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5月抵达英国,到此时正好一年。
一年时间本不长,但从刚来时幸福的做梦都笑醒,到融入当地文化的水土不服,到开学后课业和社交的双重压力,到被偷被抢被骂的震惊无奈,再到现在逐渐适应融入后、面临结课的不舍和留念,漫长的好像又走过了一个第二人生。
在结束了MBA正课最后一个咨询项目后,也即将迎来长达3个月的毕业季。想想也是时候重温和回顾这场后坐力极强的留学生活了!未来的3个月,预计会好好复盘下MBA期间的课、英国生活、有趣的同学和对于工作&移民的考虑。
而这一篇,趁着刚结课,新鲜记录一下去迪拜给公司做咨询的整个旅程。长文预警,欢迎随时按目录跳转! # Last Night in Dubai
为期一年的master听起来好似太短,但实际上时间的压缩是建立在密集的授课之上。比起其他master项目,MBA的课程好像充实更多,11个Core module和2个Optional Core基本填满了每个工作日的早9晚5。
而最后这一门课Leading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and Change更是double credits, double time. 不仅在复活节假期提前2周开学、周末也要授课。在去迪拜面见客户做pre的一周,我的日均睡眠只有可怜的3小时。这课名字听起来很抽象,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咨询项目。整个授课期主要分为3个阶段:主要内容是可持续发展、创新和领导力贯彻的case study。这期间会有一些老板和高管的分享和社交活动,比如有渣打银行执行董事Vanessa Gomes, 咨询公司Scandinavia Stories Ltd创始人Warwick Harniess,以及银行、私募、咨询背景的各种tutor。总之名头都很大,讲的内容泛泛,但也算另一种social connection的机会。学校邀请了Codex的董事Alastair Ross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这位教授在IBM做了18年咨询,现在自己也开了个咨询公司教人做咨询(果然商业模式的尽头都是教人赚钱)。这教授动辄就是一天讲上200页PPT,连续快一周后教室里几近阵亡、大家不是在补觉就是在回家睡觉的路上。3.理论知识实践,包含2周的team work和1周的迪拜现场咨询。期间全班平均分配到9组不同的各行业咨询项目,被咨询对象是阿联酋的中小公司,会提供需要签保密协议的真实企业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前2周大家会通过远程调研和企业协作等方式进行问题诊断,最后小组产出咨询结果后去阿联酋拜访客户以及进行现场pre。 # Dubai in May虽然班里也有各种咨询行业出来的大佬,但大部分人都是咨询小白,要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速成咨询顾问还是有点亚历山大。但在边上课边摸索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咨询行业的方法论倒也有迹可循。往粗了说,无非是先调研访谈、收集资料,然后分析资料加诊断,最后出方案draft和客户碰,然后经过无数次修改给出final。在这期间,每个环节又可以细化出各种工作流程、应用各种通用或独创的分析框架或模型,以及需要应用各种表达、沟通、包装的能力甚至体力。一开始感觉摸不着头脑,还找了咨询行业的朋友聊聊。但朋友回复的很直接:为什么咨询公司招人的时候不限专业——其实就是什么人都可以。咨询公司成功靠的是三方视角可以有独立性地说一些话,靠的是体系化的做项目的方式方法。当然,真正有行业经验的专家最最重要,但这点我们明显不具备,所以只要follow教授做到前两点就够了。 # Offline Workshop
