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校重建记
一、写在前面
遵义师范学校创办于1907年,几迁校址,从遵义老城迁至高桥汇川坝、仁怀县,又从仁怀县迁回遵义市高桥汇川坝,重建在遵义市长征乡鱼芽村。几易校名,1962年遵义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64年遵义师范学校,1975年遵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7年改为遵义师范专科学校,直到1982年重建本校,1985年完成重建遵义师范。
“文化大革命”开始,遵义师范即停止招生,1976年取消遵义师范,办遵义棉纺厂。校长张垓汀和郁行同志多次上访省委、省政府,又在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季和德帮助下,找到省委书记李立,得到了省委支持,收回遵义师范校址。为迫切解决小学教育师资奇缺的矛盾,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1973年至1974年遵义师范招收一批高中毕业生(包括下乡知青)举办语言、数学、物理、生物、体育等师资专业培训班。1975年至1976年遵义师范改为不包分配“社来社去”的“五七师范大学”,招收语文、数学等班级。粉粹“四人帮”以后,改为遵义师范专科学校。1981年4月1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81﹞黔府64号文件正式批准遵义地区集中办好3至4所师范学校的报告,即遵义、仁怀、凤冈、南白等4所师范,首先办好遵义师范学校。
二、重建遵义师范筹建组所面临的问题
1982年5月,重建遵义师范筹建班子建立,由朱健民、申叔华、郁行3个同志组成,朱健民任组长,申、郁两同志任副组长,并从进修学校借用张学烂、张晓同志参加筹建工作。
首先,办好遵义师范,办在何处,学制多长,规模多大,以及办学经费来源等,报批文件上没有明确。遵义师范办学地址、办学规模、投资来源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一个通盘计划安排,当时想法是上面给点钱,在鱼芽村工农小学建几间房子(教室),招上几个班过渡一下就可以了。有关教室设施、设备及师资生活等具体问题,以后慢慢解决,有资金就搞,有力量就搞,没有财力就缓搞和不搞,“先上马后备鞍”。建校中的很多问题,考虑得不那么细微,不那么远,对教育的问题认识也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从筹建组本身来讲,朱健民同志一开始就没有挂帅,更未出征,直到师范建好为止,整个筹建工作就落在申、郁两同志身上。
其次,筹建组一无所有,当时没有办公地方,更无经费开支,从行署招待所租了1小间房子作为临时办公开会之用。基建款、办学规模、投资来源等都还没有明确,困难局面直到1983年5月整整1年以后才结束。
第三,选点工作走过一段曲折路程。遵义师范校址选在原遵义市长征公社鱼芽村时,得到原遵义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市建委、城建局、市规划办和长征公社的积极支持,原遵义市教育局还专门派局基建组的同志带上测绘仪器,前后1个多月对师范建筑群及其建筑用地情况作详细的总体全面布置图,为后来计划书拟定和扩施提供了基础。
有了一个建校平面布置图后,筹建组草拟了一个报告请示行署,行署于1982年7月5日下发遵复﹝81﹞14号文件,袁副专员签出“遵义师范在遵义市长征公社鱼芽村工农小学建校,请予支持”意见。因师范在市区建校,破例同意师范占地规划,原市建委、市城建局、市计委、市规划办、市民政局、市建委等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同志到工农小学实地察看,现场讨论,听取意见,并在1982年8月6日、8日先后两次在市规划办,讨论师范总体规划,总建筑用地面积,并同意总平面布置。但在征、占地上提出分两步走的意见。这主要是鱼芽村的黄泥坡打算“六五”后荒山准备办棉纺厂或办砖瓦厂,将整个黄泥坡划给〇六一基地办汽车工业,使遵义师范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地域上的限制。
规划中的运动场,按教育部1981年关于中等师范学校规模等规定“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要搞400米跑道”运动场,条件又许可,又是在总体布局内,如不一次性解决,今后专为运动场办征用手续就困难了,当时有三种不同意见:市里主要领导不倾向于搞运动场,地区主管局意见是搞小一点,筹建组同志则坚持要搞。经多次争取,同意遵义师范总体规划内有一个400米的运动场。
遵义师范在工农小学校址基础建校、涉及几个问题,一是工农小学搬迁建校,搬至何处,搬迁建校费用从何而来;二是工农小学原有校地面积有11200平方米,只占遵义师范规划用地面积的1/5,尚需征用荒山和少量耕地。1982年《国家土地法》公布以后,土地归生产队社员经营,征地工作增加安置费、菜地建设费、青苗补偿费用,特别是增加和社员打交道的工作量。第一次征地荒山4亩,一般耕地9亩一厘。土地费、青苗补偿费等,和大队、生产队多次协商,大队领导一再表示师范办在鱼芽村,不提就业指标,土地等级只算一般耕地,土地和青苗费每亩只按400元,三年费用连续计每亩1200元。唯一要求,工农小学的5年内民办教师由大队补贴费用改由师范来承担,得到地区主管局同意。
