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重返校园,我在英国的第一个月

文摘   生活   2023-06-20 23:45   英国  

@无敌的第 51 篇月更

上一篇文章写成,还是在国内飞往伦敦的前一刻。当时的心情如果让我类比,真的很像上大学前我在东北老家火车站的状态——一想到马上要奔赴和前十几年完全不同的生活,一度激动到难以入座,在候车站硬是站了快两个小时,翘首期盼代表未来的火车到来。

刚刚手机抵达一条短讯,提醒我visa进行了价值£17.99的扣费。最近饱受盗刷之苦的我本来很紧张,但查完账单长舒一口气、甚至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是我的健身卡每月的自动续费!天啊,不知不觉,原来我已经在英国生活了一个月啦。

在英国南部这个最大的港口、泰坦尼克号启航的城市南安普顿,我过上了之前最觉乏味的规律生活——奔波于教室、图书馆、健身房之间。生活简单却格外充实,睡眠从国内的6小时不到变成8个多小时还嫌睡不够。

还不急着主动探索周遭的一切,海也只看了一回。更多的时间,我观察和效仿英国本地或其他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安然和他们一起享受6月最明媚的日光,不因为惧怕晒黑把自己封印在束缚之中。

一边让自己毫无防备的暴露在文化冲击和迥然不同的评判体系下,一边压制住自己的惊讶或疑惑,用蹩脚但是依旧积极的英文去提问、去和人建立更多的链接。

还不完美,但一直在路上。

身边也不乏水土不服的朋友,但他们和我说:你真的很适合这里!

是啊,我真的好喜欢这儿!虽然一个月的landing之后,激情逐渐褪去,但是我对这儿的喜欢好像也变得更纯粹了,仿佛已经在这儿生活了许久,感情逐渐转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和依恋。

在下面的文章,你即将看到我在英国的生活碎片,以及一些对文化冲击的体悟。这也是一篇面向自己的记录,希望等离开英国的那天,还能记起刚到的这段时间是如何的心潮澎湃,欢欣与愉悦!


01

多元审美


要我说,再怎么用网络和纸媒铺天盖地的宣扬审美多元,都不如亲自来到一个充斥着各种人种肤色的地方,看各种着装打扮、身材体态的人如何自在自信的挥洒自己的魅力来的震撼。

现在我最爱做的事情,就是躺倒在图书馆门口柔软的草坪上,欣赏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同学不同的着装打扮、口音腔调。

在国内我接触到的多元审美,是杨天真为代表宣扬的大码女装,是椰树集团带火的光荣的性感,是国际超模引领的骨感高级,也是运动女孩儿们美黑的健康和活力。

审美的背后是成百上千年以来文化的沉淀。或许我们传统一直流行的白幼瘦,本质代表了十指不沾阳春水、养在深闺的富家千金生活;而现在流行起来的美黑、比基尼线,又可能是代表了某种有钱有闲可以度假的惬意生活。

而国外基于本土的文化和历史所崇尚的小麦色肌肤、对身材比例和线条的追逐,本质也是对健康、阳光、经济实力的追逐。除此之外,不同地区,也会有脏辫、刺青之类的文化。这么看来,审美更多像是一种文化的偏好,国别所带来的文化差异本质没什么高低贵贱。

移民国家的审美会更加多元和包容,但相对封闭的国家取向也会更偏单一。

我印在骨子里的中华审美,我永远尊重,但我也不想只被束缚在单一的审美之中。

在国内,走在街上,大家的着装打扮风格大多是相似的。对于女孩子,白幼瘦的审美风格永远是主流;看到大码女孩,更多人还是在评判而不是欣赏,肉多的女孩穿着暴露,不知道会有多少恶语相向。

审美风向确实在转变,但即使在北京,我还是不敢上街直接穿展露身体线条的运动bra和leggings;深夜运动完来不及换衣服,在回家的路上也会被凝视和指点。“完美被害人”的苛责,是悬在每一个女孩儿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来了这儿之后,我终于体会到了穿衣自由的快乐。路人会突然和我击拳,用目光和笑容和我致意;教学楼不认识的老教授会突然把我拦下,大力夸赞我的穿搭或配饰;健身房的东欧小哥会和我pk纹身数量,告诉我在他们那儿,每个人都有纹身,而他觉得我的图案真的不错!

