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后感

旅行   2024-07-08 15:20   江苏  

这是一本实用类型的书,主题关于个人成长。

上篇介绍了大脑和认知心理学的三个概念:

(1)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2)潜意识,就是直觉3)元认知,就是对思考的思考。

下篇提出了四个“力”:(1)专注力(2)学习力(3)行动力(4)情绪力。

最后推荐了促进个人成长的五个好习惯: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

全书在回答一个问题:个人如何克服贪多求快的天性,获得成长?

解答主要有四点:(1)保持专注;(2)掌握特定的学习方法;(3)“行”比“知”重要;(4)好情绪才能获得好结果。

全书概要

上篇

1.1 人大脑分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理智脑负责理性思考,但其进化更晚,容量更低,运行速度更低,但耗能最高,所以人本能避免使用理智脑。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在做决策,就是凭直觉和情绪。要克服人这个天性,要设法用理智脑去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本书就是在介绍这些方法。

1.2 焦虑的根源:贪多——想同时做很多事;求快——想立即看到效果

1.3 人从远古的原始人继承的基因:目光短浅——趋易避难;急于求成——即时满足

2.1 人生要消除“模糊”。“模糊”就是“浑浑噩噩”“无意识做事”状态,比如做着A想着B,无脑自动驾驶,多任务、多线程处理。就是活在当下的对立面。

2.2 顶级的成长是“凭感觉”做事

3.1 元认知=觉察力+自控力。元认知就是对自己思考和行为的思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3.2 你现在的注意对象,是你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主动控制的过程。

下篇

4.1 如何保持专注?让“感受”回到“行动”,即正念,做A事时,就想A事,不要想B事。不要多线程、多任务处理,杜绝“一边XX,一边XX”,比如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手机。

4.2 最专注的学习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正确的方法+大量的练习。四步:(1)正确的方法;(2)极度专注;(3)有效反馈;(4)拉伸区练习。

只有极度专注在A上时,灵感才会出现在B上,这是大脑工作原理决定的。若干电影桥段都有这样的情节,比如《模仿游戏》中,图灵在酒吧获得破译德军密码机灵感。

最重要的是第4步。拉伸区就是难得让你刚刚够得着的区域: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努力就能懂。太难了,容易放弃;太简单了,容易厌倦。

5.1 学习和练习要在拉伸区。拉伸区就是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难易要匹配,过程要循序渐进。

5.2 最深度的学习就是输出。即费曼学习法,用自己的话,教给别人。

5.3 要把学到的新知识和老知识关联起来。关联的办法就是写作,倒逼自己把所有的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新知识的神经元才能和原来老知识神经元建立连接,从而不容易消失,也就是不容易忘记。

5.4 世上有无穷的知识,只学和自己有关联的,能触动自己的,然后经常练习或运用。用进废退。

5.5 打卡没什么用。用记录代替打卡。设定最低限度,不设最高限度。

5.6 真正的学习——持续的即时正反馈。要有作品意识。

5.7 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更有效果。利用番茄工作法,25分钟学习+5分钟休息。

6.1 如何避免“模糊”(即浑浑噩噩、无意识做事)?写下来,让目标视觉化。

6.2 别盯着结果。行动比结果更重要。只求耕耘,不问收获。

6.3 知行不一就不是真知。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没有“行动”没有用。如果你同意了一个观点,那就应该去实践,去做出改变,否则就等同于不同意。

7.1 感到稀缺(缺乏感)→压力→心智带宽下降,人变得焦虑、愚蠢、容易犯错。其实就是瓦伦达效应。对策:要事第一,一次一事,少即是多。

7.2 面对任何一个物、一个人、一件事,换个角度,结果往往不一样。位置决定看法。

7.3 “动机转移”大法:面临不想做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换个说法,比如跑步——我不是在跑步,是为了孩子需要再工作20年做准备。

为自己而做。

为玩而做。

8 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

跑步+烧脑=长脑子

跑步后一两个小时内,不要嫌累躺着玩手机,要去做一些高难度、高强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背诵、解题、编程等,这样让运动后产生的新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你就变得聪明起来。

对我的启发

■选书比读书重要,读书要和自己有关联

对死亡的思考,能让你筛选出真正重要的东西。什么书对我最重要?

