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去英国读MBA了 | 互联网和北京,再见

文摘   生活   2023-05-15 11:56   广东  

@无敌的第 50 篇月更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搏击俱乐部
最近重温了下「搏击俱乐部」这部豆瓣NO.62的电影。

初次看还是在2019,彼时的我还没毕业,正经历第4段互联网大厂的实习、手握独角兽管培和一线大厂的offer,出门呼吸的空气都是带着甜味的。看着电影里这群本来体面的人,在残暴的自由搏击中拳拳到肉、血肉横飞、并且乐此不疲…我大受震撼,只觉得他们不可理喻。

但当我也开始经历主角Jack彻夜的失眠,对精致华丽的生活逐渐祛魅,爱上拳击的一次次力竭、嘶吼、把自己搞到伤痕累累,我终于懂了这个地下组织存在的意义——去贴身肉搏、去拼尽全力,让在生活里习惯了应付、不停和虚无或物欲抵抗的自己,用活下去的本能去爆发出生命力。

“放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 这般心境,在我工作4年后,终于才懂。


// 这周的新纹身,快10小时的“自讨苦吃”

// 扎到痛处时,纹身师鱼雷对我说:

    你知道吗?有很多事情比纹身痛苦的多


去年年终公布了自己gap的计划,用一周的时间决定出国,10月申请,11月面试等消息,12月终于收获了期待的offer。在离别北京之际,我心里最真实的感觉:不舍,留恋,但这里,我真的不想再回来了。

谨以这篇文章,记录改变发生的心路历程吧。关于gap,关于mba申请,关于北京,还有关于离别。


01

关于gap


所有的开花结果,都是由种子生长发芽来的。

大三那年,为了给老妈圆梦,我痛苦的学着雅思,除了学校qs排名外几乎没有其他标准的海投着英美高校。那时的海外留学更像是一个精英幻象,仿佛倾全家之力就一定能砸出个金光闪闪的未来。

但最后,我对探索社会的渴望还是战胜了一切。当我拿着高薪的互联网offer成功说服老妈,出国的那幅图景就此凝固,定格成一束高悬在心里的红玫瑰。

//

工作初年,第一次出国去尼泊尔徒步。看着各国面孔坚毅的行走于喜马拉雅山脚下,我和户外的缘分就此结下。

这几年,走过沙漠、走过冰川、走过峡谷、走过雪山,我开始好奇和向往户外文化发达的国外,向往美国的PCT、向往阿尔卑斯山脉的环勃朗峰线、向往圣地亚哥的朝圣之路。我知道,我最最向往的,其实是人和人之间不拘束于文化、一起感受大地脉搏时真诚的交流。

//

工作第二年,我开始厌倦工具书和成功学、迷恋上阅读小说。在此之间,我的世界观一次次被打碎又重建。

我想不通,「女孩之城」里的姑娘们到底是“放浪形骸”还是“活出自我”?「暮色将近」里90岁的奶奶的一生回忆,到底意味着“孤独终老”还是“生活自由”?李娟放弃一切去草原上观察动物迁徙的生活有什么意义?那些和我生活在一个时代,但是不是一个时空的人,为什么选择了和我截然不同的生活?

//

工作第三年,也是疫情的第三年,无尽的封控让我对远方产生了抑制不住的渴望。我开始研究各国生活,各国文化,各国政治。上千小时的播客,上百本的书,支撑我走过了要发疯的禁足日子。

我开始理解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完美伊甸园,对所谓的“共识”和“非黑即白”异常警惕;也越来越意识到世界的割裂,为人们传递的各种谣言、偏见和仇恨深深痛心。

//

工作第三年的尾声,狼总裸辞创业、离开北京。顺着这根导火索,我也对陷入瓶颈的工作和生存环境恶劣的北京发出面向内心的诘问:我还呆在这儿的原因是什么?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舒适而尽在掌握的生活?这就是20多岁的我现在所追求的吗?