分配给我们的项目,是一个阿联酋政府关系很硬的金属行业公司。虽说产出的提案是有关digital marketing方向、看似和我们曾经的上课内容有重叠,但实际上整组6个人都没任何传统行业经验,光了解目标公司的商业模式就花费了好大一番力气。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服务的公司Metal Park。出于保密协议,仅披露一些公开可查信息:Metal Park是一家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和迪拜的创新金属行业公司。服务模式类似uber,不提供金属制造、加工,而是提供平台,引入金属贸易商、加工制造商以及一些金属服务比如电镀之类的提供商,从而在整个园区里形成生态彼此提供服务。在此之中,MP提供场地和灵活的付费结构,以及一些包含免税区/独家运输渠道之类稀缺的政府资源,倒也属于阿联酋在现在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大力支持工业化的一个迎着时代而上的公司了。官方网站:https://metalpark.net/
对于所有的咨询项目,教授都给了一个通用的咨询框架。概括来讲,首先明确客户的咨询目标,据此绘制问题图(Issue diagram),进行问题拆解,建立假设,并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商业分析模型逐步验证这些假设。 # Issue Diagram
建立假设是重中之重,如何将问题拆解成可调研的细化问题也很重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收集数据,包括内部、外部数据和之前学到的各种商业分析工具,都在此时派上用场。收集数据的方式多种多样,和在国内工作时的经历倒是大同小异。除了传统的调研、采访、焦点小组,重头戏主要是基于所有信息进行最后的头脑风暴和workshop。调研期间,教授提到的例如拒绝引导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之类的采访技巧倒也不是什么新知识,但是如何在英语世界里妥帖的主持采访、并且在不熟悉的领域深度发问还是挑战到了我的能力短板。在进行第一轮的高管采访之前,教授还特地在课上给我们进行了面对不同类型采访客户如何调研的模拟演练。 # Four Types of Interviews
而在商业模型的运用方面,常用的模型无非就那么几个经典模型。
外部分析常用的是SWOT评估优劣势、PESTEL考察宏观环境、Porter’s Five Forces分析产业竞争力;内部分析则常用Value Chain识别企业内部价值、Resource and Capability Analysis评估企业核心优势、Business Model Canvas梳理商业模式等等。此外,也有各种类似VRIO Framework、BCG/TOWS Matrix、McKinsey 7S等更复杂高阶的模型。
不是所有的模型都适用于所有场景。Value chain明显是适用于大型零售连锁、消费品公司的,Business Model Canvas适合推动初创企业商业模式的梳理和创新,PESTEL适用于会受宏观政策和经济情况影响的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非营利组织。每个公司的业务模式、市场环境、竞争状况和内部资源都有其独特性,分析模型的选取永远要基于特定的场景和问题。一年的学习下来,隐隐感觉MBA的所有课程都有一条主线,就是在不同的商业场景反复使用如上的这些分析工具。有时候会听到有同学抱怨有些模型反复在讲着实无聊,但模型只是工具,不管学的再多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上课的核心目标其实是如何合理高效的去应用。所以,比起不停的在课堂上学习新的模型,以及使用一些看似高级和复杂的模型,我更倾向于反复的应用那些经典模型。毕竟在未来真实的商业环境中,目前学术场景里反复研究的模型大抵是用不到的。它们经典通用永不过时,但同时也意味着缺乏创新、难以适配特定行业的特殊性。但,如果掌握了整个模型落地的逻辑和方式,熟悉了系统性分析的思维,那么不管之后涉猎再多的新的分析工具,都能快速的掌握和应用。在所有的调研、诊断结束后,大抵就能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而下一步就是进行现状描述(Develop AS-IS),以及制定潜在的未来方案(TO-BE Options & Programme)。给客户最终的pre环节也有workshop,不但需要演练沟通技巧如开放式姿势、视线接触、语音语调语速,还需要设计角色、节奏、转场、彼此之间的回应和配合,以及不同出场顺序下承担的不同角色。 # Presentation Checklist
