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表达欲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文摘   生活   2022-07-25 08:30   北京  


@无敌的第 43篇月更


昨天艺术展结束打了个拼车单,上车后司机乐呵呵的让我系好安全带后,突然开口问我:“你猜一会儿拼车上来的是男是女?我猜肯定是个帅哥!看师傅比较面善,我也给面子的应了茬。

结果从这个简单的chat开始,师傅从北京堵塞的交通,聊到了疫情前自己开的3家北京餐馆,还有赔的300万;从因为乘客超72h核酸拒接被投诉罚的6分,聊到了深夜接驾去郊区深山自杀的女生而度过的惊险一夜。

最后在和师傅火热的讨论「疫情后如何东山再起的话题之中,我到家了。


回家后,仍感觉思绪难平。一次畅快的聊天,勾起了我无数次和陌生人相聊甚欢的美好回忆。师傅旺盛的分享欲和表达欲,同时满足了我们两个人获得「与人连接」需求的本能欲望。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生活和社交平台上的我不复活跃。虽然一周七天还是满满当当的过,但是明显主动发起的social和分享越来越少。

本来我以为是因为我对表达形式的内容要求越来越高,前段时间听播客,还种草了黄执中的表达课浅学了一下。但最后我发现,表达方式只是工具,核心其实是自己的表达欲是否仍足够旺盛。

术只是方法,道才是规律。于是今天忍不住空出整天的时间好好思考,我的表达欲,是怎么样逐渐枯竭的?



01

从一直说“我

到不敢说



不知道从哪天起,我发现我不敢说太多“了。


可能是因为心理学的书看得太多。

书里说,ego大的人在聊天的时候会频繁的用我如何如何”的句式,而不是很好的回应和倾听。读毕,我马上翻阅置顶的几个群聊,一身冷汗的发现,我恰恰也总爱在短暂回应后,扯上两句以“我”为开头的意见和观点。


也可能是也可能是互联网工作的环境令人警醒

作为产品总owner的PM们,需要用强大的个人意志「使众人行」。在这个行业里,独断在某些场景甚至是一种责任感和判断力的体现。但与ego大的人接触太多,又难免令人觉得「骄傲自大」爹味太重




于是,我开始检阅自己的公众表达。

时而担心自我袒露的太多抑制了朋友的表达,时而害怕太深刻的回应显得卖弄;时而疑心对方的简短回应是因为懒得理我,时而又隐忧我过度的表达欲令人误会。


所以慢慢的,我主动变成一个“热爱聆听的人。我学会了在交谈时娴熟的使用「然后呢?」「那你呢?所以呢?,也学会了在倾听时紧盯对方的双眼,时而礼貌的微笑,时而热络的点头。


看起来,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在某一年的年终总结里,我甚至骄傲的总结到,这一年我变得更谦虚、更共情、更善于聆听。


在某些单一价值观的规训里,我用自我催眠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外向型人格的内向化。但直到过了那么久我才发现,这并没有让我更开心,也并没有让别人更喜欢我。




02

表达越少

表达欲越少



在刚开始学会聆听的那段时间,我的确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我学会了欣赏,发掘到了更多人身上的宝藏;我逐渐稳重,不再急于辩驳和观点输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你的亲和力好强”,和之前曾收到的“有个性、感觉不好接近”的评价近乎于完全相反。


但随着我聆听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发现关注度当真是个此消彼长的东西。


如果你一旦习惯倾听,你会变成别人叙述的收音盒。一个好的倾听者的标签被打上,也意味着在他们需要强烈的观点对碰、需要激烈的言辞交锋、需要听有趣的经验分享时,往往就不会再想到你了。


更会有一些敏感的朋友,会产生“她怎么突然不表达了,是懒得和我说了吗?”抑或者“你怎么不像之前爱表达了,是经历了什么了吗?”的想法。


更可怕的是,此时我想表达的时候,徒劳的张张嘴,已然是哑口无言了。



我开始怀念曾经表达欲爆棚的自己。

彼时的我会在活动中social全场,我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不管这场活动是不是我办,都要拿出主人公的心态来热情招待。”


我会在club跳舞时和独自前来的小姐姐挨个搭讪,不为排解孤独,只是为给她们制造这一夜多一点善意和美好的回忆。


也会在周末主动攒各种主题的交流局,觉察日记100天训练营搞了一期又一期,一群人每日共享生活,安心自在的集体着释放表达欲。


而如今的我,在表达欲爆棚和抑制自我表达的内耗中,终于丢了自己。




03

我们仿佛都在某种程度

丢掉自己的表达欲



我的表达欲大概率是这样逐渐丧失的。但身边的朋友的理由好像又各自不同。


当社畜的第三年,明显发现朋友们发的朋友圈越来越少。


动态里最活跃的永远是营销号和00后的小朋友们,在我突然想到某个朋友想了解下ta的近况的时候,动态要么是停留在几个月前,要么是「仅三天可见」。






偶尔我会主动表达关心:“怎么都看不到你最近的动态了?没时间见面,还想知道你最近都在忙啥呢。”


