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零壹智库与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第二期)》数据显示,数据安全相关投诉中,催收时用户通讯录被“爆”问题备受关注。在 2024 年 1 - 10 月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投诉平台的投诉信息里,约 10%的投诉直接提及被“爆”通讯录,算上骚扰朋友、家人等情况,占比超 25%。
网络借贷中,通讯录泄露致借款人及其亲友被频繁骚扰并不鲜见,这也是暴力催收频发的关键因素。部分平台借第三方催收公司打爆通讯录,然而《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网络借贷等无需获取用户本人之外的通讯录信息。金融借贷类平台出于风控可收集通讯录,但不能用于向借款人之外的联系人催收,否则超范围使用。
今年 5 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禁止“爆通讯录”,要求金融与第三方催收机构只向债务人催收。但第三方投诉数据表明,情况仍不容乐观。《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第二期)》显示,前三季度数据安全相关投诉量达 7.3 万笔,与“爆通讯录”或骚扰亲友有关的投诉超 1 万笔,约 73.4%还提及恶意催收。
在投诉量超 100 笔的平台中,被“爆”通讯录比例普遍较高,如借呗超 40%;从绝对量看,京东金融最多,其次是好分期、桔多多和分期乐。调查发现,主流金融借贷 APP 存在“过度索取权限”和“不给权限不让用”问题。如天星金融 APP《隐私政策》表明需读取通讯录等,北京鼎权律师事务所李昌锁律师称,这超出网络借贷类 APP 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数据来源: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投诉平台
零壹财经查阅了几家助贷平台的隐私或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政策,包括拍拍贷、分期乐、小赢卡贷、你我贷和还呗,发现各平台多将通讯录列入“非必需/须信息”,借款人在申请过程中可拒绝调用通讯录权限。但也有个别平台的通讯录为必需信息,包括还呗。
资料来源:公开渠道
还呗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中强调,“为了方便您快速、准确地填写联系人信息、联系方式,在您填写联系人信息时,我们会以弹窗的形式告知您,需要您开启通讯录权限,请您放心,获取通讯录权限仅为优化您的操作体验,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联系您预留的联系人,仅会在您产生借款逾期且无法联系您本人的前提下,联系您预留的联系人以便协助提醒还款”。
然而,有报道指出该平台发生了法院干警因不认识的老乡欠款,接到数百个催收电话、短信的事件,表明通讯录信息可能被不当使用。
南方都市报在报道中举例,恒小花在《隐私政策》中提到,如果用户同意提供通讯录及联系人信息,可以通过开启通讯录授权向平台提供信息。尽管在填写紧急联系人时,用户可以选择不授权通讯录信息,但仍有借款人表示逾期后,非紧急联系人的通讯录好友频繁收到催款短信。
此外,借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大量的授权协议,在平台未有明显提示的情况下,借款人很容易将信息授权给第三方或多家机构。笔者对此做过测评,发现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打包或交叉授权,多发生在正式申请借款的时候。比如携程金融借款需一次性同意至少10-20个协议,滴滴金融需同意450多个协议:进行到“同意协议并借款”这一步骤后,新页面涉及多达100个协议;点击“个人信息查询授权书”时,页面显示为“个人信息查询及使用授权书列表”,包含350个协议。
如此多的协议,借款人不可能逐一阅读,这时候要么放弃,要么一键同意,个人信息就不知不觉泄露出去。
二是导流至第三方服务平台(再匹配贷款机构),比如携程金融导流给小赢卡贷,滴滴金融借款合同隐藏着通过小赢卡贷向中银消金或者锡商银行等机构贷款的信息。这中间的协议和授权也相当复杂。
据法制日报报道,有专家指出,暴力催收乱象频发背后,是网贷平台违规、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特别是借款人的通讯录信息;建议监管机构严格落实现行相关规定中关于网络借贷类APP需要获取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
前述专家高洁特别强调,在行政监管中引入合规激励机制,重视源头治理。她呼吁,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明确对借贷人通讯录内人员进行骚扰等行为在何种情况下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从而对暴力催收产生震慑作用。
同时,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倡导企业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主动适应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管理新形势新要求,严格遵守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规定。通过白名单、负面清单、第三方投诉等方式,督促相关机构做好信息保护。
因微信推荐机制更改,请您点击“设为星标”
以便阅读资产见闻最新报道