于是,种子发芽了。

所有曾经的经历,指向了那个我一直期许的远方。

// 离开之前买的最后一波书,
    除了诗集、小说外,稻盛和夫完全没看
// 也感谢最后离别赠书的朋友!有懂的人真好。


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盘好存款(3年加公积金攒了50w),盘好意向国家(根据文化和生活方式选了欧洲和英国),盘好签证类型(疫情期间只有学生签能支持久居),最后的答案简单的仿佛命中注定——我果断开启了英国学校的申请。

有人认为我读MBA是为了镀金,但其实我只是申了个对我的背景来说最简单的专业,借用这把钥匙打开通向国外的大门——那扇门背后的文化、价值观,还有和截然不同的人相处的体悟,才是我在意的。

出国,就是目的,不是手段。世界太喧嚣,那就自己去看。


02

关于mba申请


在必然的决心下,很少有什么难事。更何况,留学又是一个信息严重过剩的市场。如何申请国外学校,只要在互联网稍作搜索,就能得到浩如烟海的资讯。

不同于国内到处都要比拼分数去筛选的评价体系,国外的筛选标准更多元,也更非标。大学成绩单、语言成绩只是一个敲门砖,一个明确规定分数的申请门槛。是否能录取,主要看的还是PS(个人陈述,讲清楚为什么要申请)、CV(简历,用以考察经历的匹配度)和推荐信(身边人的推荐,去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

// 放弃海投,最后只申了3所学校的MBA和华威的项目管理
    几次面试,操着3年没说的蹩脚英语尬聊到自己都想笑
    最后,没什么纠结了选了第一个下offer的海边梦校南安普顿


我是如何选择专业的?

搜索英国和荷兰等国家所有学校的名单,一个个打开他们的官网,按顺序点开每个学校几百个的 Master Program 介绍,寻找自己喜欢和能申请的项目(英国和欧洲尤其看中专业经历匹配度,比如很多人文艺术类的master,明确要求不收商科背景学生/规定了本科专业)

每个学校不同专业,会另外有自己对标中国不同排名学校的申请最低GPA。找到自己学校对应的分数档次,超出最低要求分数2分以上的直接放弃。

双重筛选后,拿着自己中意的几十个专业去找各种咨询机构咨询,交叉验证,判断专业水分(国外大学商业化,很多专业只为圈钱)、课程内容(精还是杂,深还是泛)、学生背景(某些面向中国学生开的专业,含中量99%)和自己录取概率,就能在不花一分钱的基础上,确定好申请的专业。

最后确定了读MBA后,在没有考雅思、仅提供了文书的情况下,很快收到了各学校的面试通知。而最终面试的学校,在我稀碎的英语尬聊后,也纷纷或快或慢的下了offer。回顾总是仿佛异常顺利,但实际每一个当中的瞬间都无比煎熬。

// 之所以选这所学校,一开始只是因为它离伦敦最近
    对了,还因为是在浪漫的海边
    besides,还有3次欧洲游学,参与商业实战的机会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要持续去做,再难也一定能做到。难的永远是选择做的那个瞬间。

中国做题家不会搞不定所有的文书和考试,因为我们最习惯的就是别人给规定好一条路,我们全力以赴的奔赴。而一旦那个选择权交到了我们自己的手中,世界都变灰暗,所有选择同时代表着放弃,每一个答案都代表着痛苦

但这才是真实世界啊。没有上帝之手给我们画好行进路线,所有的选择都代表着风险和考验,而我们终将为自己全权负责。


03

关于北京回忆


我曾无数次和所有人吐槽北京的恶劣自然环境,吐槽病态的加班文化,吐槽低效死板的公职人员,吐槽路上风尘仆仆无暇赏花的人们。

但为什么没早点走呢?还不是因为不舍得吗…

在这里,我深度体验了全中国最包容、最亚比的underground文化。疯狂的爱上techno,封控期和朋友一起悄摸拉一铁皮人到废墟里rave,在ballroom活动里刷新对lgbtq的认知,从此酷儿文化和性别平权成为我最敏感的神经。

// 火山蹦迪,和dipdip与jiajun结缘的里程碑时刻
    从招待、dada、到废墟、天台
    北京的underground,永远祝福


在这里,我历经了工作的峰值体验,感受过全程投入做AI项目后月会分享的自豪,也体验过双减裁员期无可奈何的煎熬和分离。

传送:

最重要的,遇到了破除“同事不能当朋友”魔咒的一群给我无数次温暖和力量的战友。
// 放张距今最近,艰难时刻的辅导服务小合影
    回顾3年,才发现有那么多那么多珍贵的合影
    还有很多不再是同事,却成了一辈子朋友的人


在这里,我穿越了大小的京郊线路,第一次重装,第一次露营,第一次骑马,第一次滑雪…一次次吐槽北京的荒芜景色,但也一次次启程,力争三峰破6的卷王成绩。北京很荒,但户外文化却很火热。

这里有那么多闪闪发光的人。自发组织肯道尔户外影展的发烧友、野雪爱好者、在峭壁上露营的大神、还有身边也一步步走向专业、无数次在路上伸出援手的队友们…

// 也是一张距今最近的户外合影
    百里画廊、东灵北灵、3年水长城徒步、还有北京马拉松
    北京的户外,也留下了那么多我的足迹啊

还有因为了不起计划在北京结识的那批朋友们。
4年前没毕业,我们都在比较手中大小offer的含金量,畅谈如何跳槽,实现职级和薪资的飞速跃迁;而此刻,我们又同时都在不约而同的思考人生更本质的问题和更长远的追求。
一群人,彼此见证或参与双方的成长,自此,路上多了牵绊,也多了寄托。缘分难就难在,岁月变迁,我们总有话聊。

// 这张照片快4年了,换了3个手机,一直没舍得删
    兜兜转转,了不起从1开到5,每一期都有妙不可言的缘分出现
    也因为了不起的圈子交到了北京最好的一群朋友


离开不是因为美好的消逝,而是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每个人各自的「人生母题」也终于逐渐展现出端倪。可以守望相助,但我们终究还是要独立走完自己的人生。

如果未来有人问我,北京怎么样?我还是会大力吐槽。但这不妨碍,我同时把这里的一切视为珍宝。


04

最后


本想悄咪咪的走,不想经历分别时隐约出现的好像“再也不会见面”的感伤氛围。但没想到,还是突然收到了很多人的礼物、卡片、祝福。虽然感觉总会再见,但每次想到这些温暖的情感馈赠,还是会忍不住落下眼泪。

此刻在即将起飞的飞机上敲下最后一段文字,经过13小时的飞行,新的未知世界即将徐徐开启。文章没写尽兴,但只能匆匆落幕,就如同我们永远无法预测的人生。

于,我可以靠自己的双脚走到格兰维亚大道的尽头,在广场台阶上怀念那个吃冰淇淋的奥黛丽赫本,成就自己的「罗马假日」;去德国科隆大教堂,体验基督教天堂一日游,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极致向往;去胡夫金字塔,看看用想象力突破死亡极限的埃及人,在大地上投射出的文明成果;去特洛伊古城遗址,感受被盲诗人荷马编制的英雄想象背后的真切现实

曾经我在书里或者电影里期许过无数次的画面,终于可以走入我现实的世界。

“有一种说法,走出国⻔,就能打开眼界。据我观察,并非如此。如果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好奇心,头脑和心⻔紧闭,出国只会更加闭塞。”

只是参观和打卡很虚无,重要的是和世界产生联系。“见识”不仅在于看,还在于思考。我会带着大家所有人的祝福和期待,谨记安全守则,谨记独立思考,把我在外面感受到的一切,持续的分享给大家!

期待未来,也期待再会,朋友们,再见啦👋🏻


.

END

.


近期文章


一个人的新加坡,从想移民到放弃

记一次差点失去腰子的泰国旅行
2023出境游,每一个户外人都给我来老挝!
盘点2022 | 哈哈,一笑而过
恋爱1000天,重回异地恋
谈谈我老板:把一个组织,变成一所学校
南下黔东南,我们在大利侗寨体验「数字游民」的生活
完成一个重点项目的感觉:找到一件对的事,再去燃烧自己

写在谈恋爱的第三年 | 恋爱是一场精致的利己主义交换吗

从那些年蹦过的迪里聊聊 #性别平权# 和 #酷儿文化#

欢迎关注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
豆瓣@好久没吃人了


无敌不睡觉
迫切想变优秀真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生长状态,尤其是在你偶尔打开前置摄像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