而大家也不外乎如下几种回应:转战去微博小红书了”,“朋友圈人太杂”,“越来难越难找到共鸣的人了”,“没有什么想说的”,“不知道怎么说”


从这些朋友的回复里,我看到了一些可能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我们对可分享事情的标准越来越高了。


习惯了各类社交平台上短平快的热搜评论、连珠妙语的表达、精致有仪式感的生活展示后,我们情不自禁的和人比较,对于有趣程度也忍不住开始进行「价值排序」。


慢慢地,我们感觉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或者说是失去了那种“想要分享”的热情。我们变得渴望被关注,又害怕被关注。


即使有想分享的内容,对自己表达方式、表达完整度、表达的深度和广度的高要求,也会某种程度消耗掉表达欲。

我们的表达欲,在“想象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内耗中,就是如此的所剩无几了。

我们对交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


长大某种意味上代表着我们不再追逐着别人的关注,我们期待更有默契的互动和更有质量的回应。获得共鸣,是表达者的共同需求。所以我们可能会更聚焦于和特定的人或小圈子交流。


以及有些朋友在全身心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后,慢慢就不再关注社交媒体上展示出的自己了。


虽然看起来是独立思考后的主动选择,但是偶尔还是需要想想,我们是否主动的给自己制造了信息茧房?我们是不是逐渐变得更加期待赞同,害怕反对的声音?我们是不是也在逐渐丧失了更多链接的可能性?


网络上朋友们表达欲的集体性丧失,不知道又有几分是呈现在了日常的为人处世之中呢?管中窥豹,我也很难不为此感到感伤。




04

失语后的我们

安全了但也孤独了



有这么多的顾虑,我们是不是还是不表达了比较好?但是三缄其口,给我们少带来的很多麻烦,却是否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呢?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相聚却突然有些尴尬。虽然偶有联络,但毕竟已彼此缺席了人生的七八年。朋友圈空空如也,连话头都不知道从何找起。


为了避免被人漠视,被人judge,被人发现自己的弱势之处和不善言辞,干脆给自己套上冷漠的外套,主动屏蔽一切,抑或自我催眠一切都尽在掌控。


面对模糊时的不敢追问,面对不满的不敢表达,面对争议的心如乱麻,在选择做或不做时为了不惹麻烦的从简选择,让做事只是为了“成事”,而不是“成好事”


是因为表达受伤受挫更可怕,还是因此失去的那些东西更可怕呢?





05

如何拯救你

我奢侈的表达欲



去年环球影城开业,把我格兰芬多的魔法袍借给了公司陌生的妹妹,她送还的时候叠的整整齐齐,还手写了张纸条给我。

谢谢美少女借我“校服
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
快乐的魔法世界 ⁎˃ω˂⁎

很难形容,在发现这张纸条后,内心那种满满当当的充盈感觉。

这张纸条被我钉在了洞洞板的C位上,每次看见,脸上还是会情不自禁的绽开微笑。一份微小但真诚的表达,就是会产生如此恒久的奇妙作用!


这些珍贵的借由表达传递出的暖意也鼓舞着我踏上了重启自己表达欲的旅程。

最近几周,无论是活动消遣还是在正经工作,我都有非常主动的表达了对一些人的欣赏和赞叹,邀请有趣的人进入我的生活。

放弃对环境的反复检视,先让自己快速恢复了「有话直说」的轻松状态,也更积极地主动与人分享最近心得或趣闻。

除了稍微提升了一下发圈的频率,更是转移了表达欲,投入到身边那些更活生生的人之中。把电子屏和文字变成鲜活的语气和肢体动作,把关心和善意变成伴手礼和小零食以传递快乐。


不过除此之外,最最最重要的是,时刻输血,保持内心的快乐。好的表达欲源自丰盛的内心,是一个人自我消化完全之后能量尚有盈余,顺带快乐地分享出去。

表达欲来自于生活。或者说,来自那些生活里「回血」的时刻。希望我能保持自己的表达欲,也能唤醒身边人的表达欲,多彼此分享,多听听世界的热爱与美好❤️



.

END
.


近期文章

南下黔东南,我们在大利侗寨体验的「数字游民」的生活…
这一个清明,重装徒步×森林露营 | Jump out, be ready to...
完成一个重点项目的感觉:找到一件对的事,再去燃烧自己
在心境最契合的时候翻开那本对的书 | Jan.

2021年终总结 | 以为被埋葬,实际是被摘种

写在谈恋爱的第三年 | 恋爱是一场精致的利己主义交换吗

终于通过BodyCombat认证 | 曾为减肥节食14天,现在竟...
行走第三年,徒步雨崩 | 附装备清单和徒步路线分级
在教育行业的至暗时刻,一边送别,一边坚守
从那些年蹦过的迪里聊聊 #性别平权# 和 #酷儿文化#

欢迎关注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
豆瓣@好久没吃人了

你   看 👁     我吗?


无敌不睡觉
迫切想变优秀真的是一种很自然的生长状态,尤其是在你偶尔打开前置摄像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