战争的引爆点就逐渐逼近了。看一下近些年的国际形势,俄罗斯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乌克兰的代理人战争在北约的持续加码下,俄罗斯被拖入了一场无法轻易脱身的泥潭。这场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是西方试图通过乌克兰这个棋子,削弱俄罗斯的实力和发展潜力。虽然大选、内部斗争让他们稍微放慢了脚步,但一旦这些困扰被解决,西方国家将会再次开启新一轮的工业科技大潮。说实话,乌克兰从某种角度来看,简直是西方精心设计的一场“戏”。他们的总统演员出身,这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乌克兰这个国家从被北约推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它的命运已经注定。它不仅仅是为了对抗俄罗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战争消耗俄罗斯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同时为西方消灭过剩产能提供了一个出口。未来3-5年,局部战争将会频繁发生,而大规模全球战争则暂时不会到来。因为现在的局势是,各大阵营都在尽可能利用手中尚未完全丢失的霸权去压制对方,甚至是通过局部战争来达到削弱对手、拖垮对手的目的。有人说,新能源汽车、电商平台都在崛起,似乎世界已经向着和平与科技的未来迈进。石油的争夺才是现代战争的本质,电力设施在战争中只是摧毁的目标,而非战略核心。如果你看看过去几十年里的历史事件,你会发现,每隔20年左右,世界都会进入一次“产能下行”的危机时期。那么,现在的美国大选又预示了什么?是新一轮的产能危机即将到来。虽然文字无法完全描述这一切,但逆全球化、各国自我保护、经济制衡与资源争夺的趋势,已然暴露无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对称战争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核武器的威慑力在下降,而生化武器、网络战等新型战争形式正在崛起。这种趋势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世界从未改变,战争依旧是解决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最终手段。如今的中国,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工业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这让全世界都看到了生产力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的崛起,西方世界逐渐感到压力。过去,他们还能通过控制中国的技术和市场,保持一种平衡。然而,当中国逐渐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开始赶超时,西方的平衡感被彻底打破。中国的崛起让西方的焦虑日益加剧,这也是去中国化的真正原因。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国成为全球生产力的引擎,他们试图通过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手段,限制中国的发展。这种去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挑战,也是对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看看南海局势,美国一直试图打破中国的岛链防御体系,甚至拉拢菲律宾等国来挑起冲突。然而,南海局势的背后,是全球产能过剩与国际力量失衡的表现。自古以来,人类通过战争解决这些问题,而西方在近现代历史上,也从未摆脱这一逻辑。俄乌战争、中东局势等一系列冲突,都是全球力量失衡的结果。战争是一种湮灭生产力的工具,将大量的资源和产能投入到毫无意义的杀戮与破坏中。然而,在西方的眼中,战争是解决产能过剩和经济危机的“最好”工具。从中世纪的钢铁洪流,到现代的科技战争,战争从未改变其本质。近年来,美国和日本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加速发展,这一切的核心依旧是军事领域的应用。卫星、无人机、高超音速导弹等新兴科技,都是全球军事竞争的产物。其他国家也在加速军备发展,以应对未来的战争威胁。高超音速导弹、航母编队等军事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各国争夺未来战争胜利的关键。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一场经济、科技和资源的全面竞赛。随着全球化的退潮,各国都在加速推进再工业化进程。未来3-5年,局部战争将会继续,而三战的阴影也将逐渐笼罩全球。战争从未离开这个世界,尤其是在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战争似乎成为了唯一的解。未来3-5年,世界将会经历一场又一场的局部冲突,而真正的大规模战争,或许会在某个契机下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