长征公社对建师范坚决支持,并表示在订立征地协议时,只要生产队、大队同意,公社不提任何附加条件,不提就业指标,土地补偿及土地等级就低不就高,态度既明确又公正。当筹建组把征地协议书送交公社审查时,公社领导提出出乎意料的要求,就业指标改为安排或解决80个劳动力,或者给30万元安置费。把无偿划拨的国家荒山改收每亩青苗费1200元,提出将一般耕地改菜地,除土地费、青苗费之处,菜地建设费每亩15000元。若按公社意见,单征地一项费用即达43.5万元,占基建总投资的14.5%以上,加上工农小学搬运费,几乎占基建总投资的25%以上.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后,市里要求按《国家土地法》规定办理,但选点难以确定下来。
在此同时,打听到原 “五七师大”准备搬迁至扬家岩,在高桥公社新庄大队买了一块地盘,约有60亩左右,后因故未迁,将地盘转让给遵义公路养护总段办厂。1982年9月,筹建组找到遵义公路养护总段,他们决定不办厂,支持办校,高桥公社也支持师范在扬家岩荒山建校,很快办理了转让手续。当筹建组的同志到新庄大队具体交谈时,发现荒山已被两个生产队占用开山取石,经过三次开会协商未果。
冷却3个月以后,规划部门注销在高桥公社新庄大队扬家岩建校的文件,校址仍然定在长征公社工农小学校址基础上建校。1982年12月26日和长征公社签订征地协议,送交遵义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规划和计划任务书
选点、征地等基础工作完成后,开始编制计划任务书和扩建计划。
(一)计划任务书。重建遵义师范学校,必须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包括了教学、行政、生活用房、学生活动场地等综合性群体建筑。按教育部﹝81﹞号教计字038号文件《关于中等师范学校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规定,由郁行同志和张学烂同志负责编制重建遵义师范的计划任务书,内容包括选点、规划面积和实际用地面积,投资金额等。1982年11月10日,编制初稿确定,学制为三年,规模24个班,在校生1200人,占地面积为50000平方米,总投资为3592678元,3年建成,1985年招生。地区主管局领导认为投资金额过大,随后将总投资减为2378598元,招生时间不变。在送省计委之前,与省教育厅计财处进行多次讨论,省教厅指出建中等师范238万元投资明显不够,必须预算在330万元水平上,24个班不变,每班50改为40人,在校生为960人,330万包括征地、工农小学搬迁费用。方案确定后,省教育厅同省计委、地计委面商,最后由省教育厅同省计委和学校一起研究,确定了预算方案和原则,1983年4月13日将计划任务书下达省计委审批。省计委8月15日正式批复,原则上同意330万元,其中省拨款210万元,地方投资120万元,1985年招生。
(二)扩施设计和批复过程。省计委计划任务的批复后,主管局将设计任务委托给刚成立不久的地区规划设施院承担。按照师范总体布局,近期扩初设计,造出概算,送省建委审批。地区设计院将遵义师范概算编制为总投资344.5万元,超省计委批复的计划任务书110万,与省计委批复的计划任务书出现较大投资差额。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审查,前后共4次赴省。1983年8月17日省教厅将省建委意见汇报省计委,省计委承认投资是留有缺口,但提出两点意见:在总投资基础上不能再突破20万元,即总投资340万元,这20万元必须取得地区计委明确态度,省不给钱,由地区财政处理,决定缓建风雨球场、足球场,砍掉户外给排水和一部分大型土石方工程,不可预见费等等近百万元,总投资为350万元(包括征地、地费、工农小拆迁费)。其中省地级投资210万元,地方财政140万元,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确保85年招生;室外给排水、道路、大型土石方工程、健身房、足球场等为第二期工程以后解决。1983年8月30日黔城设管﹝83﹞180号文件批准了遵义师范学校的扩施设计。
四、征地和土地批复
征用基建用土地是一项极其复杂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和群众实际利益。一是确定办学地点;其次,以工农小学校址为基础建校,确定占地征用范围及用地总面积;第三,占用地所涉及生产队和社员等具体利益,以及当地对办教育的想法;第四,用地中的等级、类别问题。
首先,筹建组与乡政府(原公社)村委会(原大队)生产队(村民小组)干部接触,宣传办教育的意义,遵义师范在贵州在遵义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长征乡和鱼芽村今后带来的直接社会效益,取得了乡、村干部和群众支持,同时向市政府领导及市城建规划等有关部门领导介绍办师范的目的,通过一系列工作,上至市政府及市各有关部门,下至乡、生产队干部、社员对办教育都很热情,表示积极支持。
然后,筹建组全力投入征地工作,同大队、生产队干部一起看地形,确定用地边界线,丈量土地,研究土地等级,类别,青苗费计划等协商,签订征地协议和付款方式。这个工作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时间,顺利地完成最基础的工作。1983年12月26日和长征正式签订了征地协议,送市政府民政局、地区民政局,根据省建委扩施设计的批复文件,1983年9月13日将有关文件转呈省审批。省农业厅土管局及时起草遵义师范征地的审查报告,报省政府办公厅,很快得到省政府批复。