(1)佛学,了悟人生,参透生死;(2)哲学,理解世界;(3)创业,活出自我,给家人留足够的钱生活。

■《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每天记录自己的时间安排,做了56年,过了很好的一生。在日记中记录时间,让自己觉知到时间的存在,让自己过的更加踏实。

■运动改造大脑。运动不但健身,而且健脑。

跑步后,做一些复杂运动,比如瑜伽、体操、太极等。复杂运动能让大脑更多的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活动越复杂,越耗脑力,神经突触连接更多、更密集,会更长脑子。

这和跑步后,做阅读、背诵、解题等高难度脑力活动原理一样。

■把情绪和意见分开

别人对自己:别人指责自己,如果话是对的,那就是对的,不要因为对方语气或态度不好,而不接纳、反驳甚至攻击。

自己对别人:受到别人的伤害,对对方的行为,能解释成蠢,就不要解释为坏。

■费曼技巧:用自己的语言+最简单的话,让外行人听得懂

教和用,是最好的学。

学习金字塔,最底层是教给他人(输出)。“不会,你就教别人”(赵周语)。我现在写读后感,就是在干这事。

深度学习: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罗胖叫“缝接知识”。

■人类两大天性:目光短浅、急于求成

目光短浅的表现是趋易避难,对策: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设计成游戏机制,通过持续正反馈,形成奖赏回路,激活情绪脑。

急于求成的表现是即时满足,对策:不断训练自己延时满足,比如买个东西,不要总心念:“怎么还没有到货?怎么还没有到货?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

■人的安全感来自于自己某一方面的独特优势,或财富,或权力,或能力,或影响力。

■学习效果:学习量<思考量(回想)<行动量<改变量

单纯保持学习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改变则困难的多,这样我们会本能的趋易避难,不自觉沉迷于表层的学习中。表层学习最容易看到效果,比如一年看50本书(樊登语),结果立马可见,但底层的改变却不容易看见。

急于求成的天性让我们迅速扫视、翻完一本书,丢下,又去追另一本书。停在表层,陷入欲望旋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陷入“知道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窠臼。

一倍时间读书,三倍时间回想、实践。主动回想,远胜于被动坐那儿重读材料。死盯行动,注重改变,就能跳出盲目的学习。

少即是多。哪怕书中一两个观点能使自己发生改变就足够了,这收获要比停留在书面大得多。

脑里充斥大量欲望和念头时,是行动力最弱的时候。真正的行动高手不是同一时间做很多事,而是要事第一,一次一事。

朱熹说,书不必看多,要知其约,需能成诵,常玩味心上,找一两点,力行之。一味贪多,书肆尔。

■要有作品意识。最好的学习方法是:

(1)打造出作品;

(2)展示出去(尤其是展现给比自己水平低的);

(3)收集反馈(最好正反馈);

(4)再打造作品,如此循环。当一个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其影响力远胜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

■如何拥有耐心?

设计成游戏机制:作品意识+即时正反馈。(游戏、抖音算法、美食,都是这个即时反馈机制)

真正的学习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行动力。比如我写完这篇读后感,发布到公众号和豆瓣,就是这个目的(求得反馈)。

高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即使用不好、做不好,但他们肯定要先“捣鼓”出一个东西,抛出去,获取反馈,不断打磨迭代(创业也是)。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激励自己,驱动本能脑去“玩玩玩”,而非一味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某年我学高尔夫,是因为一个老教练看到我动作,说我身体协调性好(正向反馈:有天赋);后来不学了,是因为在野外,打着玩时,朋友的嘲笑(负反馈:失去信心)。

■要有人生目标,目标是我们存放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如何确定人生目标?《美好人生运营指南》提出了6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这个世上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将如何度过余生?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正确的答案往往是利他的,因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

《坚毅》一书提出了3个问题: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什么事情最让你后悔?(直视死亡可以让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你喜欢的人物,就是内心理想自己的外部投射)

•你年轻时,没有家庭、工作负担,那时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那你遵循内心的选择,不受外界压力干扰)

我的评论

本书优点:

全书写的通俗易懂,是作者阅读了上百部个人成长书籍后,提炼出来的精华。重要观点的句子,都做了加粗,让你不容易错过重点(我都是直接看加粗字体的)。名义上是作者写给女儿的,没有一般成功学的贩卖焦虑。

不足部分:

•全书少有原创观点、独家视角,内容大多来自于《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人类简史》等书。

•内容累赘,文笔不够简洁,很多章节有重复的观点,有点啰嗦。

上篇全部都可以删了,直接把核心观点融于下篇就可以了;每节开头的引语部分,可以删了;有些案例并不重要,却写了整整一页,也可以删了,或精简一下。

全书22万字,字数打个六七折,去除了赘余,会更突出主旨,观点更加有力。

观点部分:

同意全书绝大多数观点。除了:

2.2部分:凭直觉做事,不认同。

作者通过丘吉尔和林肯的例子得出结论。这没有说服力,个体案例可以用来解释,不宜用来证明。也有很多反面案例,比如有个流行说法 “直觉往往都是错的”。

另外,如果是凭直觉做事,那没有必要写,因为人人都默认这样做的,不需要你教。反常识的才值得写。

5.1部分:在拉伸区练习或学习,不完全认同。

至少在阅读方面,看不懂的书才值得看。你看不懂是因为理解能力不够,而理解能力恰恰是最重要的。阅读不是为了提升信息量,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

大脚旅行
分享旅行的快乐,汇聚旅行的经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