比起单纯给公司解决问题的困难,更多的痛苦可能在于团队的协作。这一年下来,不算课堂上随机的小组讨论,我也至少合作过二十几个不同的团队。即使我们班的五十个人彼此密集的接触了大几个月,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和沟通,但真当组成团队时,再好的朋友都免不了摩擦和误解。在历史的小组合作里,我经历过好友反目成仇一拍两散的,经历过每次开会前都放鸽子甚至出去旅游的,经历过讨论时表面岁月静好课后就去找教授告状的,经历过每次开会都划水躺平基本工作全靠其他人分担的,也经历过每次讨论都长篇大论几个小时讨论不到重点还自诩贡献巨大的…在每次私下的吐槽里,国籍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话题。听过很多次吐槽某南亚国家同学普遍没时间观念、喜欢高谈阔论说大话的;也有吐槽某些欧美国家同学又mean又push会直接不经允许修改别人产出的;有吐槽某些非洲国家同学控制欲强听不进别人建议的…当然,中国同学被吐槽的不少,包括且不限于动不动就用中文小圈子讨论的,讨论时候惯于沉默很少发言被认为不上心的,或者英文pre和essay产出质量不佳的…确实,不同的国家对于合作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本身的英语基础也差异较大,但所有的冲突和矛盾不能全归咎于文化,个人的性格和能力才是重点,俗称就是看人。毕竟,我也经历过被来自吐槽最没时间观念的国家、却从来没迟到过的同学;经历过被批mean的同学温柔和迁就的一面;经历过来自同一个国家,但是一人每次开会都说自己有事、但另一个人却主动包揽了全部工作的;以及,英语能力差就通宵背pre稿、习惯于做多于说的中国同学。没必要过度妖魔化国外同学的不靠谱程度,也要勇敢正视自身的短板和问题。和国内外同学合作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重点还是在于心态和责任心。 # 上课讲过的Tuckman团队发展阶段模型,神奇的次次应验
而这次课程尾声的团队合作,几乎可以列为整个MBA旅程最艰难,最drama,但是也最低开高走的难忘回忆。
故事的主角是我们的印度组长。虽然他年龄最小,却有最aggressive的管理风格。在团队合作之初,他说自己习惯独立工作,所以留下团队其余人讨论,再由他盖棺定论;在团队早上刚集体讨论出合作模式后,下午他又突然说无法适应整个推翻;不提前布置任务、也不确认每个人分工,却时常随机随缘掉落工作… 他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让整个团队陷入混乱。组里的同学数次在深夜WA小窗我讨论解决方案,甚至屡次上报到模块负责人求助。但不管怎样,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模块负责人的一句话点醒了我:“You cannot directly change a person into another, but rather, you can influence and shape him.”日子还是要继续过。我们无法直接改变一个人,未来一个多月的合作也没办法中止,那还能怎么做?我选择先和组长道歉。我坦言了自己所有的感受,指出了他的问题,但同时也为我所有的消极、对抗、评判道歉。我承诺未来不管怎么样,我会尽我所能支持和帮助他,尽我所能对集体做出贡献。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我转换了我的心态后,世界好像都好像整个改变了。我们也从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变成了惺惺相惜。在我不抓着组长低情商的管理方式不放后,我发现在这背后,是他缺乏管理经验导致的紧张和用力过度。在不分配工作任务和喜欢强势指导大家产出的背后,是他从早到晚连带周末都在research的高强度工作。我可以选择在指责组长诸多问题之后躺平一身清闲,但我也可以选择用我的方式去努力贡献…对吧? # 英国去迪拜飞机上,辛勤工作的组长🫡
我开始试着在组长独自工作的时候坐在他旁边。