终于,展露自信和个性会受到褒奖,而不是打压。

热泪盈眶。


02

独立思考


99%的留学生在出国前应该都会面临各种程度上的焦虑,而如果这些留学生的国籍恰好是人民以勤劳肯干、但也贼容易焦虑著称的中国,那么就会发生:

1.抢房焦虑(23年10月开学,但是几乎整个城市的公寓在22年底就都被定光,如今已经开始涨价转手)

2.行李焦虑(某红书上热度最高的帖子:留学行李带什么。大量的制造焦虑或者情绪化的信息,导致很多留学生无谓的焦虑和过度准备)

3.学业焦虑(还没开学,各个群里最活跃的朋友们就出现了——代写大军。有的群200人,一半都是代写。能养活这么多营销人员,你猜市场有多肥)

4.二手焦虑(可能是行李焦虑的某种变形,毕竟有好多同学人还未到,提前半年就开始加各种群收二手,再找人帮忙寄存,我真的respect这种勤奋)

当然,我也是焦虑大军的一员,提前做了不少功课。

但是在看了几十篇小红薯的帖子后,真的会有一种很荒谬的感觉——仅仅基于常识,无法相信出来留学如果不是提前一年订房就没得住,无法相信一个发达国家各种生活用品都买不到,无法相信在国外大学如此商业化的地方会卡学生的通过率。

我能理解人在焦虑时刻寻求释放出口或者精神寄托的需求,但也因此更加坚信无论什么时刻都要保证独立思考。噪声是世界上信息的大多数,不主动思考,就一定会被带跑。

来了后的一个月,果然,融入是如此的顺其自然。物价高?多比较几家超市,总能找到各家最具性价比的单品。公寓被抢光?联系英国中介找house,房租只有一半还包洗衣烘干打扫卫生。日常用品很贵?二手群蹲蹲收都收不过来。

天啊,人是多么的容易通过臆想给自己制造焦虑啊… 你在陌生环境随遇而安的能力,和世界即将给你的温暖馈赠,真的会超出你的想象。

诚然,还是会有很多孤独或者无所适从的时刻。比如眼睁睁看着英镑汇率从不到8飞涨到9的心痛,比如和外国朋友交流听不懂时刻的沮丧,又比如在深夜突如其来的孤独和无人倾诉。

感性时刻人总是容易emo,但理性时刻总是给人以力量。用更多的时间去给自己制定计划,一步一脚印,用更多的时间去做,而不是去说和去瞎想,总会慢慢进步的对吧?

又一次,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挨打就立正,而一旦选对了,就接受生活的嘉奖。


03

墙外生活


英国的日子,也并不都比国内好多少。最近观望许久就业机会,也积极发掘周边的活动,发现各种机会和体验确实不比国内的丰富。所有的个人体验,大抵都是如人饮水。

但墙外生活给我最大的震撼,主要还是突破了信息封锁后见识到的更大的世界。诚然,国内也可以挂梯子去让自己接触更丰富和多元的信息,但人的注意力是如此的有限,又如此的容易被人操控和引导,以至于我们每天被动的被那么多不重要的信息充斥,以至主动求索变得如此耗费心力

无论是某红书、某音抑或者购物时的某宝,国内一线的APP都在拼命使用各种feed流推荐的方式争抢人们的注意力。而对于一些官媒,为什么RU 华等话题在这些年如此流行,此中原因也懂得都懂。

来到学校后,教授最先教授的,就是如何分辨信源的真实性。每一个媒体都有他的立场,要先先辨别立场,再收集信息。

打开不同国家、不同类别网站,我发现不同地方的人们关注的方向竟是如此不同。而同样的一个事件,在不同国家的网站上又能看到如此不同的表述。

最让我惊讶的是,并不是所有立场本应不同的媒体报道的都各带色彩,相反,如果先学会找到可靠的信源,你会发现原来那么多外国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国家,你的政策。并不是所有不同立场的人都在彼此敌视、互相针对,如此不同的人们也可以彼此支持、守望相助。

当然,即使有如此多珍贵的信源散落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一个个找到他们也的确太过耗时耗力。更重要的是,检索只是一种工具,背后需要用强烈的好奇心去启动,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去支撑。

但如果不想被人用舆论操控物化为武器,想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认识世界的能力,这一步虽然难,却一定要迈出去。

目前初步开始尝试用RSS搭建自己的每日信息库,一点一点甄选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有好的信源,欢迎互相分享!

想分享的太多,要学习的也太多。目前在考察移民、留英工作,也有计划语言班学习结束好好打个英语学习的总结,希望到时候能有干货输出!

在每日日常对自己的怀疑之中,坚定乐观的走下去吧!朋友们,下期再见啦👋🏻


.

END

.


近期文章


出发去英国读MBA了 | 互联网和北京,再见

一个人的新加坡,从想移民到放弃

记一次差点失去腰子的泰国旅行
2023出境游,每一个户外人都给我来老挝!
盘点2022 | 哈哈,一笑而过
恋爱1000天,重回异地恋
谈谈我老板:把一个组织,变成一所学校
南下黔东南,我们在大利侗寨体验「数字游民」的生活
完成一个重点项目的感觉:找到一件对的事,再去燃烧自己

写在谈恋爱的第三年 | 恋爱是一场精致的利己主义交换吗

从那些年蹦过的迪里聊聊 #性别平权# 和 #酷儿文化#

欢迎关注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
豆瓣@好久没吃人了



无敌不睡觉
迫切想变优秀真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生长状态,尤其是在你偶尔打开前置摄像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