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直说“我”
到不敢说“我”
不知道从哪天起,我发现我不敢说太多“我”了。
可能是因为心理学的书看得太多。
书里说,ego大的人在聊天的时候会频繁的用“我如何如何”的句式,而不是很好的回应和倾听。读毕,我马上翻阅置顶的几个群聊,一身冷汗的发现,我恰恰也总爱在短暂回应后,扯上两句以“我”为开头的意见和观点。
也可能是也可能是互联网工作的环境令人警醒。
作为产品总owner的PM们,需要用强大的个人意志「使众人行」。在这个行业里,独断在某些场景甚至是一种责任感和判断力的体现。但与ego大的人接触太多,又难免令人觉得「骄傲自大」「爹味太重」。
于是,我开始检阅自己的公众表达。
时而担心自我袒露的太多抑制了朋友的表达,时而害怕太深刻的回应显得卖弄;时而疑心对方的简短回应是因为懒得理我,时而又隐忧我过度的表达欲令人误会。
所以慢慢的,我主动变成一个“热爱”聆听的人。我学会了在交谈时娴熟的使用「然后呢?」「那你呢?」「所以呢?」,也学会了在倾听时紧盯对方的双眼,时而礼貌的微笑,时而热络的点头。
看起来,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倾听者。在某一年的年终总结里,我甚至骄傲的总结到,这一年我变得更谦虚、更共情、更善于聆听。
在某些单一价值观的规训里,我用自我催眠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外向型人格的内向化。但直到过了那么久我才发现,这并没有让我更开心,也并没有让别人更喜欢我。
表达越少
表达欲越少
在刚开始学会聆听的那段时间,我的确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
我学会了欣赏,发掘到了更多人身上的宝藏;我逐渐稳重,不再急于辩驳和观点输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你的亲和力好强”,和之前曾收到的“有个性、感觉不好接近”的评价近乎于完全相反。
但随着我聆听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发现关注度当真是个此消彼长的东西。
如果你一旦习惯倾听,你会变成别人叙述的收音盒。一个好的倾听者的标签被打上,也意味着在他们需要强烈的观点对碰、需要激烈的言辞交锋、需要听有趣的经验分享时,往往就不会再想到你了。
更会有一些敏感的朋友,会产生“她怎么突然不表达了,是懒得和我说了吗?”抑或者“你怎么不像之前爱表达了,是经历了什么了吗?”的想法。
更可怕的是,此时我想表达的时候,徒劳的张张嘴,已然是哑口无言了。
我开始怀念曾经表达欲爆棚的自己。
彼时的我会在活动中social全场,我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不管这场活动是不是我办,都要拿出主人公的心态来热情招待。”
我会在club跳舞时和独自前来的小姐姐挨个搭讪,不为排解孤独,只是为给她们制造这一夜多一点善意和美好的回忆。
也会在周末主动攒各种主题的交流局,觉察日记100天训练营搞了一期又一期,一群人每日共享生活,安心自在的集体着释放表达欲。
而如今的我,在表达欲爆棚和抑制自我表达的内耗中,终于丢了自己。
我们仿佛都在某种程度
丢掉自己的表达欲
我的表达欲大概率是这样逐渐丧失的。但身边的朋友的理由好像又各自不同。
当社畜的第三年,明显发现朋友们发的朋友圈越来越少。
动态里最活跃的永远是营销号和00后的小朋友们,在我突然想到某个朋友想了解下ta的近况的时候,动态要么是停留在几个月前,要么是「仅三天可见」。
偶尔我会主动表达关心:“怎么都看不到你最近的动态了?没时间见面,还想知道你最近都在忙啥呢。”
而大家也不外乎如下几种回应:“转战去微博小红书了”,“朋友圈人太杂”,“越来难越难找到共鸣的人了”,“没有什么想说的”,“不知道怎么说”…
从这些朋友的回复里,我看到了一些可能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我们对可分享事情的标准越来越高了。
习惯了各类社交平台上短平快的热搜评论、连珠妙语的表达、精致有仪式感的生活展示后,我们情不自禁的和人比较,对于有趣程度也忍不住开始进行「价值排序」。
慢慢地,我们感觉生活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或者说是失去了那种“想要分享”的热情。我们变得渴望被关注,又害怕被关注。
即使有想分享的内容,对自己表达方式、表达完整度、表达的深度和广度的高要求,也会某种程度消耗掉表达欲。
我们的表达欲,在“想象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内耗中,就是如此的所剩无几了。
我们对交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
长大某种意味上代表着我们不再追逐着别人的关注,我们期待更有默契的互动和更有质量的回应。获得共鸣,是表达者的共同需求。所以我们可能会更聚焦于和特定的人或小圈子交流。
以及有些朋友在全身心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后,慢慢就不再关注社交媒体上展示出的自己了。
虽然看起来是独立思考后的主动选择,但是偶尔还是需要想想,我们是否主动的给自己制造了信息茧房?我们是不是逐渐变得更加期待赞同,害怕反对的声音?我们是不是也在逐渐丧失了更多链接的可能性?
网络上朋友们表达欲的集体性丧失,不知道又有几分是呈现在了日常的为人处世之中呢?管中窥豹,我也很难不为此感到感伤。
失语后的我们
安全了但也孤独了
有这么多的顾虑,我们是不是还是不表达了比较好?但是三缄其口,给我们少带来的很多麻烦,却是否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呢?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相聚却突然有些尴尬。虽然偶有联络,但毕竟已彼此缺席了人生的七八年。朋友圈空空如也,连话头都不知道从何找起。
为了避免被人漠视,被人judge,被人发现自己的弱势之处和不善言辞,干脆给自己套上冷漠的外套,主动屏蔽一切,抑或自我催眠一切都尽在掌控。
面对模糊时的不敢追问,面对不满的不敢表达,面对争议的心如乱麻,在选择做或不做时为了不惹麻烦的从简选择,让做事只是为了“成事”,而不是“成好事”。
是因为表达受伤受挫更可怕,还是因此失去的那些东西更可怕呢?
如何拯救你
我奢侈的表达欲
谢谢美少女借我“校服” 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 快乐的魔法世界 ⁎˃ω˂⁎
最近几周,无论是活动消遣还是在正经工作,我都有非常主动的表达了对一些人的欣赏和赞叹,邀请有趣的人进入我的生活。 放弃对环境的反复检视,先让自己快速恢复了「有话直说」的轻松状态,也更积极地主动与人分享最近心得或趣闻。 除了稍微提升了一下发圈的频率,更是转移了表达欲,投入到身边那些更活生生的人之中。把电子屏和文字变成鲜活的语气和肢体动作,把关心和善意变成伴手礼和小零食以传递快乐。
2021年终总结 | 以为被埋葬,实际是被摘种
写在谈恋爱的第三年 | 恋爱是一场精致的利己主义交换吗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