五、施工准备及施工
主要包括水通、电通、道路通,以及施工中障碍物清除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施工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施工队伍进场全面施工。
(一)施工前前期准备工作。涉及多方面,工农小学搬迁地点尚未落实,在继续上课,小学背后一片庄稼,在征地范围内还有两农户需要迁出;不通公路,只有行人的一条小道,筹建组同志上班到工农小学约5公里远,办公地方没有,交通靠两条腿走。开工前三通一平困难很多,集中精力抓好三通,是确保施工队伍进场的前提条件。
供水问题,确定在征地范围内打一口成井,委托106地质队承担成井任务,1983年6月签订成井合同,8月开钻。由于地下水系流动水,打成后水集中不起来,经与四局三公司协商,同意在其家属院空地上重新开钻,10月份完成钻井任务。
电的供应几经周折。借遵义十中变压器供电,十中收费太高,未达成协议;借东方红砖厂供电,牵涉线路安装,未获解决。自己买变压器,设简易变电房,架设电线,由供电所承担架线、架杆工程达万余元,但由于系三级供电,茅草铺至新卜区的农业用电线路,临时故障较多,时发生停电,有时一停就3、5天,最长的停电半个月,严重影响工程用电需要。
现场管理和基建材料的保管,买下十中几间屋基搭了7、8间临时工棚作为办公地点。1983年筹建组的同志由5个人增加到14人,他们是朱健民、申叔华、郁行、黎云帮、张晓、谢义川(会计)、徐天荛、陈奎修、李宪仁、周登富、聂文英、朱全松、林永飞、邹志尧。
(二)物色施工队伍以及施工队伍进场工程全面铺开。物色工程队伍,经过两个多月的考查了解,确定师范工程由中建四局三公司承建,1984年1月与中建四局三公司草签了合同,由该公司第八工程队具体承建。
六、基建情况
1984年4月与中建四句三公司正式签订合同,施工队伍5月份进场,正式施工。5月份开工6个工程:教工第二宿舍1156平方米,1984年5月18日开工;学生宿舍4862平方米,1984年6月5日开工;教学楼B4871平方米,1984年8月14日开工;音乐楼767平方米,1984年10月13日开工;食堂(兼礼堂)1687平方米,1984年10月24日开工。
当年总开工面积13448平方米,占总面积的84.84%,84年计划安排投资为124亏元,其中三公司八队完成100万,实际完成118万元,竣工面积为6122平方米,第二教工宿舍,两栋学生宿舍,工程质量好,被四局三公司评为全优工程。
1985年续建工程和新建工程110万投资任务。第一栋教工宿舍和土石方开挖工程由学校承包给遵义县新舟区扬录基建队施工。第一教工宿舍共两个单元,16户,三楼一底,923M2,采用包工包料,1983年6月6日开始平场,清除障碍,7月份下基础,8月份上2层,1984年基本结束,包括水电安装,总造价126450元。土石方开挖工程和场地平整任务十分繁重,根据大队要求,土石方开挖和运转都由当地农民承担。这一阶段工程管理上最困难,每天中午、下午放炮,现场既有四局三公司八队的施工人员,又有农民队伍开挖土石方,凿岩机一天从白到黑,拖拉机川流不息运输,还有工农小学的师生员工在工作、学习、读书、活动,但现场管理人员认真负责,到工程全部结束,未发生任何事故。
七、招生准备工作
为确保1985年秋季开学招生,从1984年起筹建组申叔华、黎云帮、林永飞、邹志尧、徐天荛、谢义川等代表主要负责招生准备工作。
1. 在地区教育局、人事局的指导下,先报批人事编制计划,然后根据编制计划安排教学、行政、后勤三大部门工作,由筹建组与各县和有关部门联系,采取推荐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选调教师和职工,保证各部门需要的人员在开学前1个月到位。
2. 解决教学、生活设施和配备教学、生活设备及用品。根据有关规定和需要首先报批计划,办理设备和设施所需经费,确保开学前1个月全部落实。
3. 从1984年起用3年时间搞好校园环境建设和绿化。重视环境育人、重视校园文化、绿化校园先栽树后栽花,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筹建组和师范后勤有关人员3个寒假为绿化校园辛勤工作在校园。到开学时校园绿化面积已达到校园总绿化面积的60%左右。
八、遵义师范领导班子成立,秋季实现招生任务
1985年8月2日下午,遵义地委组织部正式宣布遵义师范领导班子,筹建工作结束。从1982年5月至1985年9月秋季招生,历时3年又4个月,学校基本建设设施,包括教学区、音乐楼、图书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学校礼堂(兼食堂)、浴室、锅炉房、水塔水泵房、厕所等等都按照总图一一完成,交付使用,圆满完成上级交给遵义师范筹建组重建遵义师范的任务。
遵义师范学校筹建组 郁 行
(说明:此文原作者郁行同志已故,根据其所写的草稿,在尊重史实,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并征得原筹建组申叔华同志同意,由王政学同志对原文作了大量删减和修改。)(转自《遵义师范学校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