——“知道你喜欢独自工作,但是如果任何时候你需要我帮忙调研,或者沟通讨论,我随时都在。”——“你独自做了很多工作,真的很辛苦很棒,但你应该让大家多参与多工作,不仅是为了让自己轻松点,也是为了让大家有所参与有所收获。”——“你要相信大家的能力,如果实在找不到满分的答案,完成比完美重要,从团队里一定可以拿到成果。”而在这样的一复一日之中,组里终于也度过了振荡期,磨合出了彼此的合作模式。组长的努力让人心疼,但他的成长也让人振奋… 在合作的过程中,我竟然玩出了领导养成系游戏的感觉,难搞的项目好像也变得有趣了起来。ENTJ强势冷漠如我,好像竟也长出了同理心的种子。项目结束之后,分别从两个人口中得知,组长和他们提到过我。在好奇追问内容之后,稍许讶异,却又哑然失笑。He said, “After this group project, I have a new friend, that’s Naya.”—— “Thank you, and so am I.” 🤫 # 结束pre后喝到4点的酒局,组长的“反向融入”在最后一周周一,全班浩浩荡荡抵达迪拜(除了护照有效期不足6个月的kiki和因为是尼日利亚人签证被拒的Joshua…RIP)。5月初就有40℃高温的迪拜,空气中肉眼可见热浪荡出层层波纹。这个金和沙漫天的城市,充斥着废土黄金的荒芜又土豪的气质。没新加坡的花园典雅,没摩洛哥的古城热络,只是面向波斯湾的一片平坦沙漠,却从一个不起眼的渔村发展成现在有超300万人的“小说中的A市”。 # 中心区金光闪闪,其余一律城乡结合部
最早知道迪拜是因为棕榈岛。这个大型填海工程是迪拜从石油转型旅游业的雄心勃勃的见证。再之后,修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哈利法塔Burj Khalifa、世界上最大的购物中心Dubai Mall、还有世界最高的无边泳池和最大的喷泉表演……迪拜的策略奏效了。快速繁荣的旅游业也同时带动了航空业、房地产和金融业。目前迪拜超92%是外来人口,迪拜也成了一个全球瞩目的国际大都会。入住喜来登却连早饭都来不及吃,灼热的高温里驱车2小时去拜访客户。经历了园区太大司机迷路一小时才到地方的乌龙,经历了Prof.跟车被连环问Are you excited的无语凝噎,经历了客户的工地突然断电的强装镇定,经历了在教授前和客户表演式的社交… 拜访客户背后的原因好像是感性的。重点不在于获取多少重要信息,重要的是让客户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受重视的,服务是不错的,甲方的尊贵感是得到体现的。 # 高温40度,现场拜访客户
作为“有幸”唯一被Prof.跟车的小组,我们的拜访过程显得格外正式。而其他自行拜访的小组,有被客户请吃饭的,有被客户拉着唠家常的,有客户根本没时间接待的,也有被客户怼着方案连环问的…结束了正式的客户拜访环节,学校还安排了参观哈利法塔、塔下的喷泉晚宴、参观世界货柜吞吐量第九大的港口杰贝阿里港、访问迪拜环球港务集团 DP World… 直到真正准备pre,也仅剩短短的一个下午。功夫在诗外,其实所有方案的内容早在来迪拜前就已经准备好。在信心满满的背完稿子后,却又经历了印度组长惨无人道的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一系列在口音加持下我完全不知所云的特训后… 我成功的开始紧张并且失眠到3点。很难描述第二天小组第一个上台pre的心理状态。但在结束pre又被客户连环追问一个多小时,并且邀请整组次日去公司继续work shop后,我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 Finally,we made it! # Pre圆满结束 !
教授们包下整艘游船,整晚穿梭于迪拜的摩天大楼和海湾的璀璨灯火之间,尽享迪拜Marina区域和creek地区的壮丽夜景。海浪轻轻拍打船身,伴随着船只平稳的摇晃,久违的宁静和释然。看着同学们伴着船上的音乐放肆的跳舞、抽烟、大笑,我也意外收获了几个不算熟络的同学的夸奖和真心话分享。诚然,这样的一场咨询项目固然有它的局限性,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全情投入之下,这是如此精彩又收获满满的一段旅程。
Life is a journey, don't waste it. # Wishing All of You the Best
.
END
.
近期文章
我的复活节,从葡萄牙走到西班牙
在英留学8个月,喜提3次报警
宁愿犯错,不要boring | 2023年终总结
冷酷仙境,也是孤独尽头 | 北欧五国
冬令时的英国,第一次思念中国
英国MBA,花钱找班上
打入基督教的3个月
职场重返校园,我在英国的第一个月
一个人的新加坡,